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不分類 - 聯合新聞網 ( ) • 2024-04-16 14:24
113年国中教育会考即将登场,图为考场示意图。记者黄仲裕/摄影113年国中教育会考即将登场,图为考场示意图。记者黄仲裕/摄影

会考将届,「素养题」已迈入第三个年头,题型与答题脉络也渐趋固定。国文题目更是呈现出题干字数愈长,题目资讯不但要「找得到」,更要「看得快」的特性。换言之,一份考卷42题共近一万字,平均每题答题时间至多是70秒,如果还是像以前那样慢慢看、慢慢想,结果在某些难题上花了太多时间,或者阅读速度过慢导致漏看、写不完的情况,即使答对都不赚,答错就更亏!因此如何「有策略、有方法」的答题,才是面对素养题真正的关键!

首先必须厘清的是,「提升阅读速度」与单纯的「略读」或「速读」不同,不是一味的追求「读得快」,这当然也不是阅读素养的本意,而是在阅读时养成「带著问题找答案」的习惯!具体思考流程如下:

/*.innity-apps-underlay-ad {z-index: 34 !important; }*/ .innity-apps-underlay-ad ~ .header {z-index: 35;} .innity-apps-underlay-ad ~ .main-content .inline-ads { background: transparent;} #eyeDiv ~ .footer{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2;} /* sizmek_underlay 投递调整置底 z-index 权重 */ .article-content__abbr__text {display:inline-block;} /* to be remove */

1. 先确认题干在「问什么」:

很多考生没有真正确认题干所列出的条件是什么,因此盲目的从头看到尾,看完后依然不知道哪些讯息有用,长篇文章中无用的「杂讯」太多,导致整

体效率低下,因此在阅读前先确定题目到底在问什么,是很重要的第一步。

2. 带著经过确认的「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找相对应的「答案」:

所谓「答案」,不外乎是文中所呈现出的「主张」、「结论」、「论点」、「证据」,依题目所要求的条件,各自找到相对应的「答案」,自然也就能够了解整篇文章的「架构」与「大意」了。

3. 如何寻找并确认「主张、结论、论点、证据」:

「主张」通常出现在文章开头,以主题句或问句的形式出现。然后跳到最后看「结论」,基本上首尾必然呼应连动,若在阅读时其中一边看不懂或无法确认,可以从其中一边去推论另一边。然后才是去找文章中支持结论的「论点」是什么,以及有哪些「证据」能支持前面找到的「论点」。考题中的论

点不会太多,通常两到三个,而文章中的一个段落往往就是一个「论点」的铺叙陈述。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现在的国文早已不是从前大家所认为的「主观抒情靠感觉的玄学」,而更像是个「技术活」!凡技术,就可以训练;而训练,无法一蹴可几,成功固然没有捷径,但是没有方法的瞎写,往往和没练也没什么差别!

「带著问题找答案」几乎就是整个素养题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最核心的概念,在平日练习题目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反复操作前述步骤,一开始一定会有心

理障碍,觉得这样反而更慢,还要一一去找资讯,一一比对,哪有时间?这样考卷会写不完!殊不知,乱看靠猜,看完倒是看完了,但是答案都不对,意义何在?

只要累积一段时间,跨过这道门槛,就会发现在读文章时,与其说是在「读文章」,其实更多的是以「关键字」找相对应的「条件」,自然而然就能过滤掉更多无用的杂讯,同时避免考生自己主观的错误连结。因此只要题目出得越精准,这个方法就越高效!

而纵观无涯题海,还有谁出题能比会考出得更「条理分明、脉络清晰」呢?考生如果全然无知的盲目练习,除了看不懂乱选,即使看得懂会翻译,依然是在蒙答案的情况。因此,国文之所以长期以来在考科中被视为「玄学」,这完全是因为学生或教学老师的脑子没有跟著时代进步做改变,而不是国文「永远考课外」、「答题靠感觉」,所以无法准备!

因此,新课纲的核心观念,是在「内容与形式多元化」的出题方向下,检测考生临场是否有「自觉的对题干与答案进行检索、统整并交叉比对验证」的

能力。也就是说,现在的国文,答题的策略是「依题干找线索→在文本里快速寻找相对应的资讯→从选项答案中找相符的观念」。若能养成「带著问题找答案」的习惯,国文根本不需要额外大量浪费时间做不必要的参考书题目,就可以在会考快速高效的拿到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