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4-13 20:29

“明星荟萃”和“花样组合”,是新鲜出炉的左岸音乐节的最大亮点。

4月12日晚,左岸音乐节在上海交响音乐厅开幕,这也是上海交响乐团2023-24音乐季的“节中节”。

开幕音乐会“左岸之夜”上,小提琴家宁峰带领众多明星独奏家,用三部不同时期、不同乐派、不同体裁的室内乐精品,呈现室内乐艺术的多面表达。

门德尔松《降E大调弦乐八重奏》

开场《降E大调弦乐八重奏》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早年的成名之作,由宁峰、康珠美、尤拉·李和尤利安·施特克尔,和上交室内乐组合“北极星四重奏”的苏婷、武奥列、俞海峰、黄北星,共同演奏。

全曲洋溢着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具有古典风格的完美构建,以及“必须以交响乐队的风格来演奏”的音响构思。

弦乐八重奏是门德尔松16岁时首创的室内乐形式,由四把小提琴、两把中提琴和两把大提琴组成新式的室内乐编制,体现了这位天才少年的创新意识。

第一乐章由小提琴奏出热情似火、连续上扬的主题音型,其他声部积极回应,音域舒展自由、无拘无束。对比主题稍显忧愁缓和,当活力四射的第一主题再次出现,隐约闪过的贝五“命运”动机战胜黑暗迎来光明。经过第二乐章的忧郁和第三乐章的欢腾之后,第四乐章急速的赋格主题从低音声部到高音声部渐次进入,这既是向贝多芬的崇高致敬,更是考验演奏家之间的默契配合。只听见密集交错的音流疾驰穿梭,宛如8条腾跃的蛟龙直冲云霄,上半场在酣畅淋漓中结束。

普朗克《六重奏》

下半场第一个作品,是法国作曲家弗朗西斯·普朗克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的《六重奏》,为钢琴和木管五重奏而作。

普朗克是音乐史上著名“六人团”成员之一,受到新古典主义与极简主义的影响,逐渐形成旋律简单细腻、思想深刻真挚的创作特点。

《六重奏》短小精悍,蕴含着作曲家个性化的简约风格和“法式幽默”,木管乐器音色与组合运用尤为出色,浪漫中略带忧伤,激昂中不乏果敢。

舞台上,瑞士华裔钢琴家路易·施维茨格贝尔和双簧管演奏家黄铮,联袂上交管乐声部的演奏家们共同演绎。每个声部都有迷人的旋律,音色丰富且和谐统一。乐曲尾声,跳跃的雷格泰姆突然中断,和声晕染后的那种荒诞惊奇,令全场在东方禅意般的音响中陷入沉思。

卡普斯京《为小提琴、钢琴和弦乐队而作的协奏曲》

尼古拉·卡普斯京《为小提琴、钢琴和弦乐队而作的协奏曲》的中国首演最令人期待,压阵登场。

卡普斯京出生于乌克兰,是一位优秀的当代作曲家和爵士钢琴家。他拥有系统而专业的学院派音乐教育背景,尤为痴迷爵士音乐及演奏,使他的创作风格体现出“古典与爵士”的高度融合,也令他成为爵士乐坛的传奇人物。

这部创作于2002年的双重协奏曲,是作曲家的晚期作品,竟然完全没有步入老态的暮气或脱离世俗的仙气,反而流露着孩童般的俏皮与活力。

卡普斯京运用小提琴和钢琴两件主奏乐器,统领着一支弦乐队,沿袭着古典音乐的结构框架,与当代爵士乐风格跨界混搭,展露出更为成熟而开阔的音乐思维和技术语汇。全曲由“快-慢-快”乐章布局,富有鲜明的爵士声响、复杂的节奏律动变化,同时带有动感迷人的探戈舞步和轻松热闹的节日气氛。

卡普斯京《为小提琴、钢琴和弦乐队而作的协奏曲》

小提琴家宁峰和钢琴家张昊辰首度合作,联手指挥家张橹与上交演奏家,共同完成现场演绎。

现场演绎相当惊艳。不同于一般爵士乐表演的随性与即兴,现场有着一种“古典音乐爵士化”的跨界风格——不失古典音乐的严谨有序,不乏爵士音乐的自由洒脱,令人耳目一新。

尤其在第二乐章,小提琴和钢琴的“二重唱”,宁峰和张昊辰虽未能对视而坐,但他们的演奏已达到心灵相通的默契交流。到第三乐章,音乐在各种不同的爵士风格中频繁变化切换,音乐情绪随着超级炫技而燃爆全场。

台上的演奏家们用精湛的演奏技法与真诚的艺术情怀,试图在艺术创新和大众审美之间达到某种平衡,与台下的观众共同沉浸于这场精彩、欢腾的庆典狂欢。

开幕之前,演奏家们和上海媒体面对面

得益于“上交室内乐”品牌的常年推广,上海拥有热爱室内乐的忠实观众。也得益于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和乐团最大程度地给予一个新生音乐节的孵化和全方位的支持,左岸音乐节在上海起锚。

虽然室内乐的编制体量较小,但丝毫不影响它的技术难度,以及能够产生的震撼能量。正如左岸音乐节艺术总监左章所言,“室内乐拥有古典音乐的色彩和旋律,又具有创新的现代精神,能给艺术家带来协作和享受,给观众带来幸福和快乐。”

百年前,塞纳河畔形成了引领艺术思潮的“左岸文化”。今天,在美丽的黄浦江畔,汇聚众多国际顶尖青年艺术家的“左岸音乐节”,也在向世界表达文化创新、与时俱进的城市品格,展现海纳百川、包容共生的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