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4-04-20 13:35
司马望田的回答

我歪个楼,说点别的方向的。

大家说了很多关于闸机常闭和常开的优缺点,都有道理。

仔细看一下本次这个实验性的举措,像什么呢,让我想起了之前的闸机的人脸识别,这个概念其实提出很久了,不少城市的地铁确实也上了相关的设备,但大多数都没有进行实际应用,有的直接变成了挂件。

以前偶尔还能看到一些做设备调试工作的,现在完全就是一个孤零零的显示屏放在那,没人管了。

而且目前来看,铁路行业在进站端已经开始大面积应用了,但地铁上貌似仍没有铺开,你说技术不成熟肯定是说不过去的,对吧。

但反过来看,地铁上涉及相关闸机人脸识别的论文和科研项目可没少弄,合着这些试验到最后是为科研服务的,不是为了应用么?

包括这次上海地铁的“闸机常开门”,我猜测啊,大概率可能后边也跟着一个至少公司级的科研立项,甚至有一些人可能也等着靠把这个事做成,拿一个成果和业绩,升个职搞个职称啥的。

和建设口可以相对随意的搞新需求/新功能相比,运营口想做个这样的事情,其实还挺不容易的,人多不够分,资金也不太支持。

至于到底能不能做成,肯定还是要看实际的应用情况以及乘客的反馈意见,但一篇论文肯定会有的,名字我都帮着想好了,就叫:《基于闸机常开门模式下的地铁检票模式探讨》,第一作者是地铁公司的(1~2人),第二作者是设计院的(1~2人),第三作者是设备厂家的(1~2人)。

当然,这也没啥问题,只是希望在做这项实验的时候,能够对通行能力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尽可能多的获取一线数据,认真听取乘客的意见,形成严谨的调研报告,最终给大众一个反馈,别弄得时候人尽皆知,失败了就不声不响的,到底行还是不行,得有个说法。

因为肯定多少是要折腾一下这几个站点的乘客,改变进站习惯,尤其年纪大,不太容易适应新事物的,一下子也容易懵,尽量做好旁站和指导工作。

地铁员工和工程师也得跟着上一些夜班,如果最后光是为了个论文的话,就没多大意思了。

还有另外一个思路,就是这背后可能也有AFC厂家牵引的因素在里边。

比如正在研究推广常开门模式的AGM(自动检票机),而公司内部已经有了类似的产品,这次的试验其实相当于在做产品的试点测试,是为了后期进一步大规模应用做准备的。一旦搞成,在业界一定时间内会产生较好的排他效果。

闸机这种东西,不同的开关门形式其实就是不同的产品,因为传感器模块、扇门模块可能就不是一套东西,技术也差别很大。

客户在招标中一旦明确要求了,你有我没有,那就是我满足招标要求你不满足,这对于城轨售检票行业来说,可能也是一种洗牌动作,毕竟动则一个项目来20个厂家投标的话,也太卷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