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4-12 16:50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晓杜甫的名字,但杜甫真实的生命历程和时代图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遥远而陌生。特别是杜甫前四十年的人生轨迹,在以往的研究中很难谈得上清晰,这极大地制约了我们对杜甫和他诗歌的理解。

杜甫何时开始写诗?他如何建立起自己的交友圈与人生观?与唐玄宗一朝同龄的杜甫,怎样见证并卷入了大唐盛世的风云际会?澎湃问吧邀请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助理教授王炳文,一起聊聊杜甫的人生经历。

点击图片即可提问

杜甫的一生为何“高开低走”

@LINDAAA:杜甫明明家世有所积累,为啥后半生活成了贫困户?

王炳文:杜家是个典型的中古大家庭,而且连续两代都存在原配子女和续娶子女。杜甫二十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以往的大家庭失去了一个主要的收入来源,并在不久后分家,导致财富进一步分割。而杜甫恰恰得官又很晚,中间在长安困守了差不多十年,这使得杜甫随后建立的小家庭谈不上太宽裕。安史之乱爆发后,全家逃难又有财产损失,几年后杜甫携家入蜀,原本在长安和洛阳的很多家产事实上都废置荒废了。

不过他到成都后生活还是不错的,有高适、严武等人照拂,后来还在节度使身边做了僚佐。出蜀后在夔州的两三年,他的生活仍然不错。出峡后的人生最后几年,杜家变得真正困难起来,经济来源和居住都成问题,所以说他后半生一概贫困并不准确。杜家的经济变化,有家族自身的偶发原因。

@阿飞负传:杜甫是在贫困中死去的吗?他一生中是否有过较为顺利快乐的时光?

王炳文:杜甫的人生终点在湖南,那个时候他贫病交加,政治上也缺乏依靠。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比如《江南逢李龟年》《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大致都写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那个时候的杜甫,心绪确实谈不上很好。

不过,杜甫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也和其他普通人一样,与日常的柴米油盐打交道,总体来说是平稳的,只不过他会把特定时候的感慨付诸笔端,导致读者觉得他似乎经常不快乐。但应当注意,他诗中很多情绪的背后,是对政治、社会的现实关照,不能单纯坐实了看。大体说来,杜闲去世、杜家分家以前的杜甫,基本上不为生计操心,从出生算起,有二十多年无忧无虑的时光。特别是他随父做官迁转的几年间,广交朋友,他称之为“快意八九年”。

@Amy512:杜甫写“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历史上他的经济条件怎么样?

王炳文:杜家的经济状况是不错的,在杜审言时期他们可能就在京师南面的杜陵买田置地了,在老家洛阳偃师又一直有老宅。杜审言做到了六品的员外郎,杜闲则做到了四品的兖州司马,相应的官俸收入应该是很可观的。这其实也是杜甫二十多岁能够“放荡齐赵”的一个现实原因。

杜闲死后,杜家事实上分家了,杜甫的继祖母老杜卢氏搬离了偃师祖宅,随亲生的儿子、杜甫的四叔去了汴州,杜甫成为杜家家长。此时的杜家财用并不缺乏,杜甫自己说“杜曲幸有桑麻田”,种有瓜豆,家有庭院。入蜀后的杜甫生活也相对安定,蜀中六年成都草堂一直在经营打理,规模也在扩大。

杜甫一生穷困的时候大概在三个时段,一个是安史之乱初期携家北逃,因逃难丢了很多东西,包括老杜骑的马也被人抢走了,到羌村后杜杨氏和几个孩子过了一年苦日子。第二个时段是在成州同谷县的一个月,因为打算入蜀,天气寒冷无衣无食,全家着实受苦。最后一个时段是杜甫的湖南岁月,这时候杜甫没了居所,主要在船上生活,身体又每况愈下,颇为凄凉。三个时段里,前两个是暂时的,与时局有关,第三段时光有两三年时间,与杜甫的个人状态有直接关系。杜甫字写得好,懂画,精通草药,会种药材、拾药材、卖药材,这也是他的一个重要经济来源。

@药师傅:为什么杜甫在年龄很大的时候才做上官?

王炳文:杜甫后来做到了六品的员外郎,级别不低。这个郎官是他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下的代职。杜甫做官在唐人里面相对比较晚,四十岁才献赋获得出身,又等了三四年,四十四岁才得了官。

他其实对自己的期许很高,年轻时立志要登进士第,落第后追随父亲任官辗转,后来父亲去世,家庭变故不断,他成为杜家事实上的家长,也开始向现实低头,遍谒京师权贵,最后经献赋获得出身。性格和家庭的因素兼而有之,玄宗朝整个铨选制度的变革和科举取士竞争的日趋激烈,则是大的时代背景。当然有一个事实需要承认,唐代的常科和制举确实都很难,杜甫是文学史上的诗圣,不代表他在科举中得心应手。

@乌龙:杜甫很崇拜祖父杜审言,祖父是否对杜甫的为人处世或写诗有很大影响?

王炳文:杜审言本人确实才情极高,二十出头可能就已经进士及第了,将近六十岁的年纪还能在武则天面前当场赋诗。他在唐代文学史上也有自己的地位,对排律的改进有重要贡献。特别是他晚年荣膺修文馆恢复建置后的首批直学士,成为杜家的无上荣光。

进士及第、长于诗歌,加上国家认可的学术地位,这些都对后来的杜甫产生了持久的鞭策作用。杜甫没有见过他的祖父,他是在杜审言去世三年多以后才出生的,但他一生视祖父为偶像,称为“吾祖诗冠古”。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这祖孙两代人在性格上似乎确实存在隔代遗传,性格孤傲自负,在一些时候容易得罪人。杜审言曾在吉州因为与同僚关系不睦下了大牢,差点丢掉性命,杜甫同样在成都幕府里与同僚矛盾重重,甚至有严武要杀他的异闻传说。

杜甫

杜甫与李白有何交往

@Amy512:李杜有什么交集呢?

王炳文:李杜真实相处的时间,集中在天宝三载、四载两年里。杜甫陪李白渡过黄河去了趟王屋山,拜访高道,秋天又一起到宋州寻访高适,登台饮酒。第二年秋天,两人又在兖州重逢。兖州之会后,李杜再无相见,但杜甫经常有诗来表达想念。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被卷入永王李璘的军事行动中,因此下狱,杜甫牵挂不已,在客居秦州时连着好几晚梦到李白,写下了著名的《梦李白二首》。从某种程度上说,李白是杜甫精神世界的一个参照,甚至就是杜甫另一个自我的投射。杜甫在诗里说的“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似乎更像是在说自己。

杜甫和李白实际的交往其实很有限,但却很有意义。对于杜甫来说,李白出现在他最迷茫的时候,让他在洛阳干谒求取的世俗压力下,看到了一种洒脱的人生。杜甫本来就有对道教的追求,李白和他的几次访道之行,以及李白本身的人格魅力,强化了杜甫内心的道家追求。他在晚年的时候还对前往广州的王砅念叨,说“我欲就丹砂,跋涉觉身劳”,梦想去遥远的安南求取丹砂。杜甫内心的道家追求,和他对李白的感情,其实可以参照来看,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娜曼蒂克:杜甫一生中有没有真心朋友?除了写诗,他还喜欢些什么?

王炳文:杜甫朋友挺多的,他本人也比较喜欢交朋友。像高适、郑虔,算是他最好的朋友,兴味相投,彼此照顾,政治上更是相对趋近,交情很深。薛据、岑参也是私交很好的朋友,他一直到晚年还给薛据寄诗,调侃对方不服老,“上马不用扶,每扶必怒嗔”,关系很亲近。他和李白是精神上的知己,青年时期有过两年时间的交往,后来终生挂念,特别是考虑到两人在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这段友谊也让无数后人津津乐道。

还有一些人,认识很早,中间未必交往特别深,但到垂垂老矣时居然又有交集,比如韦之晋,杜甫大概在十八九岁时就认识了他,晚年在湖南又与韦之晋有往来,恰逢韦去世,他写下了发自肺腑的《哭韦大夫之晋》。还有的是家族世交,比如严武,小杜甫很多,但私交好,因为两家上两代人关系就很好。杜甫后来在成都做到工部员外郎(“杜工部”就是这样来的),这个代职就是严武给他奏请来的。

此外,像旻上人、赞上人这样的僧人,房琯、贾至这样的中央高级文官,汉中王李瑀、李叔明(鲜于仲通的弟弟)这些显贵,和杜甫也都存在不浅的交集。杜甫字写得好,懂画,精通药材(这一点和郑虔兴趣一样)。其实,他还很有童心,在秦州曾托人给自己的孩子找几只小猴子养起来玩,是个非常接地气的历史人物。

@齐天大圣QTDS:今天的人们还有必要读杜甫吗?为什么盛唐诗人中,杜甫的诗留存量最大?

王炳文:我觉得不光杜诗,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宝贵的东西都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传承。杜甫号称“诗圣”,说明他的诗本身很伟大。从我历年课堂上的情况来看,很多同学有着强烈的愿望去相对系统地了解杜甫,学习杜诗。杜甫的诗又有“诗史”之称,读他的诗,其实是在用更直观的视角观察唐代,感受历史。读史明智,我们读杜诗,所收获的其实远远超过了诗歌本身。至于杜甫的诗为什么留下那么多,很简单,因为他写得更多。

《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王炳文 著,岳麓书社 ·  浦睿文化 | 202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