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4-04-09 17:05
盐选成长计划的回答

并不是。

努力,才能让我们拥有更好的选择权

也许你一生都选择不了运气,但你可以选择努力。

很多人有一个常识:趋势决定绝对高度,奋斗决定相对高度;
但事实却是反常识的:趋势决定绝对高度,奋斗决定趋势选择权。

我们听到大多数成功者回顾过往的时候,都会把成功归结于「运气好」,而且更多地深入交流以后发现,这不是他们在自谦,他们真的是在这么总结和认知的。

那么成功的高度跟奋斗的关系到底有多大呢?到底是靠趋势,还是靠奋斗呢?在不同的情况下又该如何奋斗呢?什么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才是安全的呢?

这个章节我们来讨论一下,如果「运气」是如此重要的话,我们该用何种日常心态去做选择。

趋势和奋斗真正的关系

有一个可以称得上共识的观点是:趋势决定着绝对高度,而奋斗决定着相对高度。

这是个常识,但也和大多数常识存在同样的缺陷——对了一半,话没说完。

「趋势决定绝对高度」这半句没问题,我在读商学院的时候,老师也分享过一系列很有趣的例子:

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都是 1955 年出生的,在两人求知欲最强的 1975 年,他们被同一本杂志《大众机械》( Popular Mechanics )石破天惊的首页标题吸引:「个人计算机时代到来」。

看完这篇文章以后,他俩和很多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选择跳入时代洪流,进入 1980 年开始的 PC(个人电脑)革命时代。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世界债主」摩根、「钢铁大王」卡耐基都是 1835 年左右出生的,都在年富力强时迎来 1860 年的美国铁路革命时代。

他们都具备一个共同特点:生逢其时,在时代转折时把自己的全身心赌入时代洪流中。

时间再往前,莎士比亚的词汇量当时世界第一,因为他在大航海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时」之下,身在世界中心伦敦,占有「地利」,又在底层跟全世界涌入的人才一起做「伦漂」,所以有机会掌握巨量的新知识和信息,这是「人和」。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

所有人都是在时代和生长环境的洪流中被裹挟着前进的,个体的表现差异在短期内是受很多特殊条件影响的,但是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观察,这些差异的上下限就稳定得多了。

可以说,人生的绝对高度基本被大势确定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说选择比努力重要。

从 1995 年开始的互联网革命,2010 年开始的人联网时代,如果摩尔定律依然生效,2025 年会进入物联网时代,2040 年机器、人、物会三网融合……

所以我的老师总结说生孩子就应该 2019 年或者 2020 年生,2040 年的时候他们二十一二岁,正好赶上三网融合大时代!

虽然这个结论有点搞笑,但是通过这些事例我想说明,那些「成功人士」说的确实是真的,他们最大的成功因素确实是「运气」。

知名经济学家周金涛提出的周期论和那句广为流传的「人生发财靠康波」也是在说这个道理。

说到这里,上文那句常识「趋势决定着绝对高度,而奋斗决定着相对高度」,看起来仿佛就更对了。

但这句话有一个默认的前提:无论你怎么奋斗,趋势都会和你绑定,你只不过在趋势中上下波动,趋势绝不会抛弃你。

而这就是最大的问题所在了。

真实的社会环境是弱肉强食的,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很激烈,你的奋斗与趋势很可能是两件完全不相关的事情,可能你奋斗的方向就错了。

但更可能的是,你在奋斗中被其他奋斗者挤出了趋势,你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力。

所以这个常识在今天应该修改成:

趋势决定着绝对高度,奋斗决定了趋势选择权。

比如在今天这个市场经济主导的时代,一个在风口上的公司或行业是无数人眼红的。

因为如果能在正确的趋势之中,你就更容易随风而起,拥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去提高你的管理能力,用更大的试错容忍度获得提升。

那么又回到问题所在,在这么激烈的竞争中,你和很多人都在奋斗,都在趋势中。

当处于趋势的上行阶段的时候,你凭什么可以分一杯羹呢?当趋势下行,人们想拼命逃离的时候,逃生的人那么多,又凭什么让你先走呢?

上行趋势,如何奋斗

下文分享一个关于上行趋势中,凭什么分到一杯羹的案例。

阿里巴巴是过去 20 年发展趋势最好的国内公司之一。

如果在 2001 年初能以 1 万元左右月薪(阿里巴巴当时平均工资的 5 倍以上)、期权另算(估计 10 万股,每股现价约为 270 美元)的 offer 加入阿里巴巴,估计没有人会拒绝。

不过阿里巴巴前 COO(首席运营官)关明生老师给我们分享过这样一个很早期的案例。

在关明生老师被挖到阿里巴巴任 COO 之前,他已经做到美国通用电气亚洲区高管。

2001 年决定过去以后,马云跟他说:「Savio(关明生),我们很有钱。」

他问:「多少钱?」

马云说:「1000 万,Dollar(美元)!」

他还蛮高兴,2001 年在杭州,1000 万美元真的是很多钱。

这时候 CFO(首席财务官)蔡崇信也在旁边补充了一句:「我们的 burn rate(烧钱速度)也很快。」

关老师来自传统行业,不知道烧钱是什么意思,就问:「烧钱?」

蔡崇信解释了一下烧钱是互联网公司获得稳定收入前需要持续投入资金研发和探索商业模式的意思,说:「我们没收入的,一个月要烧掉 200 万美元,所以就只有 5 个月可以活命了。」

当时关老师就傻了,他意识到在开源还需要更多时间的情况下,第一时间的正确选择只能是节流了,就是后来业内俗称的「杀人放火」。

结果关老师刚去杭州报到的时候,就碰到了一个金发碧眼的年轻老外,这个老外听说公司来了新 COO,跑来看热闹。

关老师就问他:「你做什么的?」

老外说:「我做产品的,刚开始在欧洲,后来调到纽约,又去了韩国,刚到这边报到。」

他问:「你月薪多少?」

老外说:「2 万美元。」

那是 2001 年的杭州,其他中国员工平均工资只有 2000 元人民币,高的也就 5000 元。


图 1-3 2000 年 7 月,马云代表阿里巴巴登上《福布斯》封面图 1-3 2000 年 7 月,马云代表阿里巴巴登上《福布斯》封面

于是关老师说:「工资减一半,期权 3 倍,你不能拒绝。

否则人事部就在那边,你可以去办离职。」

小伙子面对这么一个蛮横无理的新 COO,在这个现金流即将枯竭的公司又人生地不熟,虽然并不想走,但是震惊于这么离谱和突然的调整。

他对着关老师大吼一通,哭着离开了。

而管理层经历长达几个月的痛苦裁员和缩减成本,在复制了无数次这个故事后,成功将公司成本降到每月 50 万美元(以及付出了 200 万美元的赔偿金),将公司的生命线延长到了一年以上,并通过 Back to China(回到中国)、Back to Coast(回到沿海)、Back to Center(回到中心)等正确的决策,将阿里巴巴重新带回正轨,渡过了 2001 年的互联网泡沫期,重见天日。

当然,这后面的故事已经与这个小伙子无关了。

可是这个小伙子做错了什么?只是因为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吗?如果是你在那个时刻,面对一个新的高管刚见面就要砍掉你一半的月薪,交换条件是 3 倍期权,你是否会做出不同的决定?你又能靠什么去做这个决策呢?

仔细回顾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那样一个大环境和小处境下,大多数人都会被情绪左右选择,并且由于「屁股决定脑袋」无法看到趋势在何方,深陷短期选择中,无法做出长远正确的选择。

打破这个僵局并不难,关键在于调整自己奋斗的重点,不再只是「更好地证明自己」,而是「获取更多的关键信息」。

先看下趋势下行时如何奋斗,稍后一起分析。

趋势下行,如何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