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不分類 - 聯合新聞網 ( ) • 2024-04-18 21:38
照片为木栅集应庙。图/聚传媒特约记者赖御文摄影照片为木栅集应庙。图/聚传媒特约记者赖御文摄影

提起被民间称为「西仔反」的中法战争,很多人只知道当年是刘铭传领军战胜,有的人还会提起雾峰林家的林朝栋曾经带领台勇协助清军守住基隆,却忘了来自木栅的传奇英雄张李成,也曾经带领台勇协助清军打赢沪尾(淡水)之役。

相较于林朝栋有许多传记与相关研究、甚至还被拍成电影,同时期的张李成则是渐渐被遗忘,不只生卒年难以查证,连家乡也传出不同说法。

/*.innity-apps-underlay-ad {z-index: 34 !important; }*/ .innity-apps-underlay-ad ~ .header {z-index: 35;} .innity-apps-underlay-ad ~ .main-content .inline-ads { background: transparent;} #eyeDiv ~ .footer{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2;} /* sizmek_underlay 投递调整置底 z-index 权重 */ .article-content__abbr__text {display:inline-block;} /* to be remove */

《台北市志》认为张李成是来自台北的木栅人,率领台勇对抗法军,不过也有记载说他当年率领的台勇是来自三角涌。

根据清朝的官方档案,张李成的本名为张阿火。他曾经是戏班的花旦,因不想被异族统治,响应抗法而号召一批台勇前往参军,在沪尾之役因为英勇而一战成名,是戏班出身的战争英雄。

晚清遗老徐珂编撰的杂志型刊物《清稗类钞》(在西元1916年至西元1928年陆续出版),有一篇文章是〈张李成与法人战于台北〉,文中特别提到张李成「散发赤身,嚼槟榔,红沫出其吻」,这样的形象非常鲜明,而且「超台」,让人想起最近几年火红的角头电影。不过因为《清稗类钞》内容有不少来自道听涂说,张李成的真实形象是否如此,还要再研究才能确认。

张李成当年红遍台湾,还成为一些艺文创作的主角,不过后来就慢慢淡出众人的记忆,如今连生卒年与家乡都有待考证。直到西元2023年才有陈志豪助理教授发表的研究论文《清法战争与北台湾武装集团的动员》,找出一些文献资料,初步的研究认为张李成应该是木栅张家的族人。木栅张家是最早来木栅开垦的家族,其信仰就是现在的集应庙,因此当年张李成动员到淡水抗法的台勇们,应该就是靠著木栅张姓宗族以及木栅集应庙的人脉。

根据耆老的口述资料,一代名将张李成很有可能是生于道光二十二年(西元1842年),卒于光绪二十年(西元1894年)。

安溪的高、张、林三姓,据说从唐朝黄巢之乱之后,就南下到安溪定居,一千多年来互相合作、联姻。

明朝嘉靖末年倭寇作乱,安溪县治被毁;崇祯十五年(西元1642年)安溪发生匪乱,一年才平定。到了清朝,郑成功与郑经几度抢夺泉州的安溪等地;除此之外,在乾隆之前,地方上还有猛虎为患。于是高、张、林三姓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纷纷一起来台,在文山地区开垦。木栅张姓以启字辈及光字辈为主,共有八支,乾隆八年(西元1743年)张氏初勘木栅,发现地广人稀,于是号召原乡乡亲同来;经常与山上下来的原住民发生冲突。当地曾经发生十一人殒命的事故,所以被称为十一命。垦民在景美溪南边设立木栅以防御,这是地方名称的由来。

三姓从安溪来到文山,也带来保仪尊王的信仰。到了咸丰初年,高、张、林三姓族人决定分开祭祀:高姓在景美、张姓在木栅、林姓在万隆,各自兴建集应庙来祭祀。

张姓族人在咸丰二年就已捐出祀田并且订立契约,明订「供尪公值年香祀之资」。现在的木栅集应庙是张姓族人在光绪二十年(西元1894年)兴建,西元1978年重修,增加二楼建筑。

聚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