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4-11 17:55

使用社交媒体会让我们的孩子变得不幸吗?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社交媒体与抑郁之间存在某种关联。研究显示,沉溺于Instagram、脸书等社交媒体的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的比例明显高于不常使用这些平台的孩子。

当然,我们还不能断言“Instagram和TikTok导致抑郁症”——这些研究只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某种关联,而不是说社交媒体导致抑郁,就好像细菌导致感染。但既然存在关联,那么社交媒体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的,就是值得我们深思、辨明的问题。

随着手机使用的普及,青少年抑郁的比例显著提高。一项对50多万八年级到十二年级学生(相当于中国的初二到高三)的跟踪调查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出现抑郁症状的比例在2010年到2015年间提高了33%。同一时期,女生的自杀率则上升了65%。

我们知道,智能手机于2007年问世并迅速普及,到2015年,美国92%的青少年拥有智能手机。在这期间,因为抑郁或是焦虑而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救助的学生人数急剧飙升。事实上,在2010年到2015年这五年间,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就诊率”提高了30%。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这个数字持续上升直至今日。

社交媒体与抑郁症

今天的青少年是在电子产品中长大的,较之前面几代人,他们与同龄人的实际接触要少得多,交往主要通过社交媒体来进行。

一些专家认为,抑郁症的高发表明,通过社交媒体形成的人际关系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情绪价值,“电子关系”下的人和人之间永远隔着一层什么。临床心理学家亚历桑德拉·哈姆勒特认为,我们需要与他人之间的羁绊,来安住在这世间,“如果无法与别人形成深刻的、共情的关系,那么你就无法从社会关系中真正获得什么好处。关系越肤浅,你的漂泊感就越强”。

但也有例外。同一研究发现,线上线下同样活跃的女孩不抑郁。这一人群热衷于社交媒体,但并不因此减少线下社交,和疏于线下的“死宅”不同,她们没有表现出抑郁的倾向。另外就是那些身处偏远地区或是很难融入所在学校或社区的孤独的年轻人,对他们来说,社交媒体非但不致郁,甚至可能是救命稻草。

感知的社交孤立

另外一项全国性研究关注所谓“感知的社交孤立”(PSI,即主观的孤独感,与“客观的社交孤立”相对)与使用社交媒体之间的关系。研究以19岁到32岁之间的年轻人为样板,最终,作者们认为无法确定两者之间存在直接关联——人们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越长,就越是会感到孤独吗?还是说,沉溺社交媒体的年轻人患PSI的比例更高?如果是后者,那么这些罹患PSI的年轻人究竟是因为缺乏真实的“面对面”社交才患病的,还是因为成天浏览精修后的视频、文案和“照骗”以至于没有归属感、感觉像个局外人?

这里就不得不谈到FOMO,也就是“错失恐惧症”( Fear of missing out)。

按照临床心理学家杰瑞·布里克的说法,“FOMO是对与社交世界失联的恐惧,以及对打入社交圈的渴望——很多时候,这种渴望把我们的注意力从现实中转移出来,我们浏览社交媒体的时间越多,对于当下现实的关注就越少”。我们不停地刷新朋友圈,生怕错过某位朋友的帖子;而刷到朋友聚会派对的照片时,我们又会纠结于“ta为什么不邀请我”……我们越是追赶着社交媒体无穷无尽的更新,就越是没有归属感,而越是没有归属感,我们就越是要追逐,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自我评价不高

还有观点认为,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带来挫败感,进而引发抑郁。尤其是十几岁的女孩子,如果执着于对标社交媒体上的“白富美”,那么她可能很难对自己感到满意:我为什么没她美?没她瘦?没她有钱?没她受欢迎?

“许多女生日常生活在朋友圈的美颜暴击之下,或是关注着热衷于P图爆改的名流网红”,哈姆勒特医生指出,“如果她们以为这些就是日常,那么压力会很大,每照一次镜子,都是对信心的打击。”调查显示,最令年轻人自惭形秽的社交媒体平台正是以图片分享为主的Instagram。

事实上,美颜修图不仅会给别人带来压力,对于修图的UP主自己来说,也是不健康的。布里克医生指出,“孩子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社交媒体上,琢磨着怎么展示一种令人赞叹的完美生活——看呐,我多么幸福!看呐,我多么美丽!他们担心如果得不到点赞,朋友们就会弃他们而去。他们担心成为人群中的孤魂野鬼。”但如果精修图如愿收获了正面反馈,他们可能又会担心点赞的朋友们喜欢的不是“真实的”他们。

缺乏锻炼

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如果青少年花太多时间在社交媒体上,自然就没有时间做其他的,比如锻炼身体、学习才艺、开发新技能等等。而缺乏锻炼和一些能够带来成就感的活动,可能是导致年轻人抑郁的原因之一。

“如果你的时间都花在手机上了,那就等于是放弃了那些能够带来归宿感、成就感和自信心的活动”,因为线上社交是无法提供这样的情绪价值的。哈姆勒特医生解释说:“虽然手机上的每一个点赞、每一次消息提醒、每一个推送都可能带来多巴胺的暗涌,但这种波动只够让你上瘾,却不足以让你喜乐。”

注意力分散

使用社交媒体会分散年轻人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做功课时。许多孩子喜欢一边学习一边在社交媒体上和朋友互动,他们称之为“一心多用”,但证据显示这只会降低学习的效率。

“基本上,一心是不能多用的”,哈姆勒特医生指出,“真实的情况是,你的心不停地转换频道,造成脑力的耗损”。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断断续续地,结果作业时间大大延长了,最终导致空闲时间的减少和压力增加。

睡眠不足

有时候,社交媒体只是间接地影响人们的情绪。比如,沉溺于社交媒体会导致或加剧睡眠不足的问题,而睡眠不足是致使青少年抑郁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研究发现,60%的青少年有睡觉前看手机的习惯,和那些不看手机的孩子相比,他们平均每天少睡了一个小时。一则手机屏幕的蓝光会妨碍入睡;二则刷社交媒体并不能令身心放松——事实上正好相反,哈姆勒特医生指出,社交媒体往往造成精神紧张,以至于失眠。

“社交媒体严重影响了睡眠”,布里克医生补充道:“本来你只是想再刷一下 Instagram,或是再看5分钟 TikTok,但不知不觉中50分钟就过去了。这样一来,你就比原计划少睡了一个小时,因为睡眠不足,第二天你会感到疲惫,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或工作效率低下,以致压力骤增愈发疲倦,如此每况愈下。”

如何减少社交媒体的副作用

虽然我们还不能断言使用社交媒体导致青少年抑郁,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会给孩子们造成负面影响。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定期检查孩子的手机使用情况,如果发现不良趋势,要及时干预并纠正。同时,我们要注意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如果发现抑郁征兆,要认真对待——询问孩子的感受,及时预约心理医生或咨询师进行疏导或治疗。

以下是关于健康使用社交媒体的一些建议:

平衡线上和线下的社交活动。确保孩子参与到线下的社交互动中来,安排有利于他们建立自信心和认同感的活动。

关闭手机推送。App的开发商们为了吸引流量,愈发频发地发送手机推送,怎么抓眼球怎么来,恨不得用户马上抛开手头的任务,24小时挂在网上。让他们得逞。

关注女孩儿,她们罹患抑郁症的风险更高,尤其是在压力巨大,精神特别紧张的时候。如果她们本身就不够自信,使用社交媒体只会让她们更崩溃。

教导孩子慎用社交媒体。鼓励他们在使用手机时保持一种觉知的状态,如果线上互动让他们焦虑或是不爽,那就关机下线。

以身作则,克制地使用手机,在数字生活与真实生活中保持均衡。约定共同的“家庭时间”,大家都放下手机,吃饭、聊天,或是做一些不需要手机的事情。孩子们或许会抗拒,但最终他们将从中获益。

禁止睡前刷手机。制订并严格执行相关的家庭政策,比如X点后手机不能进卧室。使用传统的闹铃叫醒。

-----

卡罗琳·米勒,系儿美国儿童心理研究所编辑部主任。本文原题“Does Social Media Use Cause Depression?”许子善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