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4-06 16:16

原创 楚超

曾经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的百日咳,近日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警觉。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2月共报告百日咳病例17105例,是去年同期的近32倍(去年2月报告538例)。自从百日咳疫苗——百白破疫苗普及以来,百日咳的发病率曾一度大幅下降,甚至很多人觉得百日咳已经离人们的生活很远了。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组织修订的《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年版)》(以下简称《诊疗方案》)指出,由于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力衰减和百日咳鲍特菌变异,全球很多疫苗覆盖率较高的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

NO.1

有些百日咳患者咳嗽并不明显,易漏诊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科普材料介绍,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该病病程较长,典型病例可表现为持续2~3个月的咳嗽,故称为“百日咳”。

对于百日咳的症状,《诊疗方案》指出,百日咳的潜伏期一般为7~14天,病程分为卡他期、痉咳期和恢复期3个阶段。卡他期主要表现为流涕、打喷嚏、流泪、咽痛、阵发性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无发热,或初期一过性发热。该期排菌量达高峰,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持续1~2周。

痉咳期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咳嗽末吸气性吼声,反复多次,直至咳出黏痰,昼轻夜重,睡眠期间痉挛性咳嗽更为突出,影响睡眠。患者常在咳嗽后出现呕吐,可致舌系带溃疡,面部、眼睑浮肿,眼结膜出血,鼻衄(鼻出血),重者颅内出血。新生儿和6月龄以下婴儿咳嗽后常会引起发绀、呼吸暂停、惊厥、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这些症状一般持续2~6周。青少年或成人百日咳患者,常无典型痉咳,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和暂时性缓解交替,一般持续2~3周。

到了恢复期,痉咳逐渐缓解,咳嗽强度减弱,发作次数减少,鸡鸣样吼声逐渐消失,阵发性痉咳症状可持续数周或数月。

百日咳的并发症多见于新生儿和6月龄以下婴儿,以肺炎最常见,也可并发肺不张、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肺动脉高压、窒息和脑病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儿科研究所研究员姚开虎表示,一些患者由于症状轻、不典型,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得了百日咳,因此疏于防范,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潜在的传染源。

NO.2

治疗百日咳,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百日咳的治疗方面,《诊疗方案》指出,百日咳的抗菌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或克拉霉素等。对于患者,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吃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及钙剂。痉咳严重者可鼻饲,避免误吸;缺氧者进行氧疗。

NO.3

5类人群要做好暴露后预防

百日咳的预防分为一般预防和暴露后预防。《诊疗方案》建议以下人群要做好暴露后预防,人群包括:

◎未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的婴幼儿;

◎家庭内和托幼机构的密切接触者;

◎有明确接触史的幼托机构工作人员;

◎婴幼儿看护者;

◎新生儿病房医务工作者。

上述人群在暴露后21天内(尽可能在暴露后1~2周)接受药物预防或者紧急接种疫苗预防,药物选择、剂量、疗程与治疗相同。

NO.4

流行时,易感人群需加强接种疫苗

百日咳的一般预防方面,《诊疗方案》指出,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是白喉类毒素、无细胞百日咳菌苗、破伤风类毒素(DTaP)三联疫苗。接种时间为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时各接种1剂次。通常疫苗接种3~5年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年后抗体几乎消失。若有流行时易感人群仍需加强接种。

对于加强接种,姚开虎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在孩子小时候,我们给他(她)穿上一件‘保护衣’——接种百日咳疫苗,但随着孩子的成长,这身‘保护衣’会随时间的推移慢慢‘褪色’。研究显示,婴幼儿接种无细胞百日咳疫苗的保护效力到四五岁时会下降至50%左右。与之相对应的是,临床上青少年和成人中百日咳患者增多,逐渐成为婴幼儿百日咳的重要传染源。既然原有的‘保护衣’褪色了,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其‘补色’,增加它的保护性。目前,欧美多个国家推荐对青少年和成人开展含百日咳成分疫苗的加强免疫。《中国百日咳行动计划专家共识》也建议,有必要开展研究,评估我国儿童6岁龄时增加1剂百日咳加强疫苗的价值。”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航空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窦志芳表示,目前我国的百日咳疫苗仅覆盖7岁以下儿童,考虑到发病率再度上升的问题,根据《诊疗方案》当中“若有流行时易感人群仍需加强接种”的要求,未来必要时拓宽疫苗接种人群或是防范的重要举措。

在百日咳流行期间,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肘或纸巾掩住口鼻,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规律作息,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记者 || 楚超

原标题:《“百日咳再现”,如何应对》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