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4-04-07 11:28
王克丹的回答

这个以旧换新和去年多数城市的以旧换新是不同的。

比如去年比较热的淄博以旧换新政策,你会发现这是一套纯市场化的政策,和政府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具体的操作流程是:房地产中介对于房子进行评估,并且承诺优先出售的方式来推销这套房子,而在此期间,与合作的房企签订购房意向和缴纳定金,如果在一定周期内房子以市场方式得以出售,则回款来支付意向新房的房款,如果不能出售,则购房者可以向房企追回定金。本质是一个三方协议,即房企、房地产中介和置换群体的协议,和政府部门是没有什么利益关系的。这里面反倒是置换群体可能存在定金风险,现在的房企不顾一切的想回流资金,假设旧房子在约定期内不能以买卖双方意向价格完成交易,你还得再去找房企要回定金,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事么,所以这种以旧换新没有任何吸引力可言,注定走不远。

淄博推出「以旧换新」购房活动,可能对当地产生哪些影响?

而新的以旧换则是在另类的三方交易,政府,置换群体和房企,即加入了政府部门的信用背书,政府以协商价格收购待售的房子,但并不会直接给钱,而是开出“房票”,有没有时间限制还得看后续的执行,比如约定几年内在本市抵扣新房的价格,所以本质是一个政府参与的以旧换新。

这里的关键因素在于“房票”,具有类似货币购买力的属性,但只能买房子,本质是地方信用衍生的“准货币”,中央放松地方的“印钞权”。也是现在地方唯一能拿出来的东西-信用背书,过去地方过度依赖土地财税,又多把未来几十年的税收透支来短期花,本来是没钱做回购房子这个事情的,好在可以印发“房票”,而信用的兑付就是这个模式的关键。

有两种兑付方式,一个是直接兑付给房企,从而缓解房企的现金流压力,这个兑付过程还是那个问题,地方到底有没有钱,打折的概率极高,比如100万面额,以80万货币来兑付,中间20万就是地方信用变现的收益,那读者觉得这20万铸币税谁来出?另一个则是以税收、新增土地的方式来偿付,比如鼓励房企参与拍地,从而在新地价扣除,从而实现“房票”的回收,而房企新增的土地储备又会变成库存,以此循环往复。

而收回的房子用来做保障性住房和公租房,获得现金流,从而缓解新市民等的租房需求,完成房地产的更好实现居住属性的变现。整个设计还是非常精妙的,降低置换的中间环节复杂性,协助房企去库存,又增加了保障性住房的供给。

但我们依旧要问一个问题,四个人打麻将都能赢吗?那就必然要看这个过程可能存在的代价。

一个是地方信用来印钞,往往存在巨大的折损风险,就是上述的问题,假设地方没有能力给房企兑付,或者大打折扣的兑付,历史上发这类宝钞太多了,假设地方回收不了房票,那么房企依旧没有钱盖房子,旧房被收,新房交不了,你再返租自己的房子吗?甚至可能出现房企拒收房票的情况。

第二个是货币和地方信用印发的“房票”购买力有本质区别,你通过市场化出售回款的是中央政府信用下的货币,你可以购买市场任何东西,而房票只能在一定时期内兑换房子,你得议价能力将大幅缩水,比如很多消费券那样,本身市场价值100万,你拿着80万的房票去买,价格可能会到120万,因为你只能在特定时间内兑付成本市的房子,甚至都不能拿到其他地方兑换,议价能力大幅减弱,意味着房票本身就存在货币贬值,如果房票可以公开市场交易,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格,比如100万的房票到底值多少真正货币。

第三个则是地方的负债可能因此上升,最近几年地方和中央杠杆加速较为显著,地方不兑换则游戏崩溃,地方兑换其实就是政府负债置换房企负债,而政府负债又是本地居民集体的负债,相当于拿纳税人的钱去填坑,此外还非常依赖高效透明的运转,而过去房地产相关钱的流动突出一个不高效透明,甚至连公租房保障房的分配也是如此,比如经济发达和政策透明度较高的上海,上海有人手握 400 套经适房加价转租,自称「所有关系都搞得定」,官方回应将追查到底,具体情况如何?

这就是为什么说,一旦出现泡沫经济,市场化出清反而是代价最小的做法,不管是地方政府违约不兑付导致“房票”这类金圆券价值大跌,还是政府拿自己的负债去给房企填坑,哪一个代价都不低,亦或者把地方铸币税转嫁到置换群体身上?可以确定的是,四个人打麻将不可能都赢,让房价跌到居民收入水平可以承担的范围,或许才是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最低成本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