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机核 GCORES ( ) • 2024-04-14 10:00
电影这种东西的作品价值,并非存在于真空之中。它的意义会随着观赏的人,以及观赏的人的状况而有所改变。那是一部电影所拥有的行星,至于双方会在什么样的瞬间相遇?就要看观众自己的运气了。
适度的难以理解让人感到自己聪明,而过度的难以理解则让人感到被冒犯。这是我看完《攻壳机动队》(1995)后紧接着观看《攻壳机动队:无罪》的感受。“不要去理解,而是去感受”这句话就如所有言之泛泛的大道理一样,懂的人已经在这么做了,不懂的人也不会因为听了这句话就能改变。不过我想,我难以接受《无罪》的原因还是对押井守这个人的风格了解不足,不足以让我抱有浓厚的兴趣去倾听他的自我表达。我想对很多观众来说,刚在国内上映不久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也是一样的。
这篇文章是对我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时的感想做的一个大致总结,我是去年海外上映,12月左右看的。我虽然向来不是一个会用懂不懂来评判电影的人,但这部电影在我初次观看时也并未触达我的心灵深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潜藏在我意识之下的情感逐渐翻涌起来,于是我想以导演宫崎骏的过往经历为线索,提供一些浅薄见解。
接下来全文剧透。

少年

从小,我的心里就有个疑问:我的出生,是不是个错误?因为小时候曾经病到差点没命的我,只要听到父母亲说:“真的是好辛苦啊”,便会不安得无地自容,觉得自己真是带给父母“天大的麻烦”。因此,我并没有所谓“令人怀念的童年时代”。——宫崎骏《回首青春的岁月》
我认为观看《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部电影有着一道绝对意义上的门槛,不过不是导演宫崎骏的生平,而是主角牧真人的性格。在宣传上本片如宫崎骏的上一部长篇动画电影《起风了》一样,带有半自传性质,但正如《起风了》的主角堀越二郎身上压进了历史上真实的堀越二郎、小说《起风了》的作者堀辰雄、宫崎骏的父亲宫崎胜次还有他自己的种种经历和观念,这次的主角牧真人和宫崎骏本人的经历也不能完全对应。
如影片的一开头,真人母亲所在的医院发生火灾,母亲久子去世,后来在为了躲避战火时他们一家搬去乡下。虽然听起来或是说电影里看起来像是宫崎骏真的有此经历,但他在轰炸下逃难时还算是婴幼儿,而那时日本离战败也不远了,他自己其实并没有什么关于战争的真切体验和记忆。
我想说的是,这种对真实的经历似是而非的改编,也许会让很多习惯于通过对应来寻找答案的观众迷惑。尽管我们也许能够意识到角色的原型,但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对这些原型的重塑,就像蝶与幼虫的联系一样,并不那么适于反推。
不过这也是为何我认为了解宫崎骏的生平并不是必修,而真正难以跨越的门槛是真人的情感和视角。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部电影是以宫崎骏自己少年时的情感体验作为基底展开的,但我们也许会情不自禁地代入我们对于老年宫崎骏的认识和印象,这恐怕也是难以改变的桎梏。
在宫崎骏过往的作品中,他对于角色台词的设计往往是追求简洁有力的,能用一句话表达清楚的事情就不会讲两句,同时能用动作表达的情感他也倾向于用角色的演技来实现。而在《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中,台词的设计还要比以往更少得多,而且没有常规作品中为了解释世界观和设定之类的功能性台词。
因此对于主角真人,我们完全得依靠角色的动作和对镜头的理解来完成代入。还是开头火灾中丧母的这一段就是很好的例子,真人的奔跑、吹起的烟尘中微微变形的脸,还有仿佛看见的火焰中的母亲的脸,如果你不重视这些画面所传递的讯息恐怕很难感受到真人的情感,而只会把这场大火理解成一个导致他失去母亲的事件。
不过就算电影的视觉语言不会阻碍你理解真人的情感,还有另一重困难,就是真人的性格。在母亲因火灾去世后不久,以制造飞机零件为业的父亲似乎非常快速地遗忘了悲痛,与母亲的妹妹——夏子再婚了,并搬去了乡下她们家的大宅。
在失去母亲后,真人似乎失去了生命中的所有美好。他自我封闭、变得内向压抑,从不向其他人展现真心。同时对父亲的无所谓感到愤怒,而对名义上新的母亲夏子,他也极力避免礼数以外的交流。但在另一方面,他少言寡语的同时又有着行动果决,而且也不畏惧任何外部的挑战。他像是失去了所有感情,以理性冷酷的眼睛审视着周遭的一切,变得孤独。
某种意义上来说,与这个纤细敏感又有些叛逆的角色产生情感共鸣也许比理解视听语言还要难。但是如果没法共鸣,那恐怕跟这部电影就无缘了,就像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很看不惯碇真嗣的性格,那他很难能觉得《新世纪福音战士》是有意思的作品。这也是我觉得这部作品会被很多人拒绝的一点。
说起来影片前中期有一个我非常在意的情节,就是在真人刚转去新学校时被同学们孤立,放学后和他们大打出手但又打不过,在回家的路上他拿起石头砸向自己的太阳穴,血流如注。大量粘稠的血液在观看的时候就让我印象深刻,而后来我也常常回想这一场景,从这里去揣摩着主角牧真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个人对这个桥段的理解是,逃避。我觉得《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在很多人看来都昏昏欲睡的前半段中,压抑的氛围是被刻意营造和突出的,因为真人就如此看待身边的一切。他对父亲和继母的一切交流都是试图回避的,对于新家他既没有兴趣去了解也没有打算融入。
而来到学校,突然来到的富家少爷转校生从一开始就不可能让同学有任何好感,更别提放学以后大家都还要干活但真人可以像个没事人一样直接回家了。因此在我看来,这砸向自己的石头是压力下的崩溃,精神上长久没有容身之所,让他将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指向自己。

变奏之音

在朋友和同学之中,我应该算是颇为开朗的人。但是在内心深处,却存在着一个充满极度惶恐与恐惧的自己。——宫崎骏《回首青春的岁月》
给灰暗无趣的生活带来变数的,是一只怪鸟。在真人头一次进到这座古旧的宅邸,苍鹭展开翅膀从他身边滑过,似乎就盯上了他。在真人砸伤自己以后,苍鹭出现的越发频繁和肆意,甚至抱着一些挑衅的意味,似乎希望真人来追逐他,在他的喙之下也逐渐长出了人的器官,他张开如手一般的翅膀向真人发出邀请。
苍鹭不断用各种幻象和声音蛊惑真人,引诱他进入塔中。他不光说出真人梦中的话语,还制造出密集的青蛙和鱼等奇诡的幻象来压迫他。但面对这样丑陋、怪异的苍鹭,真人的脸上没有一次软弱,他用木刀去挑战苍鹭。在木刀碎裂之后,他又用烟去贿赂老爷爷教他磨刀、制作弓箭,真人似乎在有一个可以称作敌人的对象之后才被唤起了一点生命能量。
而对于少年时的宫崎骏,他似乎是自己找到另一个世界的,如果我们用经历来对应的话也许就找不到苍鹭这样一个看起来像是敌人般的引导者。第一次让宫崎骏感受到脆弱的心理得到支撑的是手冢治虫的漫画,他也受此影响开始想成为一名漫画家。
虽然很久以后在手冢治虫离世之后宫崎骏写下《看完手冢治虫的「神之手」后,我便与他诀别了》,在这篇文章中他对手冢抨击颇多,但他的意见基本还是对于手冢的动画理念的,“漫画家”手冢治虫对于他而言从不像是敌人。
等我过了十八岁,开始遏抑不住画漫画的冲动时,我开始为摆脱手冢先生的影响而烦恼。他的风格已经影响我太深,这变成了我沉重的负担。 我不记得自己曾经想模仿他,其实也不像,但我画出来的东西却常常被人家说很像手冢先生。这话听起来实在是一种屈辱。尽管有人认为不妨从模仿开始,但我却不能接受。或许因为我是家中的次男,从小就讨厌事事都学哥哥。甚至到后来,当我自己都不得不承认画得像手冢先生时,我把长年以来收藏在五斗柜里的涂鸦全找出来烧掉。烧光之后决心重新出发,便从素描和构图等基础的项目开始学起。可是,要摆脱过去的习惯并不是那么容易……。——宫崎骏《回首青春的岁月》
《看完手冢治虫的「神之手」后,我便与他诀别了 》,图来自ghibliwiki.org 《看完手冢治虫的「神之手」后,我便与他诀别了 》,图来自ghibliwiki.org
在成为创作者的路上,几乎没有人的第一步不是模仿,对于被母亲教育“模仿别人是最差劲的事”的宫崎骏,在这个角度上也许手冢的漫画成为了他必须要打败的敌人。
因此如果我们假设有这么一个叙事,《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是在反映宫崎骏作为创作者的一生,讲述他如何走上这条道路直至今天。我认为苍鹭的形象在电影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还未现出人形的苍鹭,这个带他去往异世界的领路者,看似是真人的敌人但其实让他重新激发生命能量,或许只是一种有着外化形体的自我矛盾的化身。
之后宫崎骏边读大学边磨炼着自己的绘画技巧,但终于他还是认识到自己不适合作漫画家。他想起高中时看过好几遍,非常喜欢的电影《白蛇传》(东映动画公司以我们熟悉的白蛇传为原型制作的日本首部彩色长篇动画电影,于1958年上映),于是毕业后就进入了东映,成为了一名动画师。

一直在前方的身影

接下来我想讲讲这条线索中的“大舅公”,在《2399天》中宫崎骏亲口说出了“大舅公的原型是paku桑(高畑勋的昵称)”这句话。《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部电影的构想从2016年就提出了,但2018年,高畑勋去世后,宫崎骏陷入了一种仿佛山穷水尽的境地,无法再继续将工作推进下去哪怕一点点。
1941年出生的宫崎骏到今年已经83岁了,他也已经历经过了许多同僚和曾经战友的离世,看起来他对死亡和离去的认识已足够深刻,但高畑勋的死也许让他在这部必须做完的电影《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里激发出许多新的感悟和表达的解放。
这部纪录片的叙事中将宫崎骏、高畑勋二人的关系作为重点,解决篇的来到也是宫崎骏画出真人与大舅公的见面和对话,他把想对高畑勋想说但无法说的话都借真人之口吐出,将幻想世界中的高畑勋埋葬。
paku桑是高畑勋的昵称 paku桑是高畑勋的昵称
纵观他们二人的一生,深厚的关系确实也难以用朋友、师徒、兄弟、战友或是对手中的任何一个词简单地概括。之前关于《天空之城》的文章里我也粗略地提起过宫崎骏大学毕业后进入东映动画,与高畑勋结识的过程。从宫崎骏在《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中被重用,到最后制作《红发安妮》时分道扬镳,这十余年间二人的工作模式一直都是高畑勋作为导演进行整体构想,宫崎骏负责原画和画面构成、场景设计等工作。
电影中形容大舅公说是个“读书读到疯掉的人”,高畑勋也差不多。在宫崎骏创作自己的首部原创动画电影《风之谷》时想找高畑勋来担任制作人,但高畑勋并没有轻易点头,何止如此,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他都没有给出答复。这段时间他竟然在研究何为制片人,记了满满的一本笔记,最后写上结论:因此,我不适合成为制片人。
事实上,不光在这些琐事上,对待导演的工作高畑勋也总是力求精确。在制作《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时他就曾为每个人物详细的写了小传和设定,还用图表的可视化方式编排好剧情中的情感起伏。
图来自视频<iframe src="//player.bilibili.com/player.html?aid=74659188&bvid=BV1rE411B7F6&cid=127703157&p=1" scrolling="no" border="0" frameborder="no" framespacing="0" allowfullscreen="true"> </iframe>
这部古早到现在基本没法作为娱乐观看的电影里我们可以相当程度地看到高畑勋的工作方式和他对于动画的思考,他精密的方法论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赋予了这部电影超越它所在的时代的力量。女主角希尔达在我看过的所有作品里也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她身上有着远超善恶的二元对立的深度,内心的纠葛还有与村民间的互动既有着现实的清冽又覆着诗意的面纱。
在动画这个载体作为商品供观众消费、娱乐时,高畑勋却不这么想。他总是在作品中加入明确且强力的表达,像《太阳王子》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渔获和丰收的段落和最后人人都出一份力才能战胜魔王这样的左翼思想,或是《岁月的童话》中从头至尾反复强调的女主角作为城市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不管从东映时代,还是到后来的吉卜力时代,高畑勋总是宫崎骏心里不可逾越的那座高山,他独自所摸索出的那套创作方法在构架和深度上难以与高畑勋匹敌。押井守曾说宫崎骏作品里的思想基本都是高畑勋观点的再现确实可以见些端倪,像是隐藏在《龙猫》、《幽灵公主》背后的照叶树林文化论就是宫崎骏从高畑勋那里得到的启发。
大舅公坐在书桌前搭积木的形象让我确实能感受到一些高畑勋的影子,以确凿的理论构建起的这座塔3天就要重新搭建一次积木,作为制作现场权力顶点的导演也需得如履薄冰。真人能够接手这座塔,站上塔主之位吗吗,他既不想,也不能。高塔终归只有倒塌一途。

苍鹭

在日本和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上映时,本片所用的译名都为《苍鹭与少年》,而在实行零宣发的日本上映时唯一的宣传物料就是那张画着苍鹭男的海报,究竟是何许人物才能让宫崎骏在这样自传性质强烈的作品中将他放在与自己平齐甚至更醒目的位置呢。在《吉卜力与宫崎骏的2399天》(下文简称为2399天)这部讲述《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幕后制作故事的官方纪录片里,明确地说到“苍鹭男”的原型就是铃木敏夫,在这次来国内宣传时候铃木敏夫自己也多次提到了这一点。
在介绍《风之谷》漫画的文章中我曾写过一小段铃木敏夫与宫崎骏是如何相遇,不过这里可以再稍微多做点介绍。1978年日本第一本报导动画的杂志《Animage》创刊时借调了一名编辑来帮忙,名叫铃木敏夫。他此前基本都是负责社会新闻,对动画是一窍不通,了解了一下发现1968年东映出品的动画电影《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口碑不错,就打算做一个专题。
为此他打电话给这部动画的导演高畑勋想着做一个采访,没想到高畑勋东扯西拉了一个小时也不愿意透露什么有价值的内容,他把话筒交给了身边的宫崎骏,介绍说这也是主创人员,你不如问问他吧。但宫崎骏却说,除非把原定8页的版面增加到16页,让他从东映的劳资矛盾、工会运动的背景开始讲起,不然解释不清楚本片的内核。铃木敏夫只好作罢,在《吉卜力的天才们》一书中他写道
事后他(宫崎骏)回忆起当时的我,说:“我心想,怎么来了个贼头贼脑的家伙?”其实他第一次见我时就说:“看到动画火了就拿动画作生意,我对这样的《Animage》没什么好感。在这种杂志上发表感言,感觉人都会变脏,我不想和你说话。”
话虽如此,在铃木锲而不舍的“骚扰”下,宫崎骏也开始时不时边工作边跟他聊天,二人慢慢熟络起来。这样发展到1982年,《风之谷》在宫崎骏的脑海中形成,但在作为电影企划提交时却被“没有原作,人气无法保障”的理由驳回。看着沮丧的宫崎骏,铃木敏夫突发奇想,对他说:“因为没原作而不通过,那你先完成原作不就好了。”于是宫崎骏开始了《风之谷》漫画的连载,并在1984年完成了自己首部原创的长篇动画电影《风之谷》。
不知道观众们从上面二人相识的故事中是否可以瞥见一点宫崎骏的浑身是刺和铃木敏夫的处事方法,他们二人在现实中的相处方式与电影里苍鹭和真人化敌为友以后很相似。不少解析都提到过了,苍鹭的日语发音あおさぎ与诈欺谐音,因此在日本被认为是一种敏捷狡猾、难以捕捉的鸟,这点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
提到宫崎骏的过往作品,很会把握商业与艺术的平衡总是值得夸赞之处,这也是这部电影许多观众感到巨大反差的原因。但是如果我们将宫崎骏更加个人的作品与他在吉卜力广为人知的那些作品对比,还是能看出些端倪的。其实宫崎骏导演的首部长篇动画电影《鲁邦三世:卡城》票房非常失败,差点断绝了他作为导演的道路。
不过从《风之谷》上映开始一切都改变了,他逐渐地削去那些广大观众难以接受的缺点,在保留一定自我的程度走向商业上的成功。而铃木敏夫的工作,也不止限于拉投资,做宣传这些制作人的本职,更重要的是在宣传作品的过程中对于宫崎骏公众形象的塑造。
很多人印象中一脸白胡子,在工作室总是穿着围裙的和蔼老爷爷,可以说就是铃木敏夫的得意手笔。这并不是说这是完全的虚构,但应该说是他巧妙的展示了宫崎骏更能引起观众喜爱的一面。一个深谙市场规律和观众需求的制片人,当然是狡猾的,不过他与宫崎骏的合作远非商业一词所能涵括,他也总是变着法子试图刺激宫崎骏的创作欲。
像是他在《起风了》企划阶段笑谈“我想的是,以战争为题材的话,这个人会做出什么样的电影来呢。这种题材是没法沿用幻想题材那一套制作方式的,这样就封住了他的思路,他必须压抑自己,这样就会因为内心的纠葛感到痛苦,搞不好心态会返老还童呢
可以说铃木敏夫是连接宫崎骏作为创作者和商业世界的纽带,将作为创作者的宫崎骏往观众的身边推,也尽力地将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往这边拉。虽然谈了许多八十年代的琐事而很少谈电影中的具体情节,但我觉得我就是在说真人与苍鹭的故事。苍鹭尽管看起来狡猾,但对真人他确实真心以待,而真人则更是需要苍鹭,带他进入那个更广袤的世界。

出发点

还是在纪录片《2399天》中,宫崎骏诉说着自己创作的感受时用了这么一个奇妙的比喻:
“这不是一个基于理性构建的东西,天灵盖打开后,从脑浆里或是什么搞不清的地方,黏黏糊糊跑出来的东西。脑浆里面,最本源的原始的部分,从爬虫类时代开始就携带着的部分,因为非常具有攻击性,如此要过人类的生活,不加以控制是不行的。天灵盖一旦打开,会变得非常难以回到现实世界,会变得觉得天灵盖开得太过了,行至癫狂的边界线了。但也许,不站在癫狂的边界线上,电影就不会变得有趣,已经打开了的天灵盖,是不是就关不上了呢。”
铃木敏夫也说到在宫崎骏创作时经常会进入“沉浸在创作中,进入作品的世界,将日常的琐事全部忘掉”的情况,不过这种沉浸于创作的状态也许很多创作者都感受过吧。
宫崎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我看来,他某种程度上已经从“创作是对生命体验的展现”变成了“为了创作而进行生命体验”,或者说,我觉得如果一个人深入创作的世界到那样的程度,生活似乎只是为了创作在积累素材了。
想到宫崎骏曾说儿童比起看《龙猫》的录像带三十四遍他更希望这些小朋友能多出去走走,亲身体会一下大自然这件事就很有趣,因为他的工作就是溺于另一个世界,不断从那里带回来一些他自己也未必知道是什么的东西。
如果我们一定要用阅读理解的思维来品鉴这部电影并归纳出一个中心思想,那我想最没错的还是“人终究得回归现实”,这也是一个造梦者的终极矛盾。编织出极致的美梦,让每个观者都沉溺其中,但却是为了告诉你梦境只是虚幻,你得做好准备回归到现实。这种矛盾似乎是创作者自我无可避免的诘问。
虽说本想以创作者之路作为骨架,但解释性的东西也还有好多更细节的东西没讲,写出来的只是我零碎感言的集合,戏言而已。
下篇想谈谈三个母亲、道德域外、塔中幻象和死之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