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4-11 13:41

西窗/搜狐城市

3月底,马鞍山官方宣告出台若干举措“全面融入南京”。与此相呼应的是,同期发布的《马鞍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详尽部署,推进宁马一体化。

搜狐城市检索发现,上述规划中有32处提及南京,21处提及合肥——不仅与南京拥有更高亲密度,马鞍山近年来还屡屡喊出对标“杭嘉湖”口号,一路向东趋势明显。

扼守安徽东大门的马鞍山,经济总量曾杀进全省前三,去年则落到第六。全面融入南京、对标“杭嘉湖”,是马鞍山的背水一战,这座因钢而兴的老工业城市能否焕新?

融入对接南京,纳入市委考核

3月29日,一则“我市出台《关于全面融入南京的若干举措》”的稿件同时登上《马鞍山日报》、《皖江晚报》头版。报道显示,“若干举措”中的对接内容包括干部能力提升、产业协同、科创人才、规划对接和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六方面共计26项。

“市县每年选派若干年轻干部赴南京跟班学习”、“定期选派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园长)、教师赴南京跟岗锻炼”、“将融入对接南京工作情况纳入市委年度和月度考核”,这些操作属性极强、动员意图明显的举措,显示了马鞍山融入南京的决心。

作为南京都市圈“元老级”成员,马鞍山与南京历来互动频繁,不过钢城的最新动作,关键词在于“全面”。马鞍山深耕南京,除了“跟班、跟岗、考核”之外,还体现在产业、科创和规划对接上——这些在马鞍山首部国土空间总规中有“前瞻部署”。

从产业创新协作上看,《马鞍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提出围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软件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地标,支持浦口—和县、慈湖高新区—江宁滨江等毗邻地区共建产业集群。

从交通上看,宁马之间目前高铁十来分钟就能到,此外规划还提及3条(4段)市域线路相通:即“一横”马博—马含市域轨道,分别加强马鞍山—禄口机场、江宁—博望以及和县—含山—巢湖联系;“两纵”宁马城际实现宁马芜直连直通、宁和城际支撑和县直连南京主城。

虽说马鞍山提出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但并非同等持重。在规划中,相比“加快融入合肥都市圈”,“推进宁马一体化”显然更为深入。马鞍山市发改委区域合作办公室负责人介绍,2024年,进一步融入南京、深耕南京,以同城化思维建设区域发展共同体。

主导产业单一,产经根基不稳

作为与南京地域相连、中心城区距离最近的城市,马鞍山早在1986年就加入南京都市圈前身“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1999年,宁镇扬、芜马滁六市是南京都市圈首批成员城市;2021年,南京都市圈成为首获国家层面批复的跨省域都市圈,宁马合作进入新阶段。

区域协作看上去是越来越深入,但从经济数据、尤其是省内排名看,马鞍山“融圈”效果并不明显。在安徽,合肥和芜湖长期分居地市GDP前二位,“不看第一看第三”的说法反映了该省的城市竞争格局。新世纪以来,马鞍山基本处于全省前四位置。

2017年,马鞍山以1738亿元GDP超过“长江五虎之一”安庆跻身全省前三,并在次年保住了位置。不过这两年马鞍山都是险胜,对安庆的优势分别只有1.26亿元、0.51亿元。2019年,滁州、阜阳、安庆依次顶上,马鞍山被挤到第六,此后五年次位未变。2023年马鞍山GDP为2590.55亿元,GDP增速5.7%,跑输全省。

2019年是马鞍山经济“分水岭”,个中缘由,当地也曾自我剖析。马鞍山统计局发布《2019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综述》指出,部分工业企业生产下滑或停产。

马鞍山曾因钢铁工业闻名全国,“先有马钢,后有马鞍山”的说法流传甚广。2017年、2018年马鞍山跑出黑马之姿,也是因为连续两年都是“行业大年”,以2018年为例,全国钢铁行业实现利润4704亿元,增速39.3%。到了2019年,受原材料上涨影响,钢铁行业利润暴降。

2019年,马钢工业增加值下降0.1%。同时,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增长面,下降8.5个百分点。已有工业企业表现不佳,后续投资增长动力还在减弱。2019年,当地固投指标增幅未达年度预期,比预计值低4.1个百分点,增幅排在全省倒数第三。此后数年,情况没有太大改观。

承接产业转移,瞄准数字经济

直到如今,马鞍山产业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依旧处于“攻坚期和阵痛期”。目前马鞍山是“1+3+N”产业体系:一个主导即钢铁及相关产业;三个战新即智能装备、轨交装备、高端数控机床产业;此外还有N个县区标志性产业。

总的来说,钢铁、化工等传统行业还是中坚,这是马鞍山经济偶尔高光的动能所在,但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支撑,这也让马鞍山在主导行业陷入困顿后,经济排名持续保持“低位”。而寻求新增长点,是马鞍山全面融入南京的内驱力。

从前景来看,马鞍山全面融入南京面临“内忧外困”。从内部看,马鞍山产业结构单一、第三产业严重滞后,产业技术水平和附加值较低,转型难度大。此前,马鞍山试图以钢铁产业为轴,打造循环经济并延伸产业链,不仅未能出成绩,反而因此错失了承接产业的机会。

没错过机会的滁州,正是马鞍山的外部竞争对手。同样是都市圈成员的滁州,近年承接南京产业科创,去年先进光伏、新型储能产值1362亿元、增长56%;战新产业产值2300亿元、增长10%。滁州GDP从2008年全省第七,到2013年第五,到如今第三,进步肉眼可见。

有鉴于此,相比国土空间总规“广撒网”,“全面融入南京若干举措”在产业协同上更务实。马鞍山提出,聚焦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云计算和大数据、地理信息、人工智能及元宇宙等,加大数字经济招商,推动马鞍山软件园与江苏软件园深度合作,这与滁州产业形成一定差异。

数字经济恰好也是“杭嘉湖”优势项目,去年下半年,马鞍山市数据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对标“杭嘉湖”,学习浙江干部的数字化思维及数字化改革经验……围绕人工智能、元宇宙、大数据等产业招引龙头企业,以数字产业化赋能马鞍山钢铁、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区域协作靠拢南京、发展思维对标“杭嘉湖”,马鞍山这次是铁了心一路向东。

参考资料:

我市出台关于全面融入南京的若干举措.马鞍山日报

安徽搅局者上位:黑马滁州有多猛.每日经济新闻

原标题:《全面融入南京 对标“杭嘉湖”,安徽“老六”缘何一路向东》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