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4-13 20:39

从“看遍山河锦绣”

到“唱享可爱中国”

这里,后浪奔涌,青春磅礴

探寻文化根脉

感受文明互鉴

Z世代唱享江南

华东政法大学 传播学院  新闻学  郑苏彤

“肩挑担子走街巷,捏个面人好白相。”在一代上海人的童年记忆中,一定少不了几个彩色的面人。从街边摆摊的老爷爷手里,买一个扛着九齿钉耙的猪八戒、手拿金箍棒远眺的孙悟空,或是挤进一群小孩子中间一同围观老爷爷将五颜六色的面团捏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孩童心中最简单的快乐。

图源:视觉中国

你一定想不到,这些精致灵动的面人,看似只是小儿的玩物,但在其小巧玲珑的外表之下,还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底蕴。这种捏面人的手艺,其实叫做面塑艺术。

中国面塑又叫江米人,俗称“捏面人”,是用糯米粉和面粉加彩后,捏成各种小型人物,主要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方面。

面塑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清末,上海民间流行起了用面粉捏成色彩鲜艳的物品作为供果,具有海派风格的上海面塑最初就是从这种手捏花色糕点“面花”演化而来,已有百余年历史。 

图源:视觉中国

上海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商业发达,各方人士往来密切,交流频繁,各形各色的民间文化层出不穷。这些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手工艺人,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他们在争奇斗艳的同时又互通有无,并且在此地多受海外文化的影响,就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海派”地方艺术风格。

“海派面塑”就是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之下,它的创作内容以古装戏曲人物为主,也有将神佛形象、儿童形象作为创作素材的,另外还有以各种动物、蔬菜和小昆虫为题材的作品,小巧玲珑,令人爱不释手。

海派面塑的作品人物表情细腻传神;服饰飘逸、质感丰富;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形象逼真,具有雕塑般效果。

面塑艺术家赵阔明先生,人称“面人赵”,是非遗海派面塑的创始人。

他年幼丧父,家境贫寒,在年纪尚小时就为讨生计做过各种各样的行当,接触过各形各色的人。殊不知,这些经历无意中成全了他后来刻画人物细致入微的精专工艺。正是这些走街串巷的日子,使他对民间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

图源: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

他结合了南北面塑的特点,将传统的面塑发展成了具有雕和塑共性的海派民间艺术。在作品题材的选择上,赵阔明突破了传统面塑经常表现的婚、丧、嫁、娶等题材,加入了戏曲人物、历史文化典故和贴近现实、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

赵阔明作品《林冲夜奔》 

赵阔明作品《海岛风情》。图源: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赵老便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他自小便非常喜爱京剧,渴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学会唱京戏。那时他在天桥下摆摊,正好有京剧剧场,但是要买票,生活拮据的他就只能在外面看看。久而久之,售票的人熟悉他了,就放他进到里面去看。

赵阔明非常渴望能够记住演员的一招一式然后自己学习,可是,只凭脑子是肯定记不住的,而他又尚未学过画画,没有绘画的基础,这可怎么办呢?赵阔明灵机一动,便每次都带些颜色不一的面团进去,边看边捏,像画速写一样,记录下了每场戏剧的精髓。就这样,他打下了一个良好的艺术造型功底,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戏剧面人作品。 

图源:视觉中国

在这经年累月的练习之中,赵阔明也总结出了著名的“手掐八法”和“工具八法”。

“手掐八法”即传统的纯手工制作手法:揉、揪、搓、碾等 。“工具八法”是采用特制的工具,如:拔子、骨针、小剪刀,小梳子、毛笔、镊子、竹竿、竹劈、小锥子等进行剁、挑、拔、按、轧、切等工序。 这些手法,为海派面塑增添了别具一格的色彩。

图源: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

这是赵阔明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老寿星》,表现的是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题材。

作品中的老寿星长相福寿,看起来和蔼亲人,一手执葫芦杖,一手捧仙桃,白眉长须,衣袂翩翩,一派仙风道骨之气;与他对应的那个孩童,神态稚嫩可爱,手捧两颗仙桃,抬眼望向老寿星。一老一少,相得益彰,连老寿星服饰上的花纹都精巧别致,可见“灵心胜造物,妙手夺天工”。

“面人赵”所捏人物神形兼备,生动传神,被称为“立体的画,无声的戏”,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赵阔明一生带过七个徒弟,其中年龄最小的都已七十多岁,而作为非遗海派面塑第二代传承人仍在从事面塑工作的仅余两位。

据赵老的一位学生回忆,赵老教导他们:“在学捏面人之前,首先得学会做人。学习做一个正直的人,懂得感恩。”在老师经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之下,他的学生们也真正理解了“捏面人”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精神的坚守和文化的延续。

谢雅芬作品《包公》

《山海经》(陵鱼)汤健。图源: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

近年来,面塑专业为保持传统全部为手工制作,难度极大,因此难以吸引年轻人参与它的继承,现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面塑专业老龄化的状况已十分严重。尽管“面人赵”二代传承人、三代传承人始终在努力维持这项非遗文化的传承,但前景仍然不免令人担忧。

睹乔木而思旧家,考文献而爱旧邦,见非遗而知中华。

或许我们真的应该停下脚步思考,去探寻那一方静气,雕琢那一段光阴,留住面团之中的匠心和眷恋,留住非遗之美,文化之韵。 

图源:视觉中国

青春手记

中国故事,国际表达,Z世代唱享江南之青春手记,我是郑苏彤,把江南故事讲给你听。

面塑无声,文化有情。本是因为面人的精巧灵动才去了解它,却不承想窥见了这些“面人”一腔执意的匠心。我想,作为年轻一代,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打破非遗困境,赓续中华文脉。让即使千年以后,这片土地上的人再度拿起这些面人,仿佛触摸到中华文化的脉搏,感受到道不尽的情感。

END

海报设计:黄琼芬

撰稿\编辑:郑苏彤

音频制作:华玉琪

责编: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