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 中央社 CNA ( ) • 2024-04-10 14:39

(中央社记者张已亷高雄10日电)海洋委员会海洋保育署与国立中山大学合作,调查台湾周遭海域14处海草床四季现地海草生物及环境资料,分析及建构最适栖地模型,发现澎湖本岛沿岸适合海草复育面积最广。

海保署指出,其他适合复育海草栖地点位还有恒春、新竹沿海及小琉球;调查结果能作为地方政府、团体与企业推动「蓝碳」复育工作重要参考。

海保署新闻稿表示,这项复育海草生态计划,委托中山大学研究团队于民国112年在澎湖、西海岸、恒春与小琉球等海域调查,发现甘草、卵叶盐草、泰来草、线叶二药草、单脉二药草及贝克氏盐草等6种海草,同时搜集四季现地海草密度、叶长、叶宽、根系锚定力与光合作用效率等生物资料,及温度、盐度、营养盐、底质粒径等环境资料。

海保署指出,后续运用多光谱航拍与即时动态定位「RTK」(Real-time kinematic)调查海草床现地分布,将调查资料网格化汇入地理资讯系统(ArcGIS)建构最适栖地模型,将各场址区分「较不适合」、「适合」、「较适合」及「非常适合」4种等级。

海保署表示,建立模型能提供台湾未来不同尺度下海草复育选址的标准化流程,其中「最适栖地」指适合海草生存栖地,但很多栖地可能已受到自然或人为干扰而渐渐不适合海草生存,此情况下需辅以栖地复原增加复育成效。

海保署以小琉球肚仔坪为例,当地近20年海草覆盖面积锐减,伴随著具挖凿特性的梅氏长海胆与口鳃海胆大量出现,造成潮间带岩石裸露与淤沙骤减,经初步观察现地海草床状况,推测底沙缺乏与大量海胆影响,可能是肚仔坪泰莱草海草床衰败主因。

因此目前中山大学研究团队正以移除海胆,将海草移植至沙袋搭配笼具去除食植效应,在肚仔坪进行栖地恢复与海草复育实验,作为评估大规模复育参考;调查计划执行中,待成果报告完成将提供民众下载参阅完整内容。(编辑:孙承武)11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