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4-11 14:17

·“这个结果表明,糟糕的谎言识别能力部分是由于人类对统计线索的依赖不够,也可能是因为偏向于其他无用的线索。”

随着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的发展,花样层出不穷的诈骗让人们蒙受心理和财产的双重损失。虽然再“精致”的骗局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陌生人突如其来的关心和从天而降的财富,但人们依旧“义无反顾”地信以为真。

骗局的核心是谎言。为什么我们看不出来别人在撒谎?最近一项心理学研究通过实验发现,这或许是因为人们太过相信自己的经历和判断,缺少对事情发生可能性的客观认识。

这项研究于2024年3月14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子刊《沟通心理学》(Communications Psychology)上,作者是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Sarah Ying Zheng、Liron Rozenkrantz和Tali Sharot。

“大多数欺诈行为是在网上实施的,包括投资欺诈、恋爱骗局、虚假账单和网络钓鱼骗局。”作者们在论文中写道,“不幸的是,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人类在检测谎言方面都不是很擅长。因此,骗局每年都会给人带来重大的情感和经济损失。”

在该研究中,作者们首先梳理了几种人们在识别谎言中常用的线索,如主观猜测、客观事实等,并招募了数百人参加一种“猜卡牌颜色”的游戏实验来加以验证。在这项实验中,参与者们能够通过撒谎来获得胜利和奖励,也需要去判断对手有没有撒谎。

研究人员最终发现,人们过于依赖自身经验作为线索对谎言进行主观判断,而常常忽略事件的客观可能性。

识别谎言线索多

为了搞清楚人们为什么不擅辨别谎言,首先要分析人们是怎么分辨谎言的。为此,三名研究者对过去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人们主要依赖三种线索对谎言进行判断,分别是表情线索(说话的语气、表情和声音等细节)、心理推论(推断他人的动机)以及统计线索(对事情发生的客观可能性的判断)。

人们经常从影视剧中看到,测谎大师通过观察对方的“微表情”来识破谎言。然而研究者们提到,大量研究表明在日常生活中,面部表情、眼神和身体动作等线索在识别谎言中通常是没有帮助的。而且在目前流行的网络电信诈骗中,这类线索通常也比较少。

研究者们因此将注意力放在另外两种线索上。心理推论线索是指,人们会考虑他人的知识、感受和动机,来评估一个陈述是谎言的可能性。例如,人们常常会考虑谎言能否给说谎者带来好处。当自己觉得对方别有用心、有利可图时,就会格外提防。

该研究还指出,这种对他人动机的揣测常常有“自我投射”的特点,即用自己的行为来理解和预测他人的行为。比如当自己在某个话题上有说谎的经验时,也会认为其他人在该情况下也说谎。相反,当人们缺少特定经验时,则容易认为别人的相关言论是真实的。

统计线索则是指人们会根据对话题的既有认知来评估沟通的真实性。“例如,如果一个潜在的约会对象声称自己身高超过1米9,就可能引起怀疑。因为只有不到5%的人口长这么高。”研究写道,“当沟通违反客观知识的期望时,会导致惊讶,也有可能导致怀疑。”

研究者们认为,不同线索可能导致对陈述相互矛盾的评估,不同的人在辨别谎言时对这三种信息线索的侧重也不同。“比如有人说自己是亿万富翁。一方面,因为很多人自己不会骗人说自己是亿万富翁,他们可能认为其他人也不会这么做(自我投射的心理推论),这减少了怀疑。另一方面,现实中成为亿万富翁的可能性很低(统计线索),这增加了怀疑。”

“人们对他人的最终怀疑是他们如何权衡这些可能互相矛盾的信息类型的结果。”根据这个思路,研究人员们假设,人们之所以不擅长辨别谎言,是因为太过依赖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推断他人的行为,而这一线索常常不够准确。

主观臆测不靠谱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该研究设计了一个类似于“囚徒困境”的心理学实验,共有310名参与者。在实验中,参与者将会在电脑上与“对手”(其他人的非实时参赛数据)进行三轮、每轮30局的猜卡牌游戏。每一局中,电脑会为参与者提供七张由蓝色和红色卡牌组成的牌组,并随机为他们选择一张牌,随后由参与者自己报告结果,并且可以撒谎。

与囚徒困境的游戏规则不同的是,若结果是一蓝一红,则蓝色方胜利。若颜色一样,则是平局。这意味着参与者可以通过一直报告自己抽到的是蓝牌来立于不败之地。

研究者们为游戏胜利提供了奖金作为“动机”,并在每轮游戏之后让他们评估对手的诚实程度,从1分(“完全不诚实”)到6分(“完全诚实”),作为辨别谎言的指标。

系统随机提供七张卡牌并选取一张,由参与者报告卡牌颜色。图片来源:Communication Psychology

这样一来,参与者们至少有三种依据来判断对手是否在游戏中说谎。首先是根据牌出现的概率(统计线索)。比如说,若系统给出的七张牌里只有一张蓝牌,而对手恰好报告自己抽到了蓝牌,则容易引起怀疑。

其次是游戏的输赢(动机推论)。游戏胜利有金钱奖励,因此当自己输掉(对方胜利)时,就会怀疑对面是不是为了赢而撒谎。

最后则是根据自己是否说谎(自我投射)。依据这种线索,当自己为了胜利而谎报颜色时,就会认为对面也会这么做。

研究者们通过统计分析计算了这几种线索对谎言的预测能力。他们最终发现,结合概率和动机两个方面的线索对谎言的预测能力最高。当人们发现对面选择概率低的颜色且获得胜利时,就很容易产生怀疑,且常常是对的。

而光考虑颜色出现的概率,不考虑游戏的输赢,也对谎言有着比较高的预测能力。但是,当参与者以“自己是否说谎”作为依据来判断对方的真实性时,往往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单单依靠游戏输赢作为线索则显示出了最低的预测能力。

这些结果证实了采取多来源、更加客观的线索对于识破谎言有更大帮助。那么一般人的倾向是什么样的呢?为了探讨这个问题,研究者们引入一个只依靠统计线索(即颜色出现概率)来做判断的机器“选手”。结果显示,它在识别谎言方面比大部分人表现更好,这意味着过于依赖个人投射和动机推论成了人们辨别真假的“绊脚石”。

研究还发现,那些自己频繁说谎的人对他人的怀疑程度也更高,尽管他们的怀疑并不一定是对的。

“这个结果表明,糟糕的谎言识别能力部分是由于人类对统计线索的依赖不够,也可能是因为偏向于其他无用的线索。”研究写道。对此,研究人员表示,可以通过提供陈述的上下文语境等方式来增加客观线索,来提升人们检测谎言的能力。

诚实环境很重要

即便人们意识到客观线索的重要性,一个充满谎言的环境却会导致人们形成错误的期待,无法找到相对客观的线索,导致话语真假难辨。

“我们的发现意味着,在统计数据被扭曲的环境中,谎言检测就不那么准确。例如,在社交媒体中,定制算法可能会夸大某些信息的可能性,包括错误的信息。”研究指出,“这可能导致不准确的期望,并降低人们拒绝虚假陈述的能力。”

虽然人们容易被各种信息误导并产生错误的期待,但研究人员也表示,说谎行为远比该研究中所展示的要复杂,涉及到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他们发现,虽然人们对于谎言依赖自己的主观判断,但在说谎方面,他们自己的行为不太会受到这些判断影响,但会受到金钱激励的影响。

在该研究中,研究者们还通过操纵实验中的谎言数量以及赢得游戏的报酬大小,来观察人们在不同环境中的策略变化。当研究者人为提高参与者遇到的谎言数量时,他们对其他人的怀疑程度增加,自己输掉的游戏也更多,但自己的说谎行为却没有显著增多。

当研究者们提高赢得游戏的报酬时,参与者的说谎率显著提高。他们对其他人也更加怀疑,即使其他人的说谎率没有改变。

“我们没有指示人们说谎,也没有提供任何关于他人说谎频率的信息。”研究最后提到,“实际上,大约三分之一的参与者很少说谎,很少有人说谎超过一半的时间。”

参考文献: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271-024-00068-7#Sec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