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精選 - 聯合新聞網 ( ) • 2024-04-15 16:24
照片为板桥迪毅堂。图/赖祥蔚教授拍摄照片为板桥迪毅堂。图/赖祥蔚教授拍摄

板桥有四大古庙,分别是接云寺、慈惠宫、迪毅堂、大众庙。有研究与维基百科都指称迪毅堂是厉祠,也就是一般民众所认为的阴庙。果真如此吗?台湾艺术大学广电系教授、历史作家赖祥蔚撰文指出这有两大误会。

清朝咸丰三年至九年(西元1853年-1859年)北台湾发生严重的漳泉械斗,迪毅堂是现存的重要史迹,所以在西元2013年成为市定古迹

/*.innity-apps-underlay-ad {z-index: 34 !important; }*/ .innity-apps-underlay-ad ~ .header {z-index: 35;} .innity-apps-underlay-ad ~ .main-content .inline-ads { background: transparent;} #eyeDiv ~ .footer{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2;} /* sizmek_underlay 投递调整置底 z-index 权重 */ .article-content__abbr__text {display:inline-block;} /* to be remove */

作为漳籍领袖的林本源家族,为了纪念在械斗殉职的林家「总勇」(总教头)徐才等十二人所建,据称徐才是客家人,因此迪毅堂也见证客家人受雇参与漳泉械斗,深具历史价值。

由于迪毅堂年久失修,文化部与新北市政府在2016年推动修复及再利用,斥资2008万元,在西元2020年完工,并于西元2021年开放。

迪毅堂的建造年代有两种说法,淀川喜代治《板桥街志》与盛清祈《板桥市志》认为是同治十二年(西元1873年),堂内「捍卫乡闾」匾额也写著由摆接社在同治癸酉年年仲春所立,也就是西元1873年。不过王国璠在《板桥林氏家传》则认为,这是咸丰九年林国芳亲率兵丁大战泉州人的隔年,也就是咸丰十年(西元1860年)所建。由于王国璠写传是受到板桥林家委托,可能有看到林家收藏的重要史料。参考台湾许多宫庙的历史,都是循序渐进,从简约建筑慢慢变成华丽宫庙,迪毅堂很有可能也是类似情况,林家在咸丰十年已有祭奠,到了同治十二年扩大建筑。

根据先前的研究,迪毅堂初建之时,庙内无神像,仅有大的木主牌位一面,上书一干将勇姓名,有徐才等13位。主要祭典是每年农历7月26日庆贺徐元帅圣诞,同时举办普度。

迪毅堂到了日治时期的大正14年(西元1925年)出现三大变化:据称徐才降鸾,透过乩童说祂因义薄云天,神格提升,已经在关圣帝君身边当侍卫,指示民众给祂雕刻神像和立庙,并且更改堂名为「迪义堂」。

板桥地方领袖、「前清特授台东都阃(垦)府」(也就是具有四品武官都司荣衔)的刘嘉辉倡议重建,由板桥林家提供土地与经费。重建后的迪义堂,已经有了东西护龙、更有手捧官印的门神,显然已经不是阴庙。通常阴庙没有庙门,更不可能有门神守护。在重建后的迪义堂,徐才已有神像与左右侍僮。题联写的是:「迪毅冠全军,当斯时披坚踏锐;义愤摧劲敌,受其赐报德酬勋。」这对题联巧妙点出原名迪毅,如今则是迪义堂。从此以后,信徒尊称徐才为徐元帅。

尽管早已升格改名将近百年,但不知道为何,至今连文化部、内政部与新北市政府仍然使用旧名迪毅堂,而且还有研究认为迪毅堂属于厉祠、阴庙性质。赖祥蔚教授建议,应该邀请学者专家讨论,根据历史,予以正名。

☛此为民俗说法,不代表本新闻网立场,切勿过度迷信。

聚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