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4-21 13:49

2024年4月12至14日,第十一届全国文艺复兴思想论坛在上海举行。本次论坛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同济大学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主办,同济大学中意学院、同济大学意大利研究中心、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上海图书馆协办。来自同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数十所高校的100余位学者和学生汇聚一堂,在此激发出思想的火花,相互启迪,共同展现出国内文艺复兴研究的前沿水平。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文艺复兴与早期现代”。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诸位学人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挖掘文艺复兴和早期现代思想的深刻关联,进而更深入地把握西方文明之脉络,促进了中国的文艺复兴研究再上一层楼。

周春生教授新书发布会:《意大利政治思想史》与《约翰·阿丁顿·西蒙兹文集》

在论坛正式举办的前一天,2024年4月12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历史系周春生教授主编的新书《意大利政治思想史》与《约翰·阿丁顿·西蒙兹文集》首发式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发布会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徐卫翔主持。

周春生教授不仅是著名历史学家,更是重量级的西文善本收藏家。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处长达仁利先生在他的贺信中向《意大利政治思想史》的主编周春生教授以及参与撰写的所有学者表达了热烈的祝贺。意大利的政治思想光辉璀璨,这部著作凝结了众多学者的心血,是中国出版的第一部专门研究意大利政治思想史的学术专著,希望它的出版和传播能成为人类经验对照和范例的源泉。

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黄韬先生表示,周教授浸淫文艺复兴研究多年,对西蒙兹著述的全面搜集,达到了考镜源流、辩章学术的极高境界,在此基础上编订的《约翰·阿丁顿·西蒙兹》文集是国内文艺复兴学术史研究的又一高峰,是中国学者首次独立编纂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者文集,在学界的影响力不可估量。天津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郑玥女士指出,天津人民出版社在政治思想史领域深耕多年,《意大利政治思想史》是西方国别政治思想史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出版社将陆续推出六卷本多册的西方国别政治思想史丛书。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院长刘训练教授向周教授表达了深切的敬意与谢意,《意大利政治思想史》是天津师范大学政治学学科多年前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国别政治思想史”的重要成果之一,这本书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部外语版本的意大利政治思想史。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先生表示,历史决定了上图是一座研究型的图书馆,在数字化转型之后,上图将用阅读推广做好艺术、科学普及,并通过馆藏建设帮助各个领域的研究专家。

在新书主编者致辞中,周春生教授动情地回忆了自己与西蒙兹以及意大利政治思想研究的缘分,回首了两本书好事多磨的出版历程,表达了对恩师徐大同先生的缅怀。周教授表示,研究从来不是一时一地,中国人编写的意大利政治思想史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路,他谦逊地表示自己的工作还很不够,期待国内的文艺复兴研究越来越兴旺。

论坛开幕式

4月13日上午,第十一届全国文艺复兴思想论坛开幕式隆重举行。在同济大学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院长徐卫翔教授的主持下,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教授、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总领事安缇雅女士、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达仁利先生、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先生、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日明教授分别致辞。

同济大学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院长徐卫翔教授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教授指出,全国文艺复兴思想论坛能延续至今,得益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这些年在欧洲思想文化研究方面所做的努力,也得益于同济大学与欧洲天然的联系,与欧洲的许多国家保持的深厚友谊,尤其是与意大利和法国的联系与合作近些年来不断增多。除此以外,吕培明副校长还指出人文复兴思想论坛对于在思想史上勾连起古典与现代的研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推进中国文化建设有积极意义。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总领事安缇雅女士表示,总有一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身份与文明,而文艺复兴就是这样的历史时刻。大家聚集于此的交流也将推动未来的发展,并在此过程中促进了中意双方的文明互鉴与发展。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达仁利先生也从即将到来的4月15日的达芬奇诞辰出发分享了他的一些见解以促进对文艺复兴文明的理解,他表示,虽然达芬奇并非本次论坛的中心,但他也是观看本次思想论坛的一个重要视角。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先生则代表上海图书馆、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对所有参会学者表示了热烈欢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日明教授表示,在经过多年的历练与发展,文艺复兴研究在全国已经颇有成效,形成了一个涌现出诸多青年才俊的学派。同时,从内容来说,文艺复兴思想研究涵盖了哲学、文学、历史、政治、艺术等全方位的、立体的、交叉式的主题和领域。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教授

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总领事安缇雅女士

合影结束后,大会分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历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四个分论坛同时展开发言和讨论,讨论共分六场。

第一场讨论

第一场讨论于4月13日上午进行。哲学分论坛由吴树博老师担任主持人,吴功青老师担任评议人。梁中和老师梳理了从柏拉图到斐奇诺的灵明与天使概念,探究δαίμων的内涵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所发生的演变及其不同面向。程志敏老师强调了培根的“伟大复兴”的理想不可简单理解为对文艺复兴的自然延续或者说恢复希腊罗马文化,而是要实现一种比希腊罗马更古老的美好状态,这展现了培根思想中的多重面向。吴亚女老师聚焦于培根的“形式”概念与归纳法,认为这一概念的内涵在培根那里发生了根本转变,并且这一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方法论上的革新,这一形式概念就此不再指向与偶性相区别的可感事物的形式实体,而是经由深入自然内部而发现的物体内部的微粒结构及其表现出来的各种作为运动法则的形式。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吴树博老师

政治、历史分论坛由刘训练老师担任主持人,韩潮老师担任评议人。朱新老师以博泰罗的《论城市伟大之缘由》为基础,认为博泰罗有意背离乌托邦传统,拒绝中世纪的城邦观,开创了一种关于城市的新书写方式。郝春鹏老师通过阐发《乌托邦》的“镜像结构”来呈现托马斯·莫尔对政治哲学问题的思考。他认为严格说来,并不存在莫尔的“乌托邦”,存在的只是其笔下希斯拉德以及与之观点相左的莫鲁斯的思想。在莫尔看来,古往今来讨论的“最好的共同体是什么”的问题必须还原到政治哲学即个体与群体的张力中才能被真正地思索。肖丽华老师立足于托马斯·莫尔政治蓝图中的“动物”话题,指出他的动物观融合了基督教、古典主义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这种杂糅必然出现间隙与矛盾,这与莫尔理想政治构想中所存在的道德困境是相似的。

天津师范大学刘训练老师

艺术分论坛由李婧敬老师主持,常无名老师、钟碧莉老师担任评议。山东大学的Carlo Virgilio老师带来主题为“Leonardo Bruni: Philosopher, Humanist and also Cultural Broker?”的演讲,深入探讨了莱昂纳多·布鲁尼(Leonardo Bruni)在佛罗伦萨政治变迁中的角色,特别是在阿尔比齐(Albizzi)和美第奇(Medici)家族之间的权力过渡期间。Carlo Virgilio详细介绍了布鲁尼的政治与文化角色,以及他作为文化中介者的作用。东北大学的Edoardo Villata老师从莱昂纳多对绘画的哲学和理论出发,探讨了他如何将这些理念应用到他的艺术创作中。

北京大学常无名老师

山东大学Carlo Virgilio老师

东北大学Edoardo Villata老师

文学分论坛由徐卫翔老师担任主持人,肖馨瑶老师担当评议人。陈绮老师立足于中世纪异象传统的发展,以但丁的《神曲》为中心,分析了基督教文化中关于超越肉身死亡的个体灵魂生命延续性的观点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对人生之旅和地下之旅这两种旅程之间的经典关系进行了阐释。田众非老师以莱辛与钱钟书的论述为切入点,对《疯狂的罗兰》的叙事线索中断与切换之处进行了梳理,并对阿里奥斯托所选用的叙事结构在原因、艺术效果方面进行了分析。石绘老师从帕索里尼与但丁的关系开始,结合对帕索里尼有重要影响的几位罗曼语文学家的但丁诠释及他本人所处的社会背景,阐释了帕索里尼在战后的社会-语言危机下通过重回但丁的启示而展开了对语言和现实关系问题的思考。

重庆大学肖馨瑶老师

第二场讨论

第二场讨论于4月13日下午进行。哲学分论坛的主持人为徐卫翔老师,评议人为吴树博老师。高洋老师首先对特奥多尔·茨温格尔(Theodor Zwinger)所涉及的背景进行介绍,其次基于文本详细展开茨温格尔受帕拉塞尔苏斯炼金术影响而提出的新的经验观念,并叙述茨温格尔《人生剧场》中的“史志”与经验,就此提出了“经验—实质—感性认识”的并置,而这隐含了对真正归纳法的倡导。严弼宸着眼于阿格里科拉在16世纪矿物学领域的工作,阐述其在解释矿物成因时放弃形式因的形而上学决断,这表现在他以一种新自然哲学打破中世纪以形质论为核心的矿物理论。黄宗贝以接近历史知识论的视角来介绍文艺复兴观念的繁多性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从修辞学到自然领域展开了自然物与知识书写繁多性以抗拒秩序的力量。焦崇伟关注帕拉塞尔苏斯的“未完成世界观念”,介绍他的“未完成”种子观念和“原初物质”概念,并阐述“未完成世界”观念在现代的深远影响。 

政治、历史分论坛由成沫老师担任主持人,郝春鹏老师担任评议人。陈书焕老师将视角聚焦于19世纪后期英国著名批评家佩特的《文艺复兴史研究》,认为佩特不仅将米开朗基罗作品中混合着的力量和甜蜜的奇异性视作个体艺术体验的现象,也以之作为了一种广泛历史理解的表达,关联起历史写作的风格。徐颖老师关注到雅各布·布克哈特在文艺复兴艺术史,尤其是建筑史研究方面的成就,洞察到布克哈特通过建筑功能与形式分析的方法勾勒出文艺复兴建筑艺术的独特之处。俞乃俊通过品评梳理威廉·鲍斯玛的人文主义风格论,指出鲍斯玛的人文主义风格论得益于其史学思想与实践中特有的“精神分析”方法,通过当时的人文主义者的普遍焦虑以及忧郁的文化与精神表现试图找到人如何回答自身存在问题的一条出路。

上海师范大学郝春鹏老师

艺术分论坛由杨道圣老师同时担任主持与评议人。韩伟华老师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罗马教廷将罗马重建为保有古罗马文化遗迹,同时又带有基督教新帝国气息的首府,使之既作为文艺复兴的艺术之都,也作为巴洛克之城而存在。阳露老师指出格列柯托莱多的神秘主义作品和自然主义思想并不违背,这体现在他总是让自然隐秘地呈现在宗教祭坛画中。鲍明源指出安吉利科为佛罗伦萨圣马可教堂制作的一系列湿壁画作品和教堂本身的建筑风格之间产生了相互的影响。二者的融合体现了安吉利科对阿奎那神学思想中“感觉能力”的重视,并指出建筑元素或“建筑性”对早期文艺复兴思想的重要性,绘画中的建筑成为艺术走向现代的序曲。张佳峰老师借助鲁道夫·维特科尔(Rudolf Wittkower)的视角解读乔尔乔内(Giorgione),并从宏观视角阐明原创性艺术家扮演的艺术立法者身份,指出维特科尔通过风格理论和阿卡迪亚(Arcadian)视角回应了乔尔乔内的艺术史难题,折射出了艺术史研究中涵育历史理性的意义和价值。

北京服装学院杨道圣老师

文学分论坛由韩潮老师担任主持人,陈绮老师担任评议人。肖馨瑶老师通过梳理西塞罗主要修辞作品在西欧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流传史,特别是《论演说家》文本在中世纪受冷落和在十五世纪人文主义者处得到全面重视和模仿的过程,指出西塞罗修辞作品中蕴含的能够服务于公民政治参与的精神内核或许是理解它的传播过程的一条重要隐性线索。方忆翎同学从“情感诉诸”修辞在文艺复兴思潮中重新担任重要角色的背景出发,通过分析修辞与诗学的融合、辩证与修辞的融合以及英格兰修辞著述的本地化这三种思潮中的“情感诉诸”,阐明了“情感诉诸”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特点,指出文艺复兴时期“情感诉诸”的研究可以作为一座承接古代与现当代的桥梁,有助于我们对核心修辞范畴的意涵衍变与发展有着更为丰富与深入的认识。梁豪老师关注但丁思想中的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问题,凭依奥古斯丁与阿奎那的思想对但丁进行解释,论证人的身体与灵魂通过将理性与意志能力的结合、通过卓越行动通达道德上的真善并实现人的自我完善,梁老师指出将但丁在《帝制论》中论述的俗世幸福与《神曲》中论述的来世幸福相结合才能完整展现人的整全幸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绮老师

第三场讨论

第三场讨论于4月13日下午进行。哲学分论坛由吴功青老师担任主持人,韩潮老师担任评议人。许若容老师探究了洛伦佐·瓦拉提出的以神的意志为中心的信仰主义方案,这一方案是瓦拉基于对波爱修斯开启的对预知与自由意志问题的理性主义兼容方案的反思。并且,许老师进一步探究这一思路对十六世纪自由意志论战的影响。徐优扬同学从瓦拉援引的“习惯用法”出发,结合οὐσία和τὸ ὄν的拉丁译名,试图从词源和语法分析入手考察瓦拉的哲学态度,并对他与日常语言哲学的关系进行重估。孙嘉阳纠正了对笛卡尔哲学的流俗式解读的误解,转而试图证明笛卡尔从未放弃过对理智认识过程的承认和肯定。在实践性质的物理学、生理学研究范围内,笛卡尔一直在暗示,纯粹的理性直观其实只是一种哲学的理论理想。

中国人民大学吴功青老师

政治、历史分论坛由陈彦老师担任主持人,刘训练老师担任评议人。谢惠媛老师先是介绍了正义的双重意蕴,继而通过与传统正义观的对比,突出马基雅维利思想中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之间的张力来说明正义的分殊。尹哲老师认为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的“理想君主”似乎是以当时的一些教皇为历史原型的,而以教皇为代表的基督教君主并没有比世俗君主显得更为高尚,人们对教皇的道德要求的降低在总体上使基督教君主降低到尘世君主的层次。刘思语同学区分开马基雅维利《论李维》中积极和消极的两种命运观:当我们具体分析人类和历史时,人可以和命运相互作用;当我们宏观考察人类和历史时,命运则变得难以违抗,刘思语同学就此将两种命运观视为一个相互连结的整体来进行研究。蒋益老师试图通过梳理、分析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对博林布鲁克派重要文本《爱国君主观念》和《中国孤儿》创作的重大影响,来说明共和主义政治思潮在近代西方社会的深远历史影响,以及近代政治理论构思在思想史上的持续推进。

贵州师范大学陈彦老师

艺术分论坛由杨道圣老师主持,陈书焕老师担任评议人。魏百让老师聚焦于文艺复兴视觉艺术中的女性,从薄伽丘的女性形象进入艺术图像之中,并指出15世纪流行的著名女性的形象不仅具有叙事意义,也象征美德,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这些作品成为了女性艺术赞助人表达自我意识、彰显女性权利的媒介。李小玺老师聚焦于安杰利科的绘画作品《受胎告知》,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逐渐摆脱了程式化的绘画风格,通过圣母绘画将人文主义精神注入绘画形象之中,使之面向广大民众。

文学分论坛由王忆停老师担任主持人,梁中和老师担任评议人。朱振宇老师从但丁的宇宙论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托勒密等人的思想的关系出发,指出但丁在《天国篇》中接受了《蒂迈欧篇》中的创世学说及其关于宇宙灵魂安置之所的理解,并依据奥古斯丁确立的传统为自己笔下的新柏拉图主义式的宇宙赋予了更为明确的基督教意义,并对新柏拉图主义的“异端”危险进行了修正,创造了自己的精神宇宙。徐晓东老师立足于从十三世纪到十七世纪欧洲对“身体出血”现象的从民俗传统到宗教“神迹”、从法医证据最终向民俗传统回归的认识变迁,见微知著地阐明了从物质向意识的转化始终是人类所面临的哲学难题。李雪老师通过梳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俄罗斯宗教文艺复兴”对西欧文艺复兴的世俗化进程的批判的隐藏线索,指出俄罗斯思想界在“西欧文艺复兴——俄国中世纪传统”的对立中呼唤神启与律法的重新结合,并在俄国走向西方和世界的灵知主义中将两种传统统一起来,认为它有拯救俄国乃至西欧社会的力量,李老师指出这种更高层面的灵知主义并未消解民族主义叙事,反而加强了它,其内在的追求一直延续至今。

四川大学梁中和老师

研究生分论坛

学生共同体的发展离不开青年学生的传承和发扬。为了鼓励文艺复兴研究领域的新生力量,本次大会延续了前几届的设计,仍然设立了研究生分论坛。本届研究生分论坛于4月13日晚上举行,分为“哲学与政治历史”“艺术”“文学”三个会场同时进行。十几位本科生、硕士生和老师们面对面进行学术交流,老师们提出了一些问题与建议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研究之不足并促使其改正。

第五场讨论

第五场讨论于4月14日上午进行。哲学分论坛由程志敏老师担任主持人,高洋老师担任评议人。王政老师从早期文艺复兴的“无限概念”对亚里士多德-托勒密体系的批判出发,分析了三位哲学家的无限概念:首先是帕林杰尼奥(Marcello Palingenio Stellato)“非均质的无限”;其次是帕特里奇(Francesco Patrizi da Cherso)对无限空间与上帝之间的神学关系的强调,他提出均质化的无限性;最后是布鲁诺宇宙论的无限化与均质化。他的思想顺应了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同时对现代哲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赵壁同学阐述了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哲学背景下,布鲁诺引入原子论的传统,提出了质形同一的极小值概念。她首先分析了布鲁诺通过“极小值”的新意涵以重思原子论,其次考察了布鲁诺质形论对新柏拉图主义的接受和改造,再次是在质料中保留精神实体以使事物向整个自然敞开,最终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杨增艳老师以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的框架理论为视角,重新审视梳理库萨的宇宙论和主体思想,探讨库萨的哲学思想在框架内在化转型方面所起到的推进作用,促进了对文艺复兴思想渊源的思考。他首先指出库萨对现代性的开创性作用,其次介绍了查尔斯泰勒现代性叙事中的框架理论,即从前现代的“超越性框架”转向“内在性框架”,最后指出库萨通过对极大之无限性的反思以及对心灵认识能力的分析以突出人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在这一框架转向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南大学程志敏老师

政治、历史分论坛由陈彦老师担任主持,朱新老师担任评议人。成沫老师以《马可波罗行记》为例,采用数字人文的手段为语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他通过考察两种数字文本整理工具Voyant和AntConc在不同抄本的比较和研究中的具体运用,根据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不同词语在文本位置中的搜索与关联等方式展示出各种抄本之间的不同特征。何茜老师介绍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Leon Battista Alberti)在《论绘画》当中关于绘画的起源学说,认为阿尔贝蒂的观点与当时流行的说法不同:他将绘画的源头和本质视为奥维德《变形记》当中的纳西索斯神话。何茜老师认为阿尔贝蒂的学说综合了古典与基督教会对绘画的理解,既注重生动的形象,又表达了不可见的精神性。罗轶轩老师聚焦亚里士多德与孟德斯鸠对于自然奴隶制问题在判断上的差异,论证他们相互对立的判断是源于各自不同的人性观念,前者认为奴隶制具有正当性,因为不同地区条件下人的思虑能力存在差异,而后者则从人在生命保存上的平等权利出发认为奴隶制不仅不会促进德性而只是会败坏公民德性。

北京大学成沫老师

首都师范大学朱新老师

艺术分论坛由刘海平老师担任主持,韩伟华老师担任评议。杨道圣老师以“蒙娜·丽莎的服装”为题,以卢浮宫版《蒙娜·丽莎》中的服装、背景、珠宝等内容为切入点,在与达·芬奇及其同时代画家所绘的其他肖像画的对比中,介绍了学界对人物身份与作品意义的三种不同解释。现实女性、理想女性、永恒女性三个身份不仅意味着对《蒙娜·丽莎》这幅经典肖像画的不同分析,也指向了对达·芬奇的身世经历与内心情感的不同理解。李婧敬老师在论文中集中讨论了达·芬奇各类手稿中的“边界”概念。达·芬奇的“时间观”蕴含着他对如何尝试跨越“时间”之界的总体哲学思考,并且象征着他作为人文主义者的科学态度与艺术精神。李萌萌的报告聚焦切萨雷·韦切利奥(Cesare Vecellio)《世界古代与现代服装》中的空间意蕴,分析现代早期服饰多样性与变化的原因,建立以威尼斯为原点的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这两个扩展层次,并且揭示了其背后的政治与社会历史。

山东美术学院刘海平老师

文学分论坛由朱振宇老师主持,常无名老师评议。钟碧莉老师探讨了意大利宗教改革中的“尼哥德幕主义”与诗性构建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尼哥德幕主义在意大利宗教改革中的重要性,描述了改革者在教廷压力下采取的暧昧态度,并通过研究揭示了改革者对宗教问题的多元化观点,以及解释诗学语言如何促使他们表现出高度的抽象性和模糊性。袁陈杰老师考察了阿玛迪斯传奇在近代早期欧洲的传播谱系,包括意大利语、法语、德语三个宏大传播体系和葡萄牙语、荷兰语、英语以及尚未得到充分挖掘的希伯来语体系和丹麦语五大小体系,侧面印证欧洲各民族语言文化在成熟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任光启采取教派化规训视角探究宗教改革前后俗语圣经阅读历史,重点介绍中世纪晚期意大利圣经阅读实践、路德圣经阅读方法及其在意大利的转变、特兰特会议之后的俗语圣经阅读。

浙江大学朱振宇老师

第六场讨论

第六场讨论于4月14日上午进行。哲学分论坛由梁豪老师担任主持,程志敏老师担任点评。毕聪正老师围绕“有限者如何获得对世界整体及其内在秩序的把握”这一重要的传统问题,聚焦于康德和库萨关于“绝对大”“极大”的讨论,梳理二者关于人如何通达“极大”问题相似但差别显著的解决方案。库萨的尼古拉作为一名从文艺复兴到近代的内在性思想线索中的关键哲学家,为康德进一步悬置绝对者这一内在性思想的发展新面向提供了基础。张昕老师从阐述“忧郁的定位与解释”“赋值过程与实践过程”“哲学沉思与医学疗愈”几个方面来谈他的《文艺复兴思想中的忧郁与哲学沉思》,试图说明有关忧郁的价值思辨与实践解读,忧郁如何进入哲学沉思的领域,帮助哲学家获得“医者”的角色。

上海理工大学梁豪老师

政治、历史分论坛的主持人为吴树博老师,点评人为谢惠媛老师。陈彦老师聚焦于弥尔顿的“知识学”的解释范畴,总结了16世纪以来的知识学“学科”。因此,为了更好地进入《失乐园》的文本,我们应该重视弥尔顿于1660年前后完成的《论基督教教义》所提供的政治神学视角,以及1672年的《逻辑之艺》中对技艺(ars)的定义和“逻辑学”地位的上升同样值得关注。因此,《失乐园》、《逻辑之艺》、《论基督教要义》构成了一种“知识学”共生的三位一体。冯莉丝老师意图以语言学的方式,探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如何在中国传播。最初的耶稣会传教士Loyola认为要将文字与图像结合来进行宗教宣传,视觉艺术处于中心地位。其次,冯莉丝老师还举了Salus Populi Romani作为例子,认为在最初的传播过程中,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本土化,并且进一步推测这或许与观音的形象有所联系,但仍未被证实。但即便如此,通过艺术的方式进行传教却收益不大。18世纪的中西方发展,使得中国对于文艺复兴艺术的接受到了重要转折点,郎世宁的画作虽然同时受到东西方艺术的批评,但是却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中西融合的风格。许坤同学以乔万尼·维拉尼的《编年史》为核心文本,分析了佛罗伦萨洗礼堂的城市象征性和火星马尔斯于佛罗伦萨之间的守护关系,包括火灾的审判意义等。论证了14世纪的人文主义者们对于城市危机的认识,希望以象征的方式来唤醒佛罗伦萨人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谢惠媛老师

艺术分论坛由杨道圣主持,张佳峰进行评议。刘海平副教授以文艺复兴大型壁画《三王的旅行》中的三艺术家形象为切入点,从图像与空间关系入手,分析了三王与三艺术家的对应关系及艺术家自画像中的自反关系。图像中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三位艺术家形象,是艺术家群体的一种自反意象,也与现实中即将星云流散、迁移到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形成了相反的映射或是一种永恒的纪念。王舒宁老师通过鲁道夫二世的自动船剖析了早期现代欧洲艺术、科学与哲学的交融,自动物作为一种“奇观”,蕴含着多层次、跨领域的意义结构,尤其承载着极其丰富且重大的政治宣传作用。乔泓凯同学以《天球爆炸之后:伽利略的太阳黑子测绘与图像宇宙论》为题,介绍了伽利略对太阳黑子现象的绘制与研究,着重阐释了望远镜这一视觉媒介所造就的全新知识型,并且将其与沙伊纳有关太阳黑子的论争上升到神学本体论维度。

文学分论坛由田众非老师主持,吴功青老师担任评议人。韩潮老师以巴洛克时代和巴洛克问题为背景,指出巴洛克时代与反宗教改革运动和西班牙对意大利的控制和占领这两个历史事件重合,阐明博卡里尼在《帕那索斯山的消息》中对宗教改革的讽刺。李浩认为伊拉斯谟对诗篇的三重阐释中的“寓意”有别于“四重解经”中的“寓意”,可以被视为一种对《圣经》文本的“基督论-道德论”阐释,寓意成为了联结字和灵、字面意义和属灵意义、可见与不可见领域的通道。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韩潮老师

学生论文颁奖环节及闭幕式

4月14日上午,本届论坛闭幕式顺利举行。闭幕式由同济大学徐卫翔教授主持。徐卫翔教授谈及了连续如此多届举办全国文艺复兴思想论坛的不易,这得益于这一思想论坛的纯粹性与跨学科性质,它使得所有投身于文艺复兴领域或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学人都愿意承担并延续这一份共同的责任与志趣,并吸引越来越多的新人加入这一思想论坛。徐卫翔教授表示,全国文艺复兴思想论坛一直秉承给有志于此的学人提供交流、学习、进步的平台的理念,因此一直有着设立研究生分论坛的传统。这一分论坛的设置见证了许多学生们的成长,这一次也不例外。

学生优秀论文颁奖环节结束之后,徐卫翔教授向大家宣布2025年的全国文艺复兴思想论坛将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协办。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朱振宇副教授就此表示欢迎大家2025年相聚于杭州参与第十二届全国文艺复兴思想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