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瑾:千万网红造假段子,却成为权威媒体连篇累牍的头条,谁的责任最大?在短视频时代,流量焦虑无处不在,也许是时候放弃一些无谓的模仿。

徐瑾

千万网红编的小故事,却成为权威媒体连篇累牍的头条,可谓事情不大,反响不小。

最近,全网超过3000万粉丝的网红“Thurman猫一杯”被处罚,她此前“小学生法国丢作业”视频系造假,她本人多处账号被封停。在网红经济下,如此大的粉丝量,经济价值不菲,变现能力惊人,如今,一夜间灰飞烟灭。

透视这一光幻陆离的模仿秀,谁的责任最大,谁又应该反思?在短视频时代,流量焦虑无处不在,也许是时候放弃一些对无谓模仿的关注。

千万网红为什么造假

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有15分钟成名时间,也意味着网红的结局必然是不红。在上述猫一杯的案例中,很多人感叹,她那么多粉丝为啥还要造假。这个问题就像是追问,为什么有人有那么多钱,还要僭越底线谋求更大利益。对于追求关注上瘾的人,流量永远嫌不多。

网红对于普通个体好像很强大,但是本身其实受困于算法、平台与监管。网红往往依附于平台,而平台算法决定了曝光度,所以网红多数都困在算法之中。算法一直在变,网红一直在换,没有人会一直被算法青睐,也没有人会一直是网红,网红的多数出路就是要么及时变现要么等待不红。以此而论,再大的网红,也难以避免流量焦虑。。

猫一杯的短视频,不少人上网时候可能刷到过,突出的眼妆、夸张的表情、搞笑的情节、迅速的反转以及人在法国等特点,让她的视频出圈。在当下流行的短视频门派中,她的视频属于剧情类,也就是说有情节而且往往短短十几秒就有不断反转。

一般来说,大家默认这些号是段子手,通常不太会有人严肃对待。她这次出事的短视频,却意外出圈,被不少媒体跟进,甚至成为热搜。一个原因就是她写的有名有姓,一年级小学生秦朗法国丢作业,后续说联系上了秦朗妈妈。这系列操作让人感觉是真人真事,热度持续数月。

问题是,事情既然是假的,在爆火之后,就应该主动披露,以免带来更多困扰。可是,她后续推出视频谈到秦朗妈妈的视频,继续造假。她的本意也许是想趁热打铁,也许是想息事宁人,不得而知。但从效果而言,进一步使得这件事看起来真实可信,也最终令其不得不面对最后结局。

以目前看似最为风光的直播带货而言,看似繁华一片,其实背后是平台算法、监管力量,主播卖力表演与不断转移注意力的受众多方博弈,在无数的关注度之下,没有人能够一直抵御高度的紧张与压力,多数人都困在这样的无限重复的游戏这种,身心疲惫。可以注意到,最新的趋势之一就是超级主播陆续淡出,继薇娅消失后,李佳琦逐渐沉默,抖音头部主播疯狂小杨哥和快手头部主播辛巴,最近也有停播打算,而董宇辉的清空微博更是一个象征。

媒体和受众:为什么轻信

上面是网红的问题,相对来说其实还算小。千万网红造假段子,却成为权威媒体连篇累牍的头条,谁的责任最大?对于不少吃瓜群众而言,权威媒体报道,无疑比起网红自身的视频更有真实说服力。

已经有不少人提出,那些转发的媒体机构,在跟进报道推波助澜的时候,看起来似乎没有尽到基本的核实义务。哪怕给网红留个言核实,即使没有得到回复,也提供了一个基本视角,即提醒这件事博主这样说,但是没有得到核实。

现在公众人物道歉都流行说占用公共资源,我在思考,什么是公共资源?比起网友注意力与商家的投放等等,其实更重要的是媒体的报道。遗憾的是上面过程中媒体没有尽到本分。更荒谬的是,退一万步说,这件事是真的,那么一个小学生国外丢作业,值得天天上热搜头条么?琐碎挤占宏大应该有的位置,搞笑堂而皇之凌驾严肃新闻,这才是真正的浪费公共资源。

媒体责任之外,作为观众,其实也应该反思。当我们看到这样的信息时候,是否给予足够多的注意力。从进化的角度,人脑消耗了与其总量不成比例的巨大能量,所以我们的生理上设计就是怎么偷懒怎么来,远离思考是本能。按照刚刚去世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说法,我们日常中往往会用偏向无意识的系统1,很少使用更理性的系统2.

被骗不是受害者的错,但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尤其是反复被骗更应该自省。这是一个信息无处不在的时代,注意力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像重视金钱那样重视注意力,也应该如同远离污染那样远离垃圾信息。对于各种被投喂的信息,一个起码的媒介素养就是注意出处,思考真假,判断什么才真正值得关注。须知,一个人什么都相信,其实也意味着什么都不相信,什么都关注,其实会最快摧毁一个人的思考能力。

批量制造电子垃圾是一个巨大产业链。就业萎靡与造富神话之下,自媒体成为不少人的副业甚至一部分人的主业,批量生产各种爆款模仿也应运而生。不少短视频或者种草图文的秘诀,其实都是模板套路,不少培训机构都将其视为秘传心法,冠之以“像素级模仿”的名称。这些“作品”多数都很重复,从消费者角度看,其中不少可谓电子垃圾。这种电子垃圾的效用很隐蔽。你吃了不好的东西,身体有反应,会很快觉察,但是看了不好的东西,大脑反应很难觉察。这比315曝光的各种食物问题大多了。

正是在这种极端的逻辑下,各种夸张的段子、极端的人设流行,因为越是垂直,越容易激发受众关注,也更可能得到算法青睐,情绪而不是理性是社交媒体时代的流量密码。当学院学术分析还在为人类的非理性与容易被噪音扰动而感叹之际,在金钱的天然激励之下,现实已经一日千里。无数营销专家、商业机构以及网红IP早已经无师自通,得心应手地顺应、利用、扰动万千受众的心智与情绪。所谓场景营销、情绪价值、多巴胺营销不过是不断的新瓶换旧酒。

走出模仿社会

早在1960年代,法国思想家德波就提出一个词,“景观社会”,就是在当代,我们生活展现为景观,观看和被看成为社会主流。德波的年代,社交媒体尤其短视频还没有泛滥,他已经感受到这种荒诞性,如今的时代,大概是令所有哲学家都匪夷所思的年代:什么真的都可能是假的,什么假的又似乎都是真的。

有人说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庞大迪士尼乐园,其实这并不算糟糕,糟糕的世界正在变为重复单调的拙劣模仿秀。当下时代日益沦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模仿年代:模仿打卡,模仿网红点,模仿攻略,模仿爆款,模仿人设,模仿美好生活……无处不在的模仿,使得每个人不由自主都沦为一个真实游戏中的NPC角色。抄,从来没有获得那么高的商业价值,也从来没有那么明目张胆的高调。

有意思的是,就是没人模仿一下自己。根源在于,你可以模仿一切,但是无法模仿真诚。但是试问一下,有什么可以取代真诚呢?失去真诚,万物不生。

就像尼采说的一句话,让所有人都读书,其实是毁了书。所有人都在消费甚至生产内容的时候,其实也毁了内容。从这个角度看,未来,AI取代这些文字和短视频,并没有太多遗憾与损失,算是周处除三害的网络版。

诺贝尔文学奖奖得主库切成曾经说过,有人发出不少声音,只是因为头脑空空。这些声音看似喧嚣,其实非常单调,因为追究其本质,都是一种声音。

诞生异质声音需要复杂社会,需要繁密分工和不同群体,这样的社会也许人口不多,却可能五脏俱全。对应的,一个庞大的人口群落,也许看起来很大,但是如果仅仅是众口一词,那么可能不过是看起来很大,没有自组织的分化,结果只能是类似不断衍生的巨型底层生物。

现在各种绿色营销流行断电一小时之类活动,其实作为个体,也许更应该做的是断网一天,来进行信息“排毒”。在一个模仿时代,与其与众喧哗,不如和同频沉默。要走出模仿,需要不时远离网络热点,接触真实世界与人。未来,小网络的重要性将会日益上升,每个人在寻找追自我与二手人生过程中,各自寻找建设自己的共同体。

窗外正是4月的春天,生命每天都在流逝,与其不断刷新重复的模仿视频,不如出去走走,见见真正的大地与脉络。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徐瑾亦为公众号“重要的是经济”主理人,经济人读书会发起人,读者微信ashes-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