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发展成为一种“通用型工具”,AI的能量折射到伴随人类发展、进化最基础的农业时,正在重塑“农业的厚度”。

当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发展成为一种“通用型工具”,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力时,AI的能量折射到伴随人类发展、进化最基础的农业时,正在重塑“农业的厚度”,传统意义上的耕种和收获已经不是简单的人力和机械力的投入产出,而是建立在大数据、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智能化数字基座上的现代化“数字农业”。天气、水文、地质、病虫害、自然灾害等多重变量数据与不同农作物、种植区域形成了立体化的“耕种动图”。

农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耕种生产过程更加立体、透明,数字化、智能化的服务和技术不仅让农户的种植管理和投入更加精准高效,也为农业产品的后期加工、输出提供了更多的数字化标签,从田间地头到网络发货,数智化链接了更多的可能性,让新一代农业户成为了营销“专业户”,赋予了农业新的商业模式和增长动力,吸引了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回到乡野用跨学科的知识和热诚的激情,踏上“性感的农业”创业之旅。

在一个国际农业大会上,一家名叫“大蚯蚓”科技的智慧农业科技公司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大蚯蚓创始人李迅拥有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农业科学博士学位,他也是美国回声预报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虽然同样是科学家,被云南高原日照洗礼过7年、皮肤黝黑的李迅和我们之前采访过的大部分实验室科学家有着鲜明的不同。牛仔裤、沾满红土的sneakers、厚厚的镜片。大蚯蚓核心团队拥有高度国际化的跨学科背景,农学、生态学、气象学、信息科学、数据科学,还有AIoT工程师…..作为AI+农业创业企业,这样的“高配团队”与任何一家研发手机、汽车的高科技公司本质上并无二致。唯一不同的是他和他的咖啡生态合作伙伴、保山新寨“歪脑揣猫”(whynot trymore)咖啡庄主阿科站在小院里喝着新一批“云南瑰夏”时,俩人的黑黝黝的脸上泛出诚挚微笑时,干燥皮肤叠起的沟壑让旁观者对于“智慧农业”“一颗咖啡从种子到杯子”的浪漫有了更“骨感?”的认识。

随着中国咖啡市场的快速发展,本土精品咖啡种植成为农业大省云南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保山是云南咖啡最主要的精品咖啡种植地区,也是目前全球热销的“瑰夏”咖啡中国最大的种植产区。在大蚯蚓合作的数字精品咖啡生态基地,也是“歪脑揣猫咖啡”庄园未来引以为傲的咖啡生豆来源,我们和躬身入局咖啡种植的科学家李迅、咖啡界最懂物理的牛津硕士(基于笔者有限的对国内咖啡行业的认知)、“歪脑揣猫咖啡庄主”阿科一起聊聊智慧农业、数字化精品咖啡种植,这些看似与传统种植非常不同的“地头事务”,就在海拔900-1450米的彩云之南持续上演着、进化着。

以下为部分采访实录。

FT中文网:大数据和AI技术对于现代农业生产力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李迅:这是一个很抽象的“大”问题,信息技术对农业的改造和提升是一个与当地环境、种植作物特性等等具体因素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说智慧农业既有“通用的数字化处方”,也必须结合因地制宜的“变量”控制,只有不断在实践中调整数据的标尺,才是AI技术+农业落地生花的新范式。

具体到咖啡种植,“智慧农业”绝不只是架上网络和仪器,而是要带着技术、设备和农户一起下地干活,把信息化的手段一起“种下去”。从大蚯蚓的实践来看,以保山数字精品咖啡种植举例。通过大蚯蚓土壤墒情设备进行数据收集+无人机监测+气候监测等综合性的数据分析,结合丰富的过往种植数据分析,对于保山地区的海拔落差大、土壤和地质条件复杂以及这几年旱季降雨量的巨大变化等问题的管理,以定制化的分析模型帮助咖农提高精准耕作水平,通过施肥、浇水方式的精细化、数据化操作,结合对于病虫害和降雨量的大数据预测,2023年保山-大蚯蚓合作数字生态咖啡示范区的已成为当地的精品咖啡园的管理标杆。

FT中文网:大蚯蚓的农业技术具体是怎么“接地气”的呢?

李迅:大蚯蚓有一套自主研发的农业种植“空、天、地、作物”的数据分析模型,具体讲就是结合气候、地理环境、种植品种和农艺以及有关病虫气象灾害综合分析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但是,农业是受具体变量影响非常明显的一个既传统又见效慢的长周期行业,所以真正落地进入农户种植的技术公司并不多。大蚯蚓也只是在咖啡、棉花、水稻、小麦、玉米等几个作物的主产区建立了自己的农业数据化网络,并逐步在几个地区开展规模化合作种植。当下的农业科技已经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农机、农化概念,无论是技术公司本身的愿景还是农户与科技公司的合作,都有更加宽泛的内容、更明确的现实意义和更长远的目标。

以保山数字精品咖啡种植示范项目为例,阿科(前文提到的“歪脑揣猫咖啡庄园”庄主)的咖啡种植基地在选种、耕种范式上已经有非常大的“质”的变化。以“瑰夏”为代表的精品咖啡种植在逐渐取代云南本地传统的咖啡品种,种植户对于更好品种的引进是有一定市场研究基础的,甚至吸引了像阿科这样具有国际背景的高素质人才,他们进入这个行业就是要与国际市场接轨,要建立中国最好品质的咖啡基地。所以,这些合作伙伴、客户对我们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不仅仅是客户关系,更是一个数字化农业生态的共建伙伴关系。所以“接地气”不仅是卖服务、卖设备,更是一起参与到具体的日常工作中,包括种植、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结果反馈、与咖啡品质有关的分析与检测、溯源和后期加工销售等环节。信息化提供的大数据不仅服务当下种植,更为咖农提供了品质包装的更多角度和素材。就像我们习惯的“明前龙井绿茶”、“武夷岩茶”……未来,“保山生态瑰夏”也会成为一个中国高品质咖啡的标签。

FT中文网:农业是一个国家发展最基础的问题,当中国人口结构、社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时候,作为农业科学家的使命和责任有哪些实质性的变化?科学家与企业家之间往往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作为创业者,你最大的改变和不变是什么?

李迅:人口增长变慢,少子化,农村人口总数减少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赋能恰恰是提高劳动力单位效益的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农业机械化作业是过去几十年来国家一直在推行的政策,但是有很多经济作物以及特别的地形地貌是注定无法被机械化全部取代的。比如咖啡种植,它的海拔高度、山体坡度、咖啡苗矮小成长期缓慢等等这些特点,大型的农业机械是没有办法取代人工种植的,这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都面临的现实情况。所以,要提高亩产效益,要用更少的人干更精细的活,AI+数据就是一个新的农业生产力工具,所以我们当下的任务,就是带着可以落地的方案进入田地作业,和农户一起打通“智慧农业”最后100米的距离。具体到大蚯蚓,就像你刚才看到的,每个传感器、数据接收器都要下地去测量、安装,帮助合作农户学会使用。

简单地说,农业科学家就是一个带着技术解决方案的“种地人”,在这个行业充满创造力的PPT和产品设计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脚踏实地爬山、涉水、下田的干。

对于我和大蚯蚓而言,这几年创业始终是在面临“艰难”的时刻,因为农业的发展是需要一个长周期来验证的,比如咖啡的种植,从种子到成苗,到最后可以结果量产要4年的时间,不变的是必须坚持的恒心,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于“变”的因素就是种植过程中各种变量给最终结果带来的挑战。

这几年随着AI+农业的政策利好不断释放,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各地方合作伙伴们对于信息化技术更开放、更积极的合作态度,也是我们迎来更多产业发展机遇的时期,可以说对于未来充满信心也是“不变”的。

FT中文网:作为一名创业者,在农业科技赛道创业最难的是什么?

李迅:就像我刚才提到的,其实我身边的合作伙伴咖啡庄主阿科也是一个很好的访谈对象。在农业赛道上,每个创业者对于“困难”的定义不一样。从大蚯蚓的角度讲,如何让更多农户对你保持开放性的合作心态、如何把一颗咖啡豆的变量管理做到更好,永远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每一个片区,只有在农民收获的季节,看到更好的作物品质、更高的收购价格才是一个问题的句号,也就是说你的技术不管多好,平时的投入不管多少,真实的收成、收益才是最让人信服结果。我们所面临的“最难的时候”实际上是许多农业科技创业者的共同挑战:在科技应用、作物管理和市场导向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阿科:从牛津回国后,虽然工作过一段时间,但是对咖啡真正的热爱让我来到保山,因为做过咖啡寻豆师去过全球很多不同产地,我相信这片土地能种出中国最好品质的瑰夏,所以这4年一直埋头种地。对于我来说,最难的时候也许就是现在,因为我的几百亩瑰夏要到2025年才能挂果采收,所以是否成功现在都是未知。我会每天通过手机数据平台看大蚯蚓提供的监测数据,算法和模型会帮助我去预判一些潜在的风险,比如这个三月是云南历史上降水最少的三月,这就提示我在储水、滴灌上要花更多精力,同时也要防止有关的虫害次生风险。这些技术手段的使用,会真实地融入每天的生活中,也会给农户带来直接的帮助。大蚯蚓的服务以及李迅这样的科研人员和我们一起工作,对我们熬过这个“不可控的变量”过程有非常大的帮助。

FT中文网:以保山数字咖啡基地为例,具体讲讲“一颗咖啡豆”的变量种植管理核心价值是什么?智慧农业系统的投入、产区-企业-农户的协作方式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李迅:保山数字精品咖啡基地的实践,展示了如何通过变量种植管理和智慧农业系统的应用,实现咖啡种植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在这里,“一颗咖啡豆”的种植管理核心价值体现在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精确控制种植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最大化地提高亩产效率,同时为咖啡豆从一颗种子从种植到收获的品质管理提供量化的保障手段。

首先,通过智慧农业系统的投入,如土壤墒情监测、气候变化监测、病虫害风险监测等,这些日常数据的采集通过AIot的数据集成,在大蚯蚓的模型上跑出一个预测性的分析结果。科技人员可以定期对农户提供种植建议或灾害预警,

其次,智慧农业系统的应用促进了产区(农业生产区)、企业(如大蚯蚓科技)与农户(咖啡种植者)之间的紧密协作。这种协作方式建立在数据共享、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交流的基础上,使得各方可以同步更新种植管理的最佳实践,共同应对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挑战。大蚯蚓科技不仅提供了智慧农业的技术平台,还通过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户掌握新技术,优化种植策略。同时,企业还能根据市场需求反馈,指导农户调整生产计划,确保生产的咖啡豆能够满足市场高品质的需求。

通过这种产区-企业-农户之间的紧密协作,保山数字精品咖啡基地将逐步实现传统技术与新技术的有效应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咖啡豆的高质量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也为农户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收益,展示了智慧农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FT中文网:大蚯蚓的3年规划或中期目标是什么?

李迅:大蚯蚓要做的就是继续深耕农业,在咖啡、棉花、水稻、小麦、玉米等垂直领域合作生态不断成熟、完善后,将经验和模式复制到更多地方,以“联合收割机”运行发展的策略去完成科技农业的创业目标,说到底科技农业不仅要让农户获益,也要保证创业团队有收益,而这个赛道的收益就是要靠技术普及的规模、种植面积的规模,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停下来,必须持续“耕种”。今年我们还要推动几个大的行业性活动以及拓展合作边界,让更多人关注、参与到科技农业、智慧种植的生态中,只有扩大生态圈才能向前发展。

说到未来,李迅又拿起两部手机,刷屏测试刚刚“种下去”的土壤墒情仪是否收发正常。也许智慧农业的未来并不性感,穿插在地块和农舍之间的数据网络和上山下山的一步步脚印串联起一年有一年的耕种和收获。正如大蚯蚓网站写的那句质朴的Slogan一样“人人会种地,年年能丰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责任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