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远举:用毁掉一个人,来反对虐待动物,这本身就是一个讽刺,这不是对动物的爱,而是对人的恨。

近日,一名东南大学的考生,报考了南京大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并考出了总成绩第一名的好成绩。不过南大并没有录用他,反而判定他的复试不合理。因为据传该学生在本科期间,在宿舍里“虐猫”,将视频发到网上,还加入过一个以“虐猫”为乐的网络团伙。

他总分第一的消息传出后,网上就有很大的舆论,要求南大不录取他,最终南大顺应了网络舆论的要求。现在网传该考生已被调剂到兰大,现在网络舆论继续转战兰大,有人说,压力给到兰大。最新的消息是,兰大也拒录了。

南大拒录后,面对网络舆论的追杀,主流机构媒体发表了一些文章,试图缓和。这些文章都不激烈,比较折衷。实际上,对于网络上的动物保护舆论,机构媒体都是心存畏惧的,这本身就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但最终,虽然有机构媒体出来调和,但兰大仍然拒绝了。仅是南大拒绝,事情还有余地,两个学校连续拒录,后面的学校压力就更大,这个考生继续深造的人生路,几乎断了。

南大、兰大的做法,在程序上没有任何问题。以往只有报考军校、警校才需要政审,但现在复试也纳入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考核。南大的工作人员也承认,“虐猫”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影响结果。

但是,所谓虐猫,定义其实是模糊的。现在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学生曾把猫杀死,然后做熟,送给人吃。但这和开狗肉店又有什么实质上的区别呢?即便退一步,存在虐待,那么把猫绝育、拉声带、训练泰迪直立行走,又算不算虐呢?既然是考核,总应该有一个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包括了善待小动物,不捕杀小动物吗?任何标准都不能不教而诛。

在徐某某进入兰州大学复试调剂名单的新闻后,评论区留言,一种是认为被南京大学刷掉后,就已经足够警醒,有网民表示“这是想全方位狙杀他?不给人活路了吗”,该条评论获得了1100多点赞;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兰州大学也应该刷掉他,“为什么要给(活路)”,该评论的点赞数为9200+。看似一边倒,但问题是,关于动物保护的舆论,是有系统性偏差的。实际上,这里的标准,就是网上那些爱猫、爱狗、厌童、极端性别主义者定义的。那些开餐馆的、从事养殖行业的人,杀鸡杀鱼的家庭主妇,并不会积极的、愤怒的加入这个议题。

爱猫狗的人肯定容不下一个开狗肉店的老板的儿子,那么他的思想道德品德有问题吗?现在网上一边倒的讨厌小孩,那高铁上骂了一个吵闹的小孩,思想品德要不要加分呢?一个杀死猫的,和一个曾在高铁上打过一个小孩子的,谁又更恶劣呢?

舆论肯定是会过激的,但更理智的立法也不成熟。在任何事件发生之后,都会有人呼吁立法。且不论这种把一切交给法律,甚至交给刑法的重刑主义思想的对错。具体的就事论事,关于虐待动物的立法,在当下中国,是非常不成熟的。动物福利立法,是一个奢侈品,欧美的动物保护,是社会物质发达的情况的产物,对中国来说,可能并不成熟。

立法要逻辑上自洽,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事。保护了猫狗,羊驼和仓鼠要不要保护,这也是陪伴动物;猪牛要不要保护,这也是有一定智商的动物。比如,长途运送生猪,每三个小时休息一次,运送时候,不能太拥挤;养殖场养生蛋的鸡,密度也不能太高。这都会直接推高整个养殖行业的成本,最终体现在生活成本上。

某种程度上,拒录使得南大得以避开舆论风头,这很好理解。动物保护是一种社交媒体势力。如果南大录取了,会惹来麻烦。这种麻烦很可能不仅仅限于针对单位,会在网上针对具体的负责人、学院领导、甚至校长,可能都会被人肉、开盒。所以,接下来兰大、以及其他的学校同样的不录取这个学生,也不难理解。但如果中国所有的学校都不录取他,我觉得这是一件比较遗憾的事。

考了南京大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并考出了总成绩第一名的好成绩。这并不容易。正是很多人最喜欢的所谓硬科技人才。但现在看起来,对他来说,未来搞研究的路是断了。中国、甚至人类会不会损失一个人才,甚至天才?

或许,他能去国外。最近在传李云迪欧洲巡演。在中国已经没有他的演艺空间了,但在国外还有。他们对李云迪嫖娼的事没那么敏感,也没有那么多的愤怒。

多年前,一个天才的科学家,也是因为行为怪异,被电击、被强迫治疗,最后,服毒自杀,这是人类的巨大损失。他就是图灵。图灵有太多的头衔和成就,简单的说,他是计算机科学之父。因为被发现是同性恋,图灵被迫接受化学阉割。终于,他受够了这一切,吃下半个涂有氰化钾的苹果,离开了人世。多年以后,英国首相、女王、相关机构,三次道歉。有人说,苹果手机的图标,就是为了纪念图灵。

今天虐猫,明天虐人、杀人的推导,是一种逻辑滑坡,并不成立。人有嗜杀的行为,并不是多么罕见和怪异的事。很多人当雇佣兵,就是为了能合法的杀人。中国有合法的狩猎场,虽然很少。在美国,狩猎是一个大产业。至于虐杀,复合弓穿透内脏,拖了很久才死,这算不算虐杀,其实定义很模糊。再说,加入网上厌童的各种小组,算算心理可能有更大的问题,以后会不会伤害自己的或他人的小孩呢?

2002年2月23日,大四学生刘海洋在动物园向狗熊投硫酸,被群众抓获。后来,清华大学给予了刘海洋留校察看处分,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依照法律规定将刘海洋刑事拘留一个月。2003年5月3日,在经历了长期的讨论与争议之后,北京市西城区法院判决刘海洋犯故意毁坏财物罪,但鉴于其一贯品学兼优,案发后有悔罪表现,决定免予刑事处罚。留校察看的处分,免于刑事处罚,给刘海洋的人生道路,留出了回旋的空间。时隔多年之后,刘海洋已经是中国科学院副研究员。前不久,有人再翻旧事,试图聚集愤怒,中科院低调回应,并未顺应舆论。

这就表明,从政策和规则上,公立科研机构、大学,并非没有原谅虐待动物行为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时间过去21年,刘海洋并未再犯旧错。因为原谅和宽容,中国多了一个专家,少了一个愤恨社会的人。

这种被认为所谓“嗜杀”的人,可以改过,可以要求他接受心理辅导。但简单的拒之门外,并不解决问题,只能满足社交媒体上的情绪。用毁掉一个人,来反对虐待动物,这本身就是一个讽刺。这不是对动物的爱,而是对人的恨。社交媒体的情绪一直都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用恨意聚集流量,用毁人来获得流量。

即便不让他从事核物理研究,也并不能降低危险,因为他还会继续在社会上生活。而扼杀一个人的前途,反而会增加某种危险。如果虐待动物被视为一种病态,那么,也应该是以病人视之,应该是治病救人,而不是惩前毖后。

所以,简单的拒绝,某种程度上,只是面对网络舆论的避险行为,而并不见得是深思熟虑的对社会负责的选择。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责编:闫曼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