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精選 - 聯合新聞網 ( ) • 2024-04-16 18:28
照片为景美集应庙。图/赖祥蔚教授拍摄照片为景美集应庙。图/赖祥蔚教授拍摄

台湾有许多忠顺庙、集应庙,反映保仪尊王与保仪大夫「双忠」有广大的信徒。台湾民间常把「双忠」张巡与许远称为「尪公」,有人质疑「尪」字本意是「骨骼弯曲的疾病」或「瘦弱」,跟双忠搭不上关系。为什么会用尪公还称呼?台湾艺术大学广播电视学系教授、历史作家赖祥蔚发现,原来这有深远根源,不只是双忠而已,传承上看三千年。

赖祥蔚撰文指出,大正2年(西元1913年)出生的日本学者洼德忠撰写《道教诸神》,把张巡称为「武安尊王」,称许远称为「文安尊王」。先前以为或许是因为台湾曾被日本统治过,所以受到此书影响而把双忠称为安公,后来又演变成尪公。但是尪公之称,不只台湾有,在福建也有,例如泉州安溪大坪乡集应庙也称双忠为尪公,这就推翻了前述安公变尪公的推论。

/*.innity-apps-underlay-ad {z-index: 34 !important; }*/ .innity-apps-underlay-ad ~ .header {z-index: 35;} .innity-apps-underlay-ad ~ .main-content .inline-ads { background: transparent;} #eyeDiv ~ .footer{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2;} /* sizmek_underlay 投递调整置底 z-index 权重 */ .article-content__abbr__text {display:inline-block;} /* to be remove */

赖祥蔚更发现,安溪的龙门镇也有尪公庙,而且居然可追溯至隋朝!但是双忠是祭拜唐朝安史之乱时的忠臣张巡、许远,怎么可能在唐朝之前的隋朝就会有庙?原来龙门的这座尪公庙,本名是灵护庙,祭拜的是迦毘罗王,他是隋朝时带领百姓来此开垦的押迁官张纯,而不是双忠。

为什么迦毘罗王也叫尪公?赖祥蔚发现,因为尪公一词,本来泛指所有神明,不是特指双忠。后来使用此一用语的人渐渐减少,但双忠信徒仍常使用,就变得好像是双忠特有的称呼,在台湾尤其如此。

闽南师范大学讲师张为博士的研究指出,西周的铜制礼器「史墙盘」的铭文中有「𡯁保受天子」,据称「尢」字就是尪的古字,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关于尫的最早用法,「𡯁」的意思应该就是「巫」,前面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巫师保护并且授予天子。在 《左传》 也有一句:「公欲焚巫尫。」意思是鲁僖公想要烧死巫师。古籍经常把巫尫并列,两者意思应有关联。

尫为什么会跟巫有关?有一种说法是残疾羸弱者经常担任巫师,所以尪字逐渐可代表巫师、甚至是神明。

赖祥蔚指出,闽南方言也曾用尪来称呼神明或是塑像,现在可知最早用尫字表示神明意义的闽南文献,是明朝写成的 《什音全书》 。在清朝道光十七年 (西元1837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Medhurst)写成的闽南方言韵书《福建方言字典》,也以尫字表示神明等意义。由此可见,尪字可能先被用来代表巫者,也被用来代表神明。后来以尪公称呼神明的这种用法,在多数地方渐渐消失,只剩闽南语等方言还继续保存这个用法,尤其是安溪地区。

来自安溪的双忠信徒,在清朝来台开垦后,不只带来双忠信仰,发展出忠顺庙与集应庙等系统,也把尪公这个用语带来。尪公本来可以泛指神明,但是在台湾因为只有来自安溪的双忠信徒这么使用,久而久之,就让人以为尪公就是双忠的代称。

聚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