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精選 - 聯合新聞網 ( ) • 2024-04-18 11:13
金管会宣布,7月起分红保单新制上路。本报资料照片金管会宣布,7月起分红保单新制上路。本报资料照片

前一、两个星期,有几则关于「分红保单附加健康险争议」的新闻,吸引了笔者的注意及兴趣。先是在3月30日,媒体刊出一则「金管会拟限制分红保单结合综合险,恐有损保户权益」的新闻

但在第二天,金管会就立刻发了一篇「并未限制分红保险不得以综合险设计」的新闻稿以澄清。但是在4月12日,金管会所公布的「分红保单及实支型医疗险71新制新闻稿」中,也同时指出:分红保单主约有寿险以外的理赔项目,须采核准制,若是附约设计才可采备查制。保险局表示,现行正在架上卖的分红保单,寿险公司要在上路前审视是否符合新制,现行若主约中有意外、医疗等理赔项目,7月要重新送审,或是改为附约。其实,也就是坐实了原先外界疑虑。

/*.innity-apps-underlay-ad {z-index: 34 !important; }*/ .innity-apps-underlay-ad ~ .header {z-index: 35;} .innity-apps-underlay-ad ~ .main-content .inline-ads { background: transparent;} #eyeDiv ~ .footer{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2;} /* sizmek_underlay 投递调整置底 z-index 权重 */ .article-content__abbr__text {display:inline-block;} /* to be remove */

市场上愈来愈多「综合保单」

尽管出现争议的,是「分红保单+健康险」的「综合保单」。但事实上,这种早已行之有年的「买寿险主约附送健康或意外险」的「综合保单」,虽然至今的张数不多。但是据熟悉市场的业者了解,却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根据一位寿险公司精算主管的说法,这类「综合保险」之所以越来越多,最主要就是为了避免时下保户「爱比较保费CP值」的习惯。这是因为这种「主约再附送意外或健康保障」的「综合险」,跟一般民众常会进行的「寿险主约+多张意外或健康险附约」模式完全不同。

这位资深精算师表示,虽然「综合险」的费率精算,必须同时包括寿险主约及所送保障,但是,民众完全无法像投保「主约+多张附约」组合一样,明显区分寿险及附约的费率成本高低。「特别是分红保单的同一性别、年龄及保额的费率成本,又比不分红保单要高(费率较高,是因为保险公司提供保户一个「分红的可能」),自然得靠一些额外附送的保障,才能透过此一『话题』,吸引保户掏钱投保」,他说。

正由于以上及最近的新闻,笔者认为保户有必要注意保险市场以下两大趋势发展,并做出有利自己的因应:

首先,保险公司会用「综合险」及「细分化保单」,让保户在觉得「保费没太贵」的前提下「买单」。说到底,保险公司为了避免时下保户「特爱比较费率」、「重视CP值」的喜好,但相关风险(特别是长寿及健康两大风险)又越来越高之下,不论是以上这种类似「买菜送葱」的「综合险」会越来越多,许多健康险商品,也会更为「细分化」,以便让保户在「保费还不算贵」的印象之下「买单」。

以上所谓的「保险商品细分化」是指:现在已有越来越多保险公司,推出「只保障某一疾病或范围」的保单,像是针对罹患失智,罹癌标靶药物给付…的保单。

小心没有理赔

笔者不是说这些保单「一定不值得买」,只是,尽管保障范围限缩,有利于费率变得较为便宜,保户最终还是得有一基本认识:当保户未来不幸发生保险事故,但又不符合限缩的保障范围及条件时,所买的保单,就是不会提供任何保险理赔。

又例如上面所提到的「综合保险」,以目前笔者所看过的几张综合险保单为例,所「附送」的健康保障,都是非常的低(例如只有「基本保额」的10%)。

如此一来,保户在投保之前,一定要彻底了解,自己所买的保障内容有哪些?而且,也可能真得要认真思考:是否应该回归「寿险主约」与「健康险附约」分别投保的原则?

这是因为,由于综合保险的健康保障是「附赠的」,假设保户缴了几年保费之后,不想再要这张保单,或是采取「减额缴清」的方式,就等于「所附赠的健康保障」也没了(采取「减额缴清」方式,所赠的健康保障会依一定比例缩水)。

但是,假设保户原本采取的,是「寿险主约+健康险附约」的模式,一旦保户采取「减额缴清」方式,只要继续缴附约保费,所有相关健康险附约的保障都还在,且不会减少。

分红保单的「不保证」

其次,「分红保单」既不「保证分红」,结构又非常复杂、难懂,且无法将不同公司保单进行比较。尽管分红保单,提供保户一个「可以分红」的希望,但不要忘了,「分红」就跟所有「非定存金融商品」一样,全都是「不保证」的。

原本,笔者想借由「已发行分红保单的保险公司,过去历年分红资料」,进行不同保险公司「是否诚实分红」,或是「某家保险公司分红数字,真的较其他公司为多」的结论,特别请教了一位精研分红保单的保经公司高阶主管。

但是最终,这样的比较仍旧失败。理由便在于:分红保单除了「英式」及「美式」的不同外,最重要的是:由于每一家公司、每一张保单的死差、利差及费差的精算不同,就算寿险公司公告过去分红保单的历年分红资料,保户也无从「相互比较起」。

笔者实际以下二表进行解释,也许保户就会「更有概念」。下表一中,当两家保险公司,都是将该年度保单盈余的70%,分配给保户时,就算乙公司实际分红数字高于甲公司,却也不一定代表「乙公司投资绩效优于甲公司,所以分红数字较多」,其理由便在于:不同公司在死差、费差及利差上的基础不同。

这位高阶主管表示,不同的寿险公司,就算预期的投资报酬相同,在相同的保费基础之下,只要保额及保价金有所不同、采用的生命表不同,甚至是当年度预期死亡人数的不同,都会造成分红的数字出现差异。

至于下表二,虽然两家公司分红保单的数字相同,却并不表示「两家公司投资绩效相等」。因为,除了以上「不同公司在死差、费差及利差上的基础不同」外,精明的保户还应该参考两家公司的「分配比高低」。

正因为以上历史绩效数字难以互相比较,笔者认为保户更加不宜,用各家在官网上所公告的历史分红数字,做为「分红成绩比其他公司好,并且值得投保」的依据。

二大指标可参考

既然过往数字不能做为参考,那么,对分红保单有兴趣的保户,又该怎么选择哪一家保险公司的分红保单呢?这位精研分红保单的保经公司高阶主管建议保户,可以参考以下指标:

指标一、保险公司官网中,有没有独立且明显辨别的网路专区?目前依照规定,凡有销售分红保单的保险公司,都必需在各公司的官网上,公开分红保单的各年度分红状况。其中,更需揭露5岁、35岁及65岁男女的实际分红物字。因此这位主管就表示,如果连分红专区都不容易立刻找到,不是保险公司根本不重视分红保单,就是根本不想让已买的保户「详细了解过往历史及现在资讯」。

指标二、尽管寿险公司的经营绩效,是保户购买分红保单的最大保障。但是,保险公司的「诚信」,恐怕才是最值得保户参考的依据。因此,保户最好问问过去,有买过分红保单的保户,其后来的历年实际分红,到底与当初保险公司计划书上的数字,有没有很大的「落差」?尽管这样的历史数据,不能跟其他公司进行比较。但至少是保户,是否选择购买某一家寿险公司分红保单的重要依据。

当然,投资总是「有赚有赔」,分红状况不一定能让购买分红保单的保户「年年都如意」。然而,保险公司历年的实际作为,就会成为保户审视公司「是否具诚信,是否愿意在赚钱之后,维持当初承诺中分红」的最大指标。

不过据这位保经公司高阶主管的了解,某家过往知名的分红保单销售公司,便是在历经2年,因为整体投资市场绩效不佳之后,便开始将分红「打85折」后给付。如今8年过去了,在近几年投资市场牛气冲天之下,这种「分红打85折」的做法,却依旧没有改变。「从这样的举动,便可以看出这家保险公司的投资部门与董事会的董事们,是否真的认真看待他们过往卖的分红保单,以及有没有诚信了」,这位主管说。

当然,光有以上指标,可能还不足以100%满足「保户如何选择销售分红保单保险公司」的问题。特别是金管会近日所公布的「71新制」中,完全就只有「宣示性意义(例如:「分红机制透明」、「不能过度渲染分红梦」、「不能以高分红做为宣传话术」…)」,却没有实质的规范与实际有效资讯揭露的原则,可供保户们参考。

所以笔者还真的不得不这么说,对于分红保单存有「分红梦」的保户,恐怕真得仔细认真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理由,「必须一定得买」分红保单,而不是传统「保障金额100%确定」的不分红保单?

其理由很简单,这世上没有保户绝对不能买的金融商品,但却必须有以下两个前提:一是透过资产配置的方式以「分散风险」;另一个则是保户,得完全了解自己买了什么东西!

《免责声明》本专栏所提供之资讯,均由作者自行搜集并撰写完成,所有观点仅为个人对市场的看法,并非任何投资劝诱或建议。若有引用数字及相关计算,均已力求精确,惟不保证其正确性,也不作为任何投保或购买的建议,对此不负任何法律上的责任。另外,本专栏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李雪雯的健康财富百宝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读者有相关投资理财问题,也欢迎在此专栏或以上粉丝团留言,个人将尽力、尽速回复),在《联合新闻网》刊登超过1星期的文章,将会转贴在个人部落格中:http://swlee0630.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