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4-19 14:43

设计:郁斐

安徽芜湖肯定不是营商环境较差的城市。

但是不到半年时间里,芜湖两次陷入了舆论漩涡当中,一次涉及公立机构违规使用医保基金问题,一次涉及营商环境问题。这也不得不让人系统思考地方治理如何改善的问题。

芜湖地处长江沿岸,经济总量长期居于安徽省第二位,目前正在建设“安徽省域副中心”。到2023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7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万人。常住人口总量不算多,属于一座长江边上“小而美”的城市。

我的安徽朋友曾跟我说,在安徽考编制,首选肯定是省直和合肥,其次芜湖和马鞍山也是不错的选择。于此也可见在安徽青年人心目中,芜湖是一座很适合定居的小城。近年来,芜湖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得很不错,也能够吸引更多青年人来芜湖就业创业。

但连续发生的舆情事件也让人对芜湖的营商环境产生了一点疑虑,芜湖官方更应该拿出具体而明晰的举措来安抚大家的疑虑,向外界展示一个重获信任的芜湖。

美国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乔治•S.戴和决策战略国际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保罗·J.H.休梅克曾联合出版过一本备受关注的著作《周边视野:探测引发公司成败的弱信号》。在这本书中,两位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弱信号。

《周边视野:探测引发公司成败的弱信号》中文版封面。

清华大学退休社会学教授孙立平曾在其自媒体文章中反复向网友推荐了这本书并请大家高度关注。他这样写道,“弱信号,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这些信号的特点是,其强度较弱,但往往包含着一些至关重要的信息。关键在于,人们能不能捕捉到这些信号,能不能对这些信号保持一种敏感。比如,在心电图、脑电图和肌电图等医学检查中,一些重要的病变或是生理机能的变化,往往是经由一些非常微弱的信号传达出来的,而这些微弱的信号往往会被噪声和其他干扰所淹没。因此,人们能不能准确地捕捉到这些信号,能不能正确地解读这些信号,就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在错综复杂、信号更加杂乱的经济社会领域,就更是如此。”

在上面提到的著作中,两位作者还指出,弱信号虽然很弱,但有时却包含有关强风险的信息。这就提醒我们要格外关注弱信号的提醒作用,在事物萌芽状态之时就做出纠正,以避免风险继续恶化。

近半年来,芜湖发生了两起引发国内舆论高度关注的舆情事件(我完全采用了官方通报的表述来描述这两起事件,以避免行文上的感情色彩)。

第一起,公立机构违规使用医保基金问题。2023年7月18日,芜湖市医保局接到省局交办杨某某信访举报件,反映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在其父因脑出血住院期间通过虚构、串换诊疗服务等方式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芜湖市医保局在安徽省医保局的指导下,在做好数据筛查分析基础上,于8月8日与安徽省医保局组成20余人的省市联合检查组进驻该院,对举报人父亲住院期间医院收费和医保报销情况进行全面核查。通过病历核查、现场询问及数据比对等方式,核查出举报涉及的15个问题中有10个问题基本属实。经查,该院存在过度诊疗、过度检查、超量开药、重复收费、套用收费、超标准收费等问题,涉及违规医疗总费用21.82万元,其中违规使用医保基金18.70万元。

4月16日,《芜湖市创建一流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方案(2024版)》内容解读新闻发布会回应了繁昌区某企业“一年内被执法检查超200次”的问题。

第二起,区内企业被过度执法检查问题。有网友反映芜湖市繁昌区某企业“一年内被执法检查超200次”的问题,芜湖市调查专班成员、市政府办(市营商办)相关负责人2024年4月16日表示,芜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第一时间组织专班进行调查核实。通过赴企业走访座谈、查阅相关登记记录和市区镇有关单位执法检查记录,经比对数据信息和统计汇总,2023年,芜湖市直相关单位和繁昌区对该企业开展检查、走访活动共计65次。其中,执法检查26次,内容涉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违法建设等,涵盖交通、生态、水务、应急等领域事项。这些执法检查共发现问题27个,分别是环保问题16个、安全问题9个、管理问题2个。另外,有关单位根据工作安排,开展了安全环保等工作指导25次、宣传走访9次、助企纾困走访5次。

有人会说,半年之内先后在芜湖发生的这两起舆情事件也不大啊,涉案金额也不高啊,为什么要给予这么高的关注呢?

这两起事件就像连续预警的“弱信号”一样,提醒芜湖的各级主政者们,要高度重视本地的治理和营商环境问题了。

细致梳理两起事件的细节,才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密钥”。

先说芜湖二院违规使用医保基金事件,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芜湖二院是什么样的医疗机构?

官方网站简介称,“医院始建于1953年,是芜湖市人民政府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医院。历经七十年,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皖南医学院临床学院和硕士生培养点,蚌埠医学院硕士培养点,南通大学芜湖临床学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友好合作医院。2020年,医院正式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直属附属医院。”该院官方网站最下方还有一个大大的“事业单位”logo,以显示其单位性质。

芜湖二院官方网站底端截图。

在国内,实力强、口碑好的医院绝大多数都是公立医疗机构。公立医疗机构在经年累月中也树立了自己的好口碑,更收获了民众的信任感。但是这一事件却彰显了一个事实:公立医疗机构也会“过度诊疗、过度检查、超量开药、重复收费、套用收费、超标准收费”。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一旦这种对公立医疗机构的信任感被洞穿,可比违规使用一二十万元医保基金严重得多。

第二,医保基金的安全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医保基金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个别地区收支矛盾还较大。违规使用医保基金就会让本就紧张的基金更趋于强风险境地。所以,各级医保部门都加大了违规违法使用医保基金的查处力度,绝不姑息。

去年12月初,澎湃新闻“马上评”栏目就这一事件发表题为《马上评|芜湖二院超收医疗费,不可把钱一退了之》的评论。评论称,医保基金是国家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而设立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依法依规使用医保基金,是每家医院、每个相关人员,包括医务人员和病人都应当遵守的法律责任。

这本是常识,还要一再重申,可见民众的“高度焦虑”所在。

近期发生的区内企业被过度检查的举报更像是陷入了一场“次数到底是多少”的争论当中。

这一舆情发酵的时间线大致是这样的:

4月11日,国内某网络媒体发布新闻称,安徽省芜湖市荻港船厂码头“在拿到《港口经营许可证》之后一年的时间里,仅有据可查的各类执法检查就接待了200多次,企业几乎每天都要应对执法检查”。

首发新闻报道内文插图显示,当地有关部门执法检查文书铺满了办公桌。

由于涉及敏感的营商环境话题,此一报道一经刊发便引发舆论高度关注。

4月16日,“芜湖市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发布会”召开。借着这个场合,芜湖市相关领导以回答“有网友反映繁昌区某企业‘一年内被执法检查超200次’的问题”的形式予以公开回应。

上述回应否定了企业主自称“一年内被执法检查超200次”的说法,并给出了具体的数字:检查、走访活动共计65次,安全环保等工作指导25次、宣传走访9次、助企纾困走访5次。简单计算一下,一共104次。

这一回应非但没有平息舆情,反而因“次数之争”这样的发酵因素引发了网友更大程度的关注。更多国内媒体纷纷跟进报道。

梳理发现,从舆情回应的角度来看,4月16日的公开回应非但没有平息舆情,更使这波舆情更趋复杂化,进一步推高了舆情的烈度和被关注程度。官方纠结于具体次数的回应策略显然无法打消网友对当地营商环境的疑虑,在很多网友看来,104次和200次根本没有区别,都属于“过度执法检查”了。

澎湃新闻“马上评”栏目也据此发表了题为《马上评|一年被执法检查100多次,哪家企业吃得消》的评论,态度从标题即可知悉。

央广网的评论称,近年来,着眼于营商环境优化,不少地方都提出了要对企业“无事不扰”。但其实,“无事不扰”不过是健康营商环境的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

纠结于具体次数的回应之所以引发网友的强烈反感主要原因在于它无法回应两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第一,如果该企业存在严重的“涉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违法建设等,涵盖交通、生态、水务、应急等领域事项”的问题,那完全可以停业整顿,完全整顿好了再运营,又何必一次次反复检查呢?

第二,联合执法检查是近年来各地执法部门为了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的常用举措,切实实现了为企业减负的目的。芜湖有关部门为何不采取这一执法检查的形式,而非要一年内辛苦跑了104次呢?

问题背后的“弱信号”就是网友对芜湖市繁昌区营商环境的深度焦虑。

一边是网友的营商环境焦虑,一边是芜湖地方的舆情焦虑。

网友担心的是该地营商环境对企业经营并不友好;当地担心的是这一舆情会恶化外界对当地营商环境的观感。

这恰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浙江宣传”曾撰文指出,遇到各类舆情,一些基层干部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将舆情视为“洪水猛兽”,处置起来如履薄冰、畏首畏尾,患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舆情焦虑症”。

半年内连续遭遇两起重大舆情的芜湖基层官员一定也会有非常强烈的“舆情焦虑症”,并为此烦恼不已。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近期受访时提醒,舆情工作已经到了“更新迭代”重要时刻。他认为,要用平面镜来看待舆情,网络舆情多是热点事件的“情况反映”,有其真实性,但未必有代表性。在认知网络舆情时,需要实实在在从事实出发,心平气和,理性看待。

以此观点对照,芜湖官方纠结于“具体执法检查次数”的回应方式显然还是“舆情焦虑症”的反映,还没有做到用平面镜来看待舆情的程度。

我一直认为,就营商环境这个角度看,芜湖在安徽省内至少能排到第二名,仅次于省会合肥,一如两者GDP的排名一样。

相关数据也能够佐证我的自觉。

根据2023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的排名,芜湖位列第53位,与2022年该榜单相比上升了4位,省内仅次于省会合肥。

2023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

另外,在2023年安徽全省四个季度工作点评会议上,芜湖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体排名前列,二季度以来分别位列第3、第2、第1位,成绩持续稳步提升。

这些属于官方或者准官方组织发出来的“强信号”,当然能够坚定人们对于芜湖营商环境的信心。

但是连续发生的引发信任危机和营商环境的个案也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蚕食人们对地方及其公权力机构的信心。

个案当然不会反映芜湖营商环境的全貌,但其间发射出来的“弱信号”也不可不察,不然终有一天会演变为“强风险”。

(作者陈良飞系澎湃新闻“理解长三角”专项写作计划主理人,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高级记者)

“理解长三角”项目是澎湃新闻2024年新春伊始重点推出的一个区域观察专项计划。我们不仅依靠数据去理解某一区域的人和事,我们更用心去理解它。您有任何建议或者意见,都可以给我们写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