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4-04-08 11:22
田凯的回答

当我们心理诉求优先于现实诉求时,心理满足将会是不可避免的。



回避社交,本身是关系出现了问题,当我们在关系中消耗多于支持时,回避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可以用过一时之勇或者大量意识激励、学习沟通知识提升自己短暂社交的力量,但长期来看,最终还是趋向回避。

我记得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回避社交,觉得自己不会说话、他人不喜欢自己。就学了很多沟通艺术,但我发现读这些书时,内心的荒芜和恐慌加剧了,感觉到厌烦和不自然。后来我明白了,这是因为自己问题不是出在技巧上,而是出在“对自己的真实和自信”上。



如果我们不够自信,就会总是渴望从对方回应中获得力量。此时,会脱离了“做事”的目标,心理诉求上升到第一位。很多早年镜映缺失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总是渴望从对方眼神中得到欣赏和肯定。这可能是从自己的领导、客户、同事那里获得心理支持。

但会遭遇很多挫败。

很多工作(包括销售)是需要情绪付出,需要心理能量支持的。如果自己的需要大于工作付出,就难以做下去,甚至时间久了,会因长期消耗陷入抑郁心境,越来越自我打击,进入自体虚弱状态。



热爱独处有两种。一种是很多事要做,心中有目标,他人参与会影响了自我实现。但更多的独处是缺乏在关系中获得情感支持和滋养的能力。健康的独处并不回避社交,他们是在社交和独处之间主动选择了独处,因为在他们心里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但我们常为自己的行为赋能,这种合理化,会遮蔽了真正的心灵成长课题——关系创伤和关系问题。



销售是与人的工作。在和人的交互中,保持自体感稳定,才有可能在关系中主动。被拒绝不意味着自己不好,被否认不意味着自己有问题,被打击不意味着自己很差。这需要更强的自体感。当自体感虚弱时,一切会放大,尤其是敏感和消极的“点”会成为持续内耗的“吸引子”。



我自知自己在关系中是回避的,有一段时间为了个人成长,我曾做过一段时间的电话销售,那段时间对我的人格成长很宝贵。它让我放下了面子,放下了对尊严的执念,让我以平等心面对种种工作挑战。当他人为了销售业绩心中烦乱时,我做一切是为了修养内心。

让自己越来越贴近内心的种种恐惧和糟糕想法,逐渐适应。

甚至我成为了那个公司数千员工中的销售冠军。



有的目标让我们心境紊乱,有的目标让我们坦然前行。我经常告诉我的心理师学员们,要以自己的个人成长、细微变化做为目标,而不是以自己能什么接访客能赚钱为目标。因为前者做到了,后者自然到来。反之,则扰乱了心境、影响了咨询品质,什么都得不到。

我受益于心理学,就想为这个行业发一点声音,尽一点个人的力量。


2024.4.8 随笔、工作能力的背后是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