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4-05 21:46

我们身处一个流动和变化的时代,当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公共空间需要承担更多样的功能。面对更快的功能切换,催生了“可编辑家具”。一些设计师针对这种可变性需求提出了“场景编辑”的设计模式。传统家具被拆分成更基本的要素,面对不同的需求场景重新移位和组装。

本期活动回顾,我们从正在上海图书馆东馆设计馆展出的“可编辑家具的设计语言”出发,探讨“可编辑家具”的发展及其与城市的关系。

(本期主持:陈鑫培)

近期回顾

最近,可编辑家具先锋品牌设制场在上海图书馆东馆设计馆开办首个可编辑家具展览“可编辑家具的设计语言”。相较于玩家共创、社区营造等更早流行的概念,可编辑家具是最近兴起的一个风潮。历史研究背景的我很难被新兴的概念打动,因为家具变得“不可编辑”是一件很晚的事情——在我的记忆中,上初中时才见到类似宜家这样的家具卖场,此前都是去找师傅“打家具”的。更多情况下,家具来自于传承,父辈祖辈留下来的物件,在修理和改造后继续使用。这难道不就是一种“编辑”吗?

上海图书馆东馆5F正在进行的“可编辑家具的设计语言”主题展陈。本文图片均为设制场makingpark提供

可编辑家具呈现出的变化形态

至于“社区共创”,更不是什么稀奇事。曾经,一个家属楼里的人互相认识,煮了饺子要给隔壁端一碗。一些年节的闲暇,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家常、做些事情,再正常不过。

为何过去看起来非常自然的东西,在当下会被包装成时兴的概念再来一次?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回归?值得深究。

十几年前,智能手机的“乱战”渐渐尘埃落定,以设计和用户体验出众的苹果拔得头筹并揽下半壁江山。以这个时间节点为标志,设计师们都开始感受到世界的暗流涌动:一个“封闭”的时代到来了。

现在的人们,早已忘记智能移动设备给他们带来的最初的新鲜感。大家习惯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可以有非常丰富的体验。而这一切,现在已被诸多设计师奉为准则:给用户最简单、最直白的体验。设计师不再尝试向用户解释和展示自己的思路,转而呈现一个完整而封闭的成品。

这标志着设计师的体验彻底与用户隔绝。这一改变并不是突然发生的。

整个二十世纪的设计风格变化,都透露着这种封闭的转向。20世纪初,大工业生产带来了新的设计语言,以包豪斯为代表的设计界意识到机械制造的力量。当时的设计师摒弃矫饰的风格与粗糙的手工,希望设计出简洁又廉价的物品。他们尝试新的材料和新的工艺,为大众而设计成为了新的口号。

可编辑家具工作坊中参与者正在亲手组装家具

一个世纪过去了,那些在当年显得新锐而先锋的口号成为了共识。但设计师们面临着新的“死胡同”。家具设计也变得越来越“封闭”。设计师们隐藏材料的接口、突破视觉上的稳定和力学的极限,家具变得越来越“好看”,或者说,越来越“服务于视觉”。与此同时,即便对于普通人家,家具也越来越像易耗品:丢弃代替了修理。

可编辑家具工作坊利用乐高来辅助设计

如果回到二十世纪之前,回到每个小镇还有自己的石匠和木匠的时候,这一切让人难以想象。

那时,家具是稀缺的,都是要传家的,一张拔布床对于大户人家来说都是重要财产。木匠更多的工作不是制作而是修补。普通人家可能都要亲自动手制作这些物件。

那时,审美并非不重要,但绝排不到前面,甚至连实用性都要排在耐用性后面。那时的家具设计的语言是简洁有力的——与现在的简洁不同,是一种被残酷现实锤炼出来的简洁。桌椅板凳必须制作得让人容易“看懂”。人们需要一眼看出来这些材料之间是怎么搭接的,以便修理。

制作、使用和修理,物品与人之间本来有着这样一个完整的流程。这也是人类的本能——与自己身边的事物互动,发生联系。

这种本能在当下似乎受到了限制。当手机出了问题,它的复杂度已经让用户几乎不可能亲自修理了。我们不得不求助专业人士,甚至有时候更简单——再买一个。我们不会尝试去理解生活中绝大多数东西如何运转:电子产品、车辆、建筑……我们只是去用、去体验。

这似乎无可厚非。因为我们有太多事情要去做:工作、娱乐。而我们的时间又是如此有限。

于是我们接受这个世界脱离我们运转,不再亲手去创造物品来使用。但当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只剩下了“使用”,人在里面的表达会被很大程度地压缩。物对人来说就会变得陌生和疏离,自然谈不上“塑造”。社区是这样,城市也是这样。

我们这代人所要面对的正是这样的图景,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感。作为人,我们连接成了社区,构成了城市,创造了各式各样的商品。但是当我们面对他们,又觉得无所适从。

我们必须要像孩子一样,重新去认识自己身边的世界。小到一张桌子,大到一个城市。但这谈何容易呢?

另一种正在兴起的思潮是拒绝认识这种大而复杂的系统,转向去重构一种小尺度的生活。从城市搬到乡村,亲手种植食物,像过去的人一样制作物件。但回头路并不好走。我们努力认识身边的世界本来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舒适和便捷是正当的诉求,激进和浪漫地抛弃当下的现实,困难又得不偿失。

在这样的背景下,再看“可编辑家具”,就能体会到其中微妙的不同。

可编辑家具并没有摒弃工业化的成果,也并不要求用户自己去打铁和锯木头。这种家具在现代城市居民能够理解的前提下,提供了认识和改造生活环境的可能。这是一种中道的尝试,也为那些不满于封闭无趣的成品设计的用户提供一个可能。

有趣的是,最先尝试可编辑家具的并非个人用户,而是一些面向社区的空间和小店。

相对于尺度巨大的城市,社区因其具体而复杂,面貌不断变化,对空间的需求也更为多元。因为立足于社区,这些空间就不会像商场和大型公共设施一样“封闭而紧张”,他们更愿意拥抱变化和流动。小区里的广场,周二可能是临时菜场,周四可能是义诊中心,周末则完全变成了儿童的游乐场地。

正因为有如此多样的需求,社区空间才会去拥抱“可编辑家具”这种新兴理念,譬如社会创新品牌BottleDream的社群空间这种立足于社区的新型商业空间,以及良渚大谷仓的单向空间这样面对社区和兴趣社群的文化空间。

BottleDream空间中的可编辑家具

单向空间中的可编辑家具

社区,正是个人与城市整体的中间环节。理解城市的运转,通过丰富的细节穷尽推演城市非人力可为,但认识一个社区,对其有整体把握,对常人来说并不困难。塑造城市的可能也在这里开始。

可编辑家具和社区的结合,正是从“物”的层面尝试认识和塑造这个封闭系统。在这个时代以人力去对抗商业化和工业化大潮的洗礼,无异于以卵击石。但以“社区”这个中间状态去寻找“另一种可能”则有着更多的希望。

由此看来,这些时兴的概念背后是另一种新的时代精神的呼声,一个对“打破封闭”的呼唤。无论能否成功,这些概念背后都体现出一种“塑造另一种可能”的勇气,值得一试。

正在参与可编辑家具制作的“玩家”

(文/朱文瀚 建筑师/撰稿人;图/设制场makingpark)

本周主题推荐

《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

当今社会技术体系面临变革,巨大的社会需求和挑战不断涌现,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人人参与设计的时代。在此背景下,本书作者向读者发出邀请,再次思考设计和设计师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以及新的知识和技能。

《新经济的召唤:设计明日世界》

我们专注于寻找宏大的技术解决方案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身边在一起劳作、与世界和谐共处的人们产生的无比惊人的创造力。本书用丰富的实例告诉我们,不同社群的自下而上的力量正在创造一种新的替代性经济,一种滋养自然而不是危害未来的新经济。

《欲求之物:1750年以来的设计与社会》

本书追溯和分析了1750年以来产品设计的历史,配有两百多幅图片说明,以历史实例展示设计如何反映和改变社会文化,以及现代消费社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书中强调不应只着眼于设计师个人的行为,而要从更广阔的社会关系角度来认识设计的过程。

《IDEO,设计改变一切》

设计思考的价值不只局限在创意产业,或负责产品设计的工作者。事实上,用设计思考来解决需要多方考虑的抽象问题时,往往能发挥强大的功效,例如提升顾客对旅馆的经验感受,鼓励银行客户存更多钱,或为公益广告铺陈感动人心的叙述。设计思考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以解决各样的议题与关怀,从如何在开发中国家递送干净的饮水,到如何提升机场维安和微额融资的效率等。

《设计的生态学》

这是一本颠覆设计理念的书。“设计”具有一种特性,只有通过实际经验才能理解,本书为大家导览如何把设计行为注入身体,从本质上掌握“设计”的行为,从而融会贯通设计各领域的思考。

播客城市余数 City remainder

关注“系统之外的建筑设计”,探索建筑与生活之间的张力。

线下活动推荐

上海·展览虚构是某时某刻的真相:译文社“虚构集”文学展

详情请关注 书香上海微信公众号

上海·读书会《事实与虚构:论边界》新书分享会

详情请关注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上海·讲座清代江南女性艺文活动探讨

详情请关注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造物有灵——马陆镇江桥镇文化推介联展

详情请关注 嘉源海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韩文斌/杜潇 海报选作展

详情请关注 BANANAFISHBOOKS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有社区就有艺术:宝山社区美术馆·祁连公园馆开馆展

详情请关注 社区枢纽站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身体缺席的旅行——中德当代艺术交流展

详情请关注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织影》余少龑个人作品展

详情请关注 CM space厘米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在中国漫游——李伟黑白摄影展

详情请关注 上海相机摄影博物馆 SHA MoCP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帕蒂·史密斯《从昨日醒来》主题影像展

详情请关注 文景微信公众号

广州·放映《村小的孩子》+《初三》

详情请关注 前台osf微信公众号

深圳·展览此时此刻:弗里德里希·埃因霍夫个展

详情请关注 万一空间微信公众号

成都·展览“成為植物”董林個展

详情请关注 幻Photism微信公众号

成都·展览张小涛:空间叙事——工厂、高架桥与遗落的神圣之所

详情请关注 极少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成都·展览“第三自然”公共艺术季

详情请关注 A4X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杭州·工作坊在支持中呼吸

详情请关注 享戏剧享即兴微信公众号

长沙·展览重构:当代摄影与中国传统

详情请关注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