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4-04-15 12:35
徐若航的回答

并不是每件事都需要坚持到底,通常人更喜欢在自己的需求被满足之后,或者阻力过大的时候停下来。

所以需要人能多了解自己,能重视自己的感觉,能观察和了解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自己又遇到了什么问题。

有些和对自己认识的稳定程度有关:

人有时需要体验一下不同的事情,才能逐渐确定自己喜欢的是什么——所以遇到符合自己需要的事情,及时放弃也很正常。

如果人对自己了解不够,人没办法总是和自己的感觉保持联系,会需要借助一些外界的关注,才能让自己有动力去做些事情。

这时人关注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背后别人的目光——这类人如果没有别人的关注,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自己内在会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支撑自己持久地去做一件事情。

小孩一开始多是如此:孩子更在意父母喜欢什么,怎么才能被父母喜欢之类的问题。孩子的喜好很多也是被父母塑造的。

只是和父母互动质量高的孩子会有更多机会把父母的反馈内化为自己内在的动力,去做自己想做的。

而有些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和保护,一直压抑自己的想法去满足别人——久而久之很多人会忘了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了。

也有些人是因为心智化能力不足:

每次遇到问题了,没办法学着理解和分析自己遇到了什么困难,容易陷入一种无助的状态,也容易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怪罪自己。

时间长了就容易为了避免让自己的自尊受伤,而回避那些会刺激到自己的事情。

这部分需要人能在做事的过程中,留出一部分空间去监测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多了解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调整策略,调整自己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