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 环球网 ( ) • 2024-04-11 07:21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在150年前,1874年4月15日,法国巴黎正值春天。位于卡普辛大道35号的一家摄影工作室里,一场名为“无名画家、雕刻家、版画家协会展”的艺术展览正在举办。当时参展的31位艺术家决定脱离官方展览渠道“巴黎沙龙展”,自行举办展览。这是第一场印象主义的展览,象征着印象派的诞生。近日,为了纪念这一改变美术史的时刻,重现这一伟大艺术流派的诞生,法国举办了众多纪念活动,包括各种画展、多媒体互动体验、专题研讨会等,莫奈、雷诺阿、毕沙罗等大师的传世之作、艺术理念和人生求索之路,再次呈现在今人的眼前。

“一个真正的全国性节日”

正如巴黎奥赛博物馆在其官网上的致词:“这是一个真正的全国性节日,庆祝印象派一个半世纪前的胜利……150年后,那一夜的回声依然在这片土地上飘荡,值得用盛大的活动来纪念这些法国天才们。”在整个2024年,法国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关于印象派的纪念特展,从北部的图尔宽到南部的科西嘉岛,以及海外省留尼汪,甚至是意大利罗马的美第奇别墅里,人们都会看到百余年前的印象派佳作云集。

在大量纪念活动中,最集中、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在奥赛博物馆举办的“巴黎1874:印象派时刻”特展。作为全世界收藏印象派作品最多的博物馆,奥赛此次展览从3月26日开幕,持续到7月14日,汇集了约130幅印象派画作,包括150年前那场印象派首展中的珍品。譬如为“印象派”定名的《印象,日出》,原本由巴黎玛摩丹美术馆收藏,这次为150周年特展借给了奥赛博物馆。当然,奥赛并非“只进不出”,它也将向全世界13个地区的34家合作机构借出不少于178件印象派作品。这次特展也将会在今年9月打包,集体送往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展出。

对于广大艺术爱好者来说,奥赛博物馆举办的“印象派之夜”沉浸式互动展也极具趣味——策展方通过对1874年4月15日那个特别夜晚的场景重现,让今天的人们“穿越”回19世纪。在这场45分钟的“午夜巴黎”之旅中,参观者们戴上VR(虚拟现实)耳机,就可以与雷诺阿、德加等伟大的印象派艺术家相遇,沉浸在150年前的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畔,一座名为纳达尔工作室的展厅里。在那里,他们能看到年仅33岁的外省青年克劳德·莫奈,正在向人们展示他笔下的故乡,勒阿弗尔港口的“日出印象”……

“确实只有个印象”

时间回到1874年4月初,巴黎的报纸刊登了关于一场非传统展览的预告:从当年4月15日到5月15日,参观者仅需支付1法郎,就可以不分昼夜地参观“无名画家、雕刻家、版画家协会展”。展览的举办地卡普辛大道35号是法国摄影师纳达尔的工作室。其中有篇报纸文章写道:“巧妙布置的煤气灯将使那些整天忙于工作的艺术爱好者能够(在整个晚上)前来欣赏现代艺术作品”。那时,黄昏展览还是一个新奇事物。

组织这场展览的团体是“无名画家、雕刻家、版画家协会”,他们是在前一年成立的。在当时,法国的画家如果想举办画展,需要获得“巴黎沙龙展”的认可,它代表评价艺术价值的官方权威。参展的31位画家中,很多人都曾被“巴黎沙龙展”拒绝,这导致他们很难出售作品。因此,在近乎绝望的状态下,这些艺术家们决定自行举办展览,并向新兴收藏家销售作品。

与印象派后来的成功相反,这场后人认为的“第一场印象主义展览”在当时是失败的。总共仅有3500人付费看展,不到官方沙龙展览参观人数40万人的1%。对展览的大多数评价也是负面的,包括艺术评论家路易·勒罗伊看到莫奈的《印象,日出》时发表的尖刻评价,“确实只有个印象”。讽刺的是,这句批评之语就此成就了“印象派”的诞生与命名。

31位印象派的创造者中,有7位画家后来举世闻名,他们是莫奈、雷诺阿、德加、摩里索、毕沙罗、西斯莱、塞尚。除了参与展览的画家,法国画家马奈也被称为印象主义的奠基人。“虽然马奈没有直接参与印象派的展览,但他一直在精神上支持这些印象派画家,这种支持对于当时得不到认可的艺术家来说是很重要的。”中国雕塑家、画家吕彤日前告诉《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印象派后来演化为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等,后印象派的画家包括大名鼎鼎的梵高与高更。

印象主义的作品在当时看来是离经叛道的。那时的法国盛行新古典主义,即对严峻的重大题材进行绘画,如古代历史或现实的重要事件,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注重素描、轮廓、雕塑般的人物形象,且对色彩不够重视;艺术家更是很少描绘现代的东西,即便那时法国已经有蒸汽火车、轮船等先进的机械和工具。吕彤表示,相比之下,“印象派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光与色,在题材上更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内容,比古典主义更加尊重自然现实与光学原理。”例如,《印象,日出》描绘的是勒阿弗尔港口日出那一刻的真实感受,朝阳照射在锚船的起重机、井架和桅杆上,湖面中心有撑着小船的划桨人。画面好似笼罩一层雾气,暗指当时的清晨薄雾被城市的工业烟雾所充斥。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油画家邬大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解放视觉和调色盘的色彩运用方面,印象派在美术史上造成了巨大变革。后来的大部分法国学院派画家都开始采用一种比较折中的方式,即在造型系统上遵照比较古典、传统、严谨的写实方式,而在色彩系统上选择运用印象主义的光色分析、冷暖调性等。”吕彤也表示,“推动艺术史发展的正是创新而不在于继承,印象派是艺术史上的一场革命。”

印象派绘画为何受到中国年轻人欢迎?

近年,一些印象派艺术展览在中国广受年轻人的欢迎。邬大勇告诉记者,“印象派能被年轻人如此接受,一方面因为它是可以被直接感知的。通过可辨认的形象和使人愉悦的色彩调性,这些画能直接产生赏心悦目的感觉,不太像当代艺术有时候比较‘晦涩’。另一方面,后印象主义的画家尤其是梵高带来了能直接反映个人情绪、自然观察的强烈色彩表达,这对今天年轻人的初步美学教育影响很大。”

有一种说法指出,印象派作为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洋画派概念之一,虽然在中国极受欢迎,但实际并没有对中国绘画造成太大范围的影响。对此,邬大勇认为,“20世纪初以徐悲鸿、林风眠为代表的诸先生赴法研习绘画时,恰逢印象主义运动尾声和现代主义绘画兴起的时段,这可能使得中国画家错过了对印象主义绘画的直接研习。但印象主义对绘画史的伟大变革,包括光色分析和技艺本体,都对后来的世界绘画包括中国绘画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色彩运用方式的影响是更深层次的。”

吕彤也认为,“印象派对中国绘画的影响,可以用潜移默化四个字来形容。在美术学院的教学中,印象派也对色彩教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悉,在上世纪下半叶,我国高校色彩教学所依据的色彩写生学理论就是建立在印象派对光学原理的研究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印象派对于光源色以及条件色彩的研究。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马宁 环球时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董铭 环球时报记者 乔文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