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 中央社 CNA ( ) • 2024-04-11 20:56

(中央社记者邱祖胤台北11日电)除了翠玉白菜、肉形石,许多人对故宫宝物所知不多,学者郑颖书写「恋物」一书,试图从36件台北故宫国宝,看见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美丽容颜,进而倾听内心的声音。

郑颖在书序中表示,她曾在忧郁症初起的那几年,透过参观故宫国宝而找到自己,「那些我所凝视的文物,也一直凝视著我,用它们的身世与故事抚慰我、告诉我:找回安定的力量,倾听内心的声音」。

郑颖提到她在「寒食帖」前突然清醒过来,意识到千年前的春天,苏轼被贬到了黄州,「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年」字最后的一笔,被拖得长长的,「像不知道终点在哪里」。

郑颖说,「台北故宫的文物曾经这样救赎了我,我也想这样说给您听」。

书中细腻爬梳故宫文物的前世今生,如陪葬用的灰陶加彩仕女俑,背后藏著唐懿宗的女儿文懿公主去世陪葬品的故事,包含服饰文玩、各种珍宝各120车,送葬车队长达30多里,难怪研究者总说「大唐的陪葬品就是大唐生活的百科全书」。

宋代文人画出自己的书房,画中有人物、屏风,有书案、几榻,刻画出文人雅好,以及他们对理想的思索;从西洋传入的鼻烟壶竟成为清代人的生活必需品,他们可一日不饮食,而不可一日不闻鼻烟,从此花卉、仕女、聊斋故事,甚至山水行旅图都可藉精巧鼻烟壶流动于指尖。

知名的北宋范宽「谿山行旅图」被誉为中国山水画里最崇高的一座山,构图还很数学,且在画中埋下许多小游戏,引领现今人们寻索人在天地间的位置;夏珪「溪山清远」山水画主体竟全被水气所浸润;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不同于北宋巍峨的巨碑式山水,而是山行绵亘,水无边界,由沿岸人家、沙丘、滩石、山峦叠成。

郑颖澎湖人,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现任教于台北医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著有「野翰林:高阳研究」、「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66:高阳」、「郁的容颜:李渝小说研究」、「物志:从古典到现代的文学『物』语」等书。(编辑:陈仁华)113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