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报 ( ) • 2024-04-07 23:10
知乎用户TdzGrR 查看知乎原文

一、“理论上来说拴动步枪从诞生第一天起有效射程就远远超过一般交战距离了吧?”

1、步兵交战的一般距离与战斗方式的改变

题主所谓的“一般交战距离”在历史上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 18 世纪到 19 世纪初,各国普遍使用“排队枪毙”的线式战术,装备的主要是发射球形弹的滑膛枪。1814 年,英国陆军的 Hanger 上校表示,步兵瞄准射击人形靶的有效射程大约是 80 码,精准一些的射手配备精准一些的步枪可以将有效射程延长到 100 码;他将那些在 120 码外被击中的士兵称为“十分倒霉”,并声称射击 200 码距离目标的命中率和射击月亮的命中率一样高。但由于黑火药在发射时的烟雾和火光会严重妨碍瞄准、甚至无法瞄准,因此装备滑膛枪的线列步兵的有效射击距离一般是 50 码左右。

后来,发射米涅弹的线膛枪提高了弹头飞行的稳定性,间接地提高了步枪的有效射程,但也不过 100 码至 200 码而已。下图是 1845 年英国人总结的当时各种步枪在不同距离上的命中率——

那段时期,每个国家都希望继续增加自己步枪的射程,这样在战场对射时就能抢得先机。总得来说,当时步枪的有效射程与步兵交战的一般距离相差不大。

在线式战术的时代,就有一些枪法较准的步兵配备了射击精度更高、有效射程更远的线膛枪,以较为松散的队形,精准地射击敌方线列步兵、起到扰乱敌方阵型的作用,称为“散兵”。随着步枪的精度越来越高、射程越来越远,队形密集的线列步兵被淘汰,更加灵活、不会一死一大片的散兵线逐渐成为主流。例如在独立战争期间,装备线膛枪的北美民兵依靠冷枪战术让英国的“站桩绅士”们苦不堪言;而在南北战争中,还出现了成建制的、装备高精度步枪的“神枪手部队”。

当然也有思想和现实脱节、用密集阵型去给对方送人头的——

葛底斯堡之战,南军的“皮克特冲锋”,尽管这次愚蠢的进攻常被形容为“悲壮的”。

从 19 世纪中后期一直到 20 世纪初期,由于火炮性能的提高、应用得更广,而步兵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和机动方式,因此交战距离开始逐渐拉开。

但当时火炮依然不能提供足够的远程支援火力,于是步枪就承担了远程火力支援的任务;甚至出现了“超视距曲射”的做法,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大量运用炮火支援才退出历史舞台。

这是李 - 恩菲尔德步枪的齐射瞄具,用法是一群士兵拍成一排,大仰角地朝某个大致方向进行概略瞄准的超视距射击,主要用于火力压制。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新型火炮、机枪的广泛运用和高效杀伤将缺乏机动方式和后勤补给的步兵们逼到了坚固的堑壕中,“缩在掩体里”成了西线战场漫长的僵持阶段期间步兵们最主要的生活方式。敌对双方堑壕之间的空地被称为“无人区”,里面布满了绵密的铁丝网,用于阻碍进攻一方的冲锋。

“无人区”的宽度在不同的地域相差很大:西线战场上,“无人区”的宽度一般为 100 码至 300 码;而加里波利臭名昭著的“昆宁哨位”,双方战壕之间只有 15 米距离,《使命召唤》中的“手榴弹海”战术在这里成为了现实。而在 1917 年 3 月德军撤退到兴登堡防线以后,“无人区”的宽度更是增加到了 1 公里以上。在这种“堑壕战”环境中,一款大威力、远射程、高精度的步枪显然最能满足普通步兵的需求——

如果瞄准时不用露头就更完美了!

步兵战斗距离的缩短,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这个在下文会提到。

2、栓动步枪的革命性与提高步枪射程的关键技术

出现于 19 世纪中期的栓动步枪,提高的并不是射程,而是射速以及装填姿势的隐蔽性;这是因为早期的后膛枪都存在较严重的漏气问题,无法较高效率地利用火药燃气的力量。

下图是法国人统计的一个身高 1.6 米的士兵在平均风力条件下使用步枪的实际射程(纵轴)和射速(横轴);绿色标识是实际服役的型号,红色标识则是不成功的试验型号。

如图所示,配备了膛线、发射米涅弹的 Mle.1857 步枪射程也不过 200 多米。而到了 19 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步枪的实际射程已经达到了 700 米。

可以看到,步枪射程的三次大增加分别出现在 Mle.1866 步枪、Mle.1886 步枪和 Mle.1898D 步枪。

这三款武器对应了我个人认为的提高步枪有效射程的关键发明:定装子弹、无烟火药、尖形弹头。

定装子弹解决了气密性问题,提高了火药燃气能量的利用率;无烟火药能够提供大大高于黑火药的推进力,提高了弹头初速;尖形弹头重量较轻因此初速更高、空气阻力较小因此射程更远。

二、“为什么直到半个世纪后二战后期才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然后削减枪弹威力呢?”

1、什么时候有人意识到传统步枪威力过剩呢?

在 1890 年到 1900 年,曾经有过一场”6.5mm 步枪弹“的风潮,出现了诸如日本 6.5x50.5mm 有坂步枪弹、意大利 6.5x52mm 卡尔卡诺步枪弹、瑞典 6.5x55mm 步枪弹等。不知道这算不算题主所谓的“削减枪弹威力”?

费德洛夫在 20 世纪初研制自动步枪时,也意识到了传统步枪弹在用于自动步枪时威力过剩,会导致后坐力过大、连发精度差等问题。他提出未来步兵武器会出现两种发展趋势:一种为冲锋枪和轻型卡宾枪合二而一,使用新枪弹;另一种为轻型自动步枪,应当使用威力较大一些的枪弹。

顺带一提,费德洛夫在 1912 年设计的“自动枪”(Avtomat)发射的是由他自己设计的 6.5x57mm 步枪弹(下图),后来才换用了日本有坂弹;讽刺地是,费德洛夫自动枪的枪口动能是在换用有坂弹后才降低到和 AK47 一个水准的,也就是说,日本 6.5mm 步枪弹把费德洛夫自动枪坑成了“世界第一突击步枪”。

另外,注意在刚才的图表里有一个红色标识,注明“

1917—1918

,Ribeyrolles carbine”,说得就是利贝罗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设计的一款发射中间威力弹的自动步枪——

该枪发射的 8x32mmSR 步枪弹,是将 8x50mmR 勒贝尔步枪弹的弹头装在了 9x35mmSR 温彻斯特步枪弹的弹壳上,有效射程约为 400 米。

没错,我们现代人就管这玩意儿叫“突击步枪”。我在另一个问题的回答中提到“突击步枪”这个词出现得比突击步枪晚,说的就是它(以及同时期其他发射中间威力弹的自动步枪)。

其实法国军队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装备了类似“突击步枪”的武器。他们从美国进口了狩猎用途的温彻斯特 M1907 半自动步枪(发射 9x35mmSR 弹),改装成可以连发、可以安装刺刀、使用大容量弹匣,用来在冲锋时提供有效的支援火力,或是用来“清理“堑壕。

9x35mmSR 弹由于弹形的问题,有效射程不足三四百米,因此发射该弹的自动枪一般不被认为是突击步枪,而是类似二战美国 M1 卡宾枪那样的东西。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二十多年里,许多国家都研制了突击步枪或类似突击步枪的武器,所以早在一战结束后就有不少人 / 国家开始尝试降低步枪弹的威力了。

而突击步枪直到 1942 年才开始实用化。原因主要有:

①对于思想保守的军方高层,有效射程只有三四百米远的自动武器的唯一用途就是浪费弹药。

②军方认为,突击步枪发射的中间威力弹与传统步枪弹的不通用、无法用于普通步枪或机枪,会增加后勤的复杂性。

③直到 20 世纪 30 年代中后期,各国步兵的射击目标除了敌方人员,还包括马匹、车辆、装甲载具、低空飞机等,中间威力弹对这些目标的毁伤效果可谓大打折扣。

2、什么时候传统步枪真正显得威力过剩呢?

我个人认为,传统步枪真正显示出威力过剩,要到二战中后期。

最主要的原因是,摩托化 / 机械化大大提高了步兵作战的机动性,也间接缩短了步兵交战的距离。在武器运用方面的具体表现就是冲锋枪的广泛使用和突击步枪的崛起。

当然,城镇巷战的增多也是作战距离缩短的原因之一。

此外,一战期间,枪械杀伤远距离目标的用途逐渐被火炮的间接火力取代,并且持续到战后;随着坦克、火炮、飞机开始提供有效的远程杀伤,枪械已经不再需要拥有那么远的射程了。

例如,二战期间轻武器造成的人员伤亡仅占伤亡总数的约三分之一,而在缺乏火力支援时也只占约三分之二。

嗯,想到的比较多、答得比较仓促,所以文字有些乱。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