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闻_新华网 ( ) • 2024-04-19 16:58

  新华社北京4月19日电 题:在产业园区感受“新”潮澎湃

  新华社记者张辛欣、王悦阳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园区体现得最为直观。从北京亦庄到山东烟台、上海张江,连日来,记者走进多地开发区、高新区。

  “要用好用足自身的条件,也要看准‘战略性’‘革命性’的机遇。”“避免一哄而上不是不要上,而是要解决好上什么、怎么上。”“未来产业拼速度也拼耐力,坐得起冷板凳,才能激发起热经济。”……采访中,多位园区、企业负责人就发展新质生产力谈认识、提建议。

  各地追“新”热潮涌动,投棋布子中,蕴含着同与异、稳与进、破与立的辩证道理。

  在大局中找定位,共性中找个性。

  北京亦庄,无人驾驶并不是“新鲜事”。全域开放的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里,时常见到“无人车”行驶、巡检。新能源汽车产业如火如荼,这里并没有大量引进整车、电池、零部件等产业链,而是布局“车、路、云、网、图”,发展自动驾驶产业集群。

  交流中,亦庄管委会负责人的话引人思考:“汽车产业升级迭代中有大量的机遇,我们要找到自己的主攻方向,培育竞争优势。”

  发展新质生产力,向“新”是共识。但怎么创新、从何创新,有着不少学问。当前,新一代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对企业和地方而言,要把准大方向,也要找准自己的坐标,避免“一哄而上、泡沫化”。

  记者一路走,一路看:围绕集成电路这个战略性产业,从研发设计到封装测试,长三角三省一市各有所长;同样是竞速低空经济,济南根据数据优势加快发展空天信息产业,烟台则依托海上发射资源拓展遥感、卫星产业链……这些来自地方的实践给人启示:精心分析条件禀赋、找准突破口和结合点,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就能真正实现多元化的发展和动能的转变。

  把握“稳”的定力和“进”的节奏。

  在医学装备行业规模快速扩张的当下,站稳高端产品市场、拥有产业链话语权的联影集团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基础和前沿——自主研发生产高端医疗芯片。刚结束的第89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上,联影发布医疗级助听器,实现全链条自主创新。

  “做艰难但正确的事,走长远的路。”联影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与拓展市场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是把基础打牢、短板补齐,“向深向实才能向未来”。

  抢占产业制高点,时机在“快”,根基在“稳”。特别是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而言,发展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不确定性高,更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马步扎牢,才能脚下生风。

  记者在调研中看到,越来越多的高校院所、研究机构“住”进开发区、产业集群,在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中发挥作用。和所谓“短平快”投资模式相比,很多产业园区通过建设专门的产业基金,带动社会资本坚持“长期主义”投资,以期用久久为功的定力,推动产业跑出“加速度”。

  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在产业层面,不要把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对立起来;在体制机制层面,要加快“立”起鼓励创新、激励创新的制度规则,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用政府新的“服务力”助推新质生产力,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要专注,聚焦一个产业集中火力,也要发散,在跨领域融合中拓展空间。”“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实事求是、深入调研,使产业政策符合实际、契合需要。”……在各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潮中,还要有“冷思考”。

  新质生产力是必答题,也是攻坚题;是创新题,更是改革题。掌握科学方法,把握发展规律,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案”,瞄准方向稳扎稳打,中国经济一定会“新”潮澎湃,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也将更加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