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4-04 20:08

今天是清明节,又到思亲最浓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用AI技术实现“复活”逝者,已成为继“数字祭祀”之后,殡葬行业又一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积极探索。那么,当殡葬行业引入AI技术,你能接受与AI“复活”的亲人对话吗?AI“复活”亲人为何会引起正反两阵营的激烈争论?电商平台背后“AI复活”产业链的法律和道德边界在哪里?……上游新闻根据公开报道进行了梳理。

今年清明AI陆续进入殡葬行业

今年清明前夕,位于广西南宁的广西天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内,媒体记者现场见证了“亲属”与AI数字亲人进行的实时对话。“你好,奶奶,你中午吃的什么呀?”“我中午吃的啥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姑姑特意给我带的桂林米粉,味道好得很嘞。”

AI“复活”亲人。图片来源/广西新闻频道

工作人员称,如果顾客需要制作AI数字亲人,只需提供亲人的声音素材、照片、生前经历等信息即可,素材越多越详细,就越接近本人。

天能人工智能公司联合创始人张裕强称,通过技术手段,在提取出声音模型、形象模型后,“还要有记忆的描述版块,三个合在一起,就能生成一个AI亲人。”据介绍,形成一个声貌俱全的AI人,整体制作时间大约需要7天,费用从500元到6000元不等。尽管用AI“复活”亲人是这家公司今年2月才开始的业务,但临近清明,这项业务的咨询量明显增长,目前已有近200人咨询。

张裕强称,一种(情形)是他的亲人可能刚过世不久,可能是需要自我安慰的一种需求;第二种,亲人可能过世已经很长时间了,但对他来说,这个亲人是非常重要的人生组成部分,希望用这种新技术追思亲人。

4月1日,杭州市临平区,浙江全省首个数智缅怀场所——浙江安贤陵园“無境”数智生命体验空间,有200余平方米的展厅,配置了多项沉浸式数字技术、AI智能管家等,集个性化告别仪式、AI人工智能、疗愈祈福、纪念日追思等功能于一体。

“我们通过逝者生前的照片视频、录音、聊天记录等资料,可以实现‘复原’逝者,也就是当下讨论较多的AI数字人。”浙江安贤陵园副总经理单璐介绍,去年已经有部分家属过来咨询过这方面的业务,陵园根据家属提供的一些照片,为一位逝去的老奶奶还原了数字形象。做出来的AI数字人微笑的一瞬间,家属得到了非常大的慰藉。

上海一家殡葬服务企业,早在2018年便开始数字殡葬业务,今年更是推出数字家祠、数字礼葬、数字礼祭、数字人模型等数字化服务。在AI技术加持下,逝者可以在告别的葬礼上,“讲述”自己的人生过往。

“复活亲人”“复活明星”频上热搜

与AI相对低调进入殡葬行业不同,在互联网舆论场,AI“复活”亲人、“复活”明星之类的新闻已多次上热搜,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和讨论。

网友“AI复活李玟”。网络图

今年2月底,著名音乐人包小柏在访谈中表示,“我的女儿又回来了”,背后原因让人泪目。2021年,包小柏22岁的女儿包容因病去世。近日,他用AI“复活”了女儿,给妻子唱了生日歌。包小柏表示,经过反复地尝试训练后,他如愿用AI复刻出“数位女儿”,可即时响应问话。前阵子老婆生日时,一家三口一起唱生日歌,他感慨:“AI就是寄托思念的工具,也是一种对思念的表达方式。”

有细心网友发现,包小柏最近出现在大众视野时,一头白发长发披肩,和以前形象大不相同。此前,包小柏曾表示,女儿去世后,他就再也没有理过发了,“因为头发有一段是曾经天天触碰过女儿额头的”。女儿去世后,他很难走出失去女儿的阴影,甚至不敢面对亲友的问候。为改变这一情况,包小柏从2022年开始钻研AI技术并攻读相关专业博士,希望重现患病去世女儿生前声音。包小柏曾透露,女儿在离世前因气切插管无法发声,他誓要用科技重现女儿的声音及影像,“我要给她一个最完美的形象、最完美的声音,让她在美轮美奂的数字世界,继续生存下去。”

对此有人问他,“你知道这不是真实的吗?”包小柏表示,他其实不在乎,他真的很想念他女儿,所以才会做这一切。

今年3月中旬,“网友用AI复活李玟”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超过8000多万。在相关视频中,已经去世8个月的李玟被网络博主利用AI数字技术“复活”,画面中还原出了李玟生前的声音和影像。

此外,网络上被AI“复活”的,还有张国荣、高以翔、乔任梁等已经逝去的公众人物,虽然画面中他们衣着各异,但是面对镜头时表达的内容都大同小异,首先是向粉丝问好,再诉说对粉丝的思念等暖心、激励的话语。

面对AI亲人你能接受和他对话吗?

清明前夕,有媒体记者向前来扫墓的市民询问对AI“复活”逝者的看法,大家对这一技术呈现出两个极端。

电影《流浪地球2》科学家用AI“复活”女儿。图片来源/新华社

“跟真人还是会有点区别的,你真的让逝去的亲人‘复原’,在心里我是不能接受的。”一位74岁老人说,在他看来,生者与逝者之间,告别从来不是一件容易事。有网友称,用AI“复活”亲人,会让死亡变得不再严肃,“有些像过家家,有点太儿戏了,也是对逝者的不尊重。”

也有心理学专家认为,这样的“生死沟通”可能造成过度依赖,而让生者难以回归正常生活。有报道指出,目前的“数字人”技术很容易让公众产生一些幻想,甚至走进心理误区。比如说,拥有了“数字逝者”的时候,会不会使得人长期沉迷于与“数字逝者”之间的交互,从而对心理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

不过,在市民杨先生眼中,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能实现“复原”逝者,可能会让这场告别有了重逢的可能。对于他而言,这是一种巨大的心灵慰藉。一些AI体验者坦言,在和“复活”的亲人交流后,自己的情感需求得到了释放。心理学专家也认为,和“数字亲人”的连接,一定程度上让人们的情感得到慰藉,特别是可以帮助那些临终没能相见的亲属做好重要的告别。

还有人认为,善意地使用技术,既为生者留念想,也为逝者保尊严。如果仅仅是满足个人的思念,既没有突破人伦道德的底线,也没有用于商业甚至犯罪目的,就无需过度焦虑。

“AI复活亲人”在电商平台已形成产业链

经媒体调查,备受关注的李玟、高以翔等离世明星被“复活”事件背后,电商平台上已经形成了一门以“AI复活亲人”营利的生意,并且初步形成了产业链。

打开某视频平台,以“AI复活亲人”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见至少数十个含有“AI复活亲人”相关词汇的账号,一些账号还备注“收徒”或者“招代理”。这些视频账号有的粉丝数可达数万。知情人士透露,这些视频账户基本都是代理或者AI视频制作者用于发布视频引流的,目前主要以公司、团队形式为主,也有个人在做。

AI“复活”亲人价目表。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以“代理”模式为例,如果有人想成为代理,需要一次性缴纳980元,上线会提供话术,同时提供需要发布的视频,代理将视频发布到平台。如果有人想做AI“复活”视频,就可以按照话术去沟通,成单后只需把客户提供的照片、音视频提供给上线,由上线完成视频制作。

在收费方面也有明确价目表。以198元的基础款为例,客户提供逝者照片即可。价目表中最高的为598元,客户需提供照片和逝者的声音以及一段方言念出的逝者要说的话,最终生成AI视频。逝者的声音覆盖在方言念出的话上,其宣传整体还原度为90%左右。如果是代理接单,可以与公司四六分成,代理可以拿到四成。

相关公司人员表示,有的代理刚刚做了不久,一周就接了20多单。“需求量很大,短视频爆了之后订单就来了”。

“收徒模式”则更为昂贵,学员需要缴纳近2万元学费,然后公司或团队负责教会学员如何用AI制作视频,在购买相关硬件和软件后,可以独立接单。还有一些有专业基础的人,将此类视频制作作为副业,收费一百到数万元不等。

另有媒体记者发现,在淘宝、抖音等平台上,有人化身AI“复活”创业导师开始卖课。在淘宝上,花不到5元钱即可买一份教程,课程包里是几条视频,包括项目介绍、前期准备、实操视频、变现方式等,每一步都安排得明明白白。根据教程介绍,“AI复活”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是获取真人音频,通过训练AI使其掌握真人音色;第二步是生成视频,上传真人照片后,导入制作好的声音,就可以实现“复活”效果。

根据介绍,这种方法不仅能让亲人“复活”,甚至能让达芬奇名画中的“蒙娜丽莎”开口说话。卖家表示,目前“AI复活”全网火爆,可以轻轻松松日入千元。

面临道德伦理法律等多重挑战和争议

AI“复活”亲人,在用来抚慰和缓释遗憾的同时,在道德、伦理和法律方面的争论,也随之而来。

比如,谁有权利用AI“复活”逝者?一些无关人员擅自用公众人物逝者信息制作AI视频,是不是有打着怀念名义侵权炒作之嫌?使用AI“复活”逝世明星,到底合法不合法?是不是在“消费”逝者,对“死者为大”的传统道德与伦理发起挑战?

AI“复活”亲人,引发道德、伦理和法律方面争论。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3月27日,李玟二姐李思林谈及网友“AI复活李玟”时表示,以AI片段来怀念逝者没有问题,但如果作为商业用途、有欺骗行为就不行,“这会对逝者家人造成二次伤害,……希望将AI影片下架。”另外,乔任梁父亲表示看到“儿子被复活”影像,不能接受,感到不舒适,希望尽快下架。

北京市信凯律师事务所律师张亚丽认为,“擅自使用AI复活技术,可能涉嫌侵犯他人的肖像权,同时这样的技术一旦被商业化,背后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比如侵权、隐私泄露、诈骗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称,如果没有经过死者近亲属同意,擅自利用AI技术“复活”死者,属于非常典型的侵权行为。因为逝者的肖像、名誉权仍然受到法律的保护。民法典明确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吉豫称,如果AI生成内容明显带有侮辱性,或者出现有损名誉行为,可能侵犯名誉权。如果用明星的口说一些虚假信息、误导公众信息等,还要承担相应的传播虚假信息的法律责任。

专家表示,AI“复活”逝者的技术风险预防,需要通过立法、技术更新、行业自律等方式实现协同治理,要引导人工智能产业按照以人为本的方向良性发展,可以通过科技伦理审查制度、人工介入制度等措施,来填补治理方面的空白。

对于AI“复活”亲人、殡葬业引入AI技术,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应该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给新技术一定发展空间,同时对其使用限制加以明确和规制。恪守伦理原则、遵守法律法规、彰显技术温度,这是我们面对AI技术应有的底线和理念。

来源 上游新闻 新华社 央视新闻 红星新闻 浙江在线 编辑 蔡海燕 责编 李雅歆 审核 廖爽

原标题:《当“AI复活”进入殡葬业,你能接受与逝去亲人对话吗?》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