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辛:总体而言,中德两国通过此次朔尔茨的访华,都获得了各自的利益,两国政治和经贸关系有所缓和,并有望带动欧洲大国走向同一条道路。

德国总理朔尔茨本周刚刚结束的访华,其本质是寻求对华合作的,包括两国间的经贸合作和乌克兰战争这两大核心问题。就前者而言,德国寻求的是更为相互平等的经贸待遇,而就后者而言,它希望的是中国对俄罗斯发挥影响力,而这显然不是中国的合约义务。

总体而言,中德两国通过此次朔尔茨的访华,都获得了各自的利益,两国政治和经贸关系有所缓和,并有望带动欧洲大国走向同一条道路。

德国实际未与中国脱钩

虽然德国朔尔茨的红绿灯政府由于内部绿党的作用,一再公开声称将摆脱对中国经济的依赖,但德国实际上从未与中国脱钩,它只是希望中国能够更加平等地对待来华投资的德国及欧洲企业,包括出口到德国和欧洲的中国产品必须符合不倾销、没有产能过剩和侵犯知识产权的原则,至少它在公开层面是这样声称的,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首先从朔尔茨此次访华的随行人员来看,具有明显的减少中德经济合作中德国内部麻烦的特点。

一个显著特点是,德国外交部长贝尔伯克和经济部长哈贝克未能随德国总理共同访华,对于德国总理率领的政府代表团来说,这本身就不符合一般外交惯例,尤其是外交部长不随总理出访;而既然来华以经济合作为首要目的,经济部长却未在代表团成员名单内就更不正常。这一切只能从这两位部长采取的对华立场中找原因了,他们一向被认为不赞同中德友好合作。

这次随朔尔茨出访中国的,包括负责环境、农业和交通的三名内阁部长,还有一位副部长级的国务秘书,以及奔驰、宝马、巴斯夫等德国汽车和化工企业的10多名高管,其寻求中德经济合作的目标显而易见。

代表团成员的组成说明,朔尔茨不希望此次访华有任何麻烦,目的是要实现其中德经济和外交合作的大目标,因此可以说,朔尔茨此次访华,对中德合作是有相当诚意的。

而从朔尔茨的诉求看,并非寻求中德脱钩,而是在中国满足德国一定条件的前提下,继续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

据路透社报道,朔尔茨在访问上海同济大学时说:“在某个阶段,德国和欧洲也会输入中国汽车。唯一必须始终明确的是,必须有公平竞争。换句话说,不存在倾销,不存在产能过剩,不存在侵犯版权的问题。”

以上三条就是朔尔茨要求中国必须满足德国的条件。而就知识产权而言,朔尔茨的诉求很合理,但这也是中国政府相当长时间以来一直很重视的议题,因此他的要求非常正确。而就产能过剩来说,认知就各有不同了,这既是经济学问题,又是政治问题。

但尽管如此,朔尔茨并未如美国那样,对中国电动车、锂电池和太阳能板等产品采取关闭市场的做法,而是加大对中国电动车企的投资力度,同时寻求中国降低对欧洲汽车征收的关税,以寻求贸易平衡。应该说,这一切都是建设性而非破坏性的。

有鉴于此,美国《纽约时报》评价朔尔茨此次访华时得出结论:“当朔尔茨于2021年就职时,他承诺,他的政府将使德国与中国的关系远离经济依赖。三年后,有关减少对中国依赖的讨论已被要求外国公司平等进入中国市场的呼声所取代。”事情正在起变化了。

这一切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有两大背景:一是德国经济面临巨大困难,二是正在总统大选的美国面临特朗普上台和政府换班的巨大可能性。

首先,作为欧盟第一经济大国,由于失去了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德国经济形势令人担忧。2023年,德国的GDP增长仅为负0.3%,朔尔茨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使得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了,因为尽管德国要对中国“去风险”,尽管双方的进出口数额有所下降,但中国去年仍然是德国的第一贸易大国。

此外,美国将在年底举行大选,根据目前美国的局势,特朗普上台的可能性非常大,而曾经经历过特朗普对欧洲政策的德国,必须提前有所准备。在此背景下,中国就成了朔尔茨平衡美国的备选,目的是为德国和欧洲获得更多利益。

上述两大背景还将在相当时间内继续存在,因此尽管此次中德两国政府未就电动车、锂电池和太阳能板的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中德关系回暖的前景仍然是可期的。

解决两国关系政治障碍

中德关系的回暖,还要解决一个政治正确的问题,即中国当前在欧洲面临较为普遍的负面舆情的环境下,必须有政治正确的姿态。就这个麻烦而言,俄乌战争是重要的导火线,美国也是重要因素。中德两国必须解决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而朔尔茨此次中国之行,双方也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

首先是在俄乌战争问题上,此次德国继法国之后,与中国达成了重要共识,包括巴以冲突。

4月16日,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发文称: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了德国总理朔尔茨,双方在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问题上达成了以下共识:

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中德致力于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包括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此系可持续安全架构的必要基础,应得到尊重。中德鼓励和支持为在乌克兰达成和平寻求政治解决的努力,愿就举办瑞士高级别会议以及未来其他相关国际和会继续保持密切积极沟通。中德共同呼吁:反对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反对攻击核电站等和平核设施;妥善解决国际粮食安全问题,为确保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不能阻碍粮食生产和出口;遵守国际人道法,保护平民,尽早相互释放战俘并尊重战俘的基本权利。

在巴以冲突问题上,中德对加沙地带人员严峻的人道形势及地区局势进一步升级的危险感到担忧。中德共同呼吁:保证加沙地带无障碍、可持续的人道主义准入,支持联合国及其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在人道救援方面发挥协调作用;落实联合国安理会第2728号决议;落实“两国方案”,认为此系实现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持久安全与和平的唯一选择;依据国际法共同维护贸易航行安全,尤其是在红海水域。

在乌克兰问题上,“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此系可持续安全架构的必要基础,应得到尊重”的表述意味着:战争的最后解决方案应该是恢复乌克兰包括克里米亚在内的被占领土,起码解决问题的方向是如此,而且强调这是“可持续安全架构的必要基础”,这是中国立场的很大进展。而在巴以冲突上支持“两国方案”、“认为此系实现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持久安全与和平的唯一选择”,这对有着屠杀犹太人历史包袱、只会批评哈马斯的德国来说,也是一个进步。

因此,此次朔尔茨访华,中德两国都在努力解决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目的是为了平息欧盟和德国国内的反华舆论。这同样让人对中德关系的回暖有所乐观。

(注:作者是察哈尔学会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秘书长、半岛和平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政策研究者。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