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4-04-06 15:06
不沉的经远的回答

清军部分部队的装备优于日军,但是总体来说装备远远不如,甚至有超过1/3的清军依然在使用冷兵器。加上清军的军事制度还是沿用老的一套,难以应对近代战争,自然一败涂地。

甲午战争时期,清军在战场上表现不佳,屡战屡败。而且在很多战斗里,日军损失微乎其微,死伤都只有个位数,以至于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日军被击毙的只有1132人,在战斗中受伤而死的也只有285人,合计1417人,损失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清军在战场上表现如此不堪,主要原因是在洋务运动中清政府虽然购买、自造了不少近代化武器,但是清军在指挥、训练、编制上依然是老的一套,只是一支装备了近代化武器的旧式军队,战斗力自然就差。加上清政府自身已经腐朽不堪,在战略上也是一塌糊涂所致。

练习射击的北洋水师水兵

但是也因为如此。所以很多人往往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清军的武器装备其实也很差。

由于清政府购买、自造了不少西洋武器,其中不乏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像连发步枪、克虏伯大炮等。而日军当时装备的主要是国产的村田式单发步骑枪,仅有近卫师团和第4师团已经换装了村田式连发步骑枪,所以很多人一直认为在甲午战争时期,清军的武器装备优于日军。

但是实际上由于财政困难,加上保守势力强大,部分大臣依然迷信老式武器,所以清军的装备庞杂混乱,依然保留了大量的老式火枪甚至是冷兵器。仅仅因为部分部队装备了新式的连发枪,就认为清军武器优于日军是不对的。

在仁川登陆的日军

以平壤之战为例,根据日方资料记载,在平壤之战中日军共缴获连发步枪470支,连发骑枪80支,单发步枪409支,旧式火绳枪201支,手枪5支,刺刀741把,大刀15把,红缨枪11支,军刀380把。

在这些缴获的武器中,考虑到大刀、红缨枪数量不多,很可能是仪仗队使用,而军刀是军官使用,都不是步兵正式列装的武器,所以暂时排除在外。在1160支步枪中,连发枪占了47.4%,应该说这个比率不低。但是必须看到清军中还装备有大量旧式火绳枪,这种旧式的火枪在甲午时期上可以说毫无作用,无疑大大的削弱了清军原本就有限的战斗力。

有相当部分清军,其实就是这个样子

另外平壤之战参战的叶志超统帅的直隶练军、卫汝贵统帅的淮军盛字营、马玉昆统帅的毅军、左宝贵统帅的奉军、丰升阿统帅的奉天练军盛字营和吉林练军这几支部队都是清军中训练、装备较好的部队,连发枪比率较高,远远超过了甲午战争时期其他的清军。

按照日本资料统计,在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日军共缴获了各类单发、连发后膛枪10344支,前膛枪、火绳枪、抬枪等7193支,大刀、长矛等冷兵器11764件。数量如此巨大的冷兵器,显然不是单纯的摆设,只可能是清军的实际装备。在这29301件各类武器中,新式的后膛枪仅占35.3%,数量尚不如冷兵器,连发步枪的占比就更低了,清军武器的总体装备情况堪忧。

即使到八国联军时期,清军还大量装备了老式的抬枪

这可以从其他资料得到验证,像湖南巡抚吴大澂奉命率湘军北上时,布政使魏光焘就报告说湖南、湖北新式后膛枪仅有数百枝。后来虽经多方筹措,23营3哨湘军出发时,仅有各类枪枝4600支。考虑到吴大澂曾经报告说没有炮队,这些湘军基本上都是步兵,装备应该以步枪为主,枪支装备率如此之低,其战斗力有多少可想而知。

而山东巡抚李秉衡上奏的奏折同样提到,山东清军装备的大多是旧式洋枪,沿海各军装备的新式后膛枪仅有千余,只能用老式的土枪和前膛枪凑数。日军在荣成登陆时,岸上清军除了从威海卫赶来的淮军所属巩军、绥军300多人装备了新式的后膛枪和大炮外,山东巡抚李秉衡派来的5营河防军中,每营仅装备1支旧式的鸟枪或者抬枪,毫无战斗力可言。

日军攻占的金州,可以看到城头的旧式大炮

因此在甲午战争爆发以后,清政府和各地督抚都紧急向国外订购了大批枪械弹药,以缓解武器不足的窘境。初步统计清政府和各地督抚订购得到武器光步枪就有各类后膛步枪99550支,子弹3702万颗,数量可谓庞大。

但是由于从订购到实际交付有一个时间差,这些武器中很大部分在战争期间没有运达。即使运达并且拨付给了参战各军,由于此前使用的是老式的鸟枪、大刀长矛,仓促换成新式步枪,士兵们没有时间熟悉武器,在战场上能发挥大多作用是一个疑问。

金州台山清军火炮

此外清军装备的后膛枪中,国产仿造的枪支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像江南制造局生产的雷明顿步枪,就存在着“后膛走火,又易炸裂”的问题,很多士兵根本不敢用。

而且日军缴获的清军步枪有毛瑟、雷明顿、亨利、斯宾塞等13个不同厂商的产品,这主要是因为清军当时很多都是地方督抚自行组建、自行购买装备,缺乏统一规划所致。如此繁多的枪支类型,势必对后勤造成巨大压力。

相比之下,日本陆军虽然大部分装备的是村田式单发枪,但是已经完全淘汰了老式的火绳枪和冷兵器,在步兵火力上并不弱,而且口径单一,补给方便,显然比清军要合理的多。

1895年营口三个日本兵

而比枪支更糟糕的是火炮。清军装备西洋火炮始于太平天国战争时期,由于当时清军面对的主要对手时太平军,火力薄弱,加上当时国内道路条件差,因此清军所装备的西式火炮也是以较为轻便的小口径火炮为主。

同样以平壤之战的清军为例,按照日方记载,在此战中共缴获4门克虏伯75毫米野炮,12门克虏伯75毫米山炮,13门克虏伯37毫米山炮,和实际上是机枪的加特林机关炮6门。由于平壤清军最后是撤退途中遭到日军伏击,损失惨重,大炮基本都被遗弃,因此这35门火炮是平壤清军的所有火炮。在这些火炮中,西方作为步兵部队主要支援火力的75毫米火炮仅有16门,只占46.7%。

甲午战争时的日军

相比之下,日军已经效法西方部队,统一使用75毫米山野炮,除了近卫师团装备的是26门野炮,战时临时组建的第7师团装备了6门76毫米山炮,其他第1到第6这6个师团都装备39门山野炮,其炮兵火力远远超过了清军。

像平壤战役,参战的日军共有58门75毫米山野炮,是清军同类型火炮的3.6倍。在平壤战役决定性的牡丹台之战中,日军就是靠数量众多的火炮摧毁了清军的阵地,清军主将左宝贵中炮牺牲,日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平壤牡丹台及玄武门

而在日军入侵辽东以后,署理黑龙江将军增祺从库存中调拨前线的172门火炮中,仅有12门近代后膛炮,其他的160门火炮都是土炮,其中还有10门是康乾时期的古董。这种老爷货即使用来对付太平军都嫌老旧,用来和日军作战就更没有用了。

当然,清政府也购买了不少大口径的重炮,不过这些火炮主要是用来装备沿海各炮台,难以机动,所以在实战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在陆战战场上,清军在炮火上总体是居于劣势,在很多战斗中,清军都是被日军的优势炮火击败。双方在炮兵上的差距,极大的影响了战斗的结果。

清军炮台的重炮威力虽然大,但是无法机动

虽然清军在甲午战争时期表现差最主要的原因并非装备不好,但是装备问题还是极大的影响了清军战斗力的发挥。像在平壤之战中,装备精良淮军依靠连发枪还能在船桥里以劣势兵力击退日军的攻势,但是在此后的作战中,无论是辽东战场还是山东战场,其他清军在面对日军的优势火力时则已经没有了还手之力。

由上可见,武器装备上存在的问题还是对战争结果还是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不容忽视。

而更为重要的是,清政府的洋务运动主要局限于武器的引进,军事制度并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清军本质上来说,只是装备了近代武器的古代军队。面对已经完成了军事改革的日军,自然不是对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