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4-04-21 19:49
魏连殳的回答

莫言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主要应该是在对于“中国文学传统的当代继承与转化”。虽然说,莫言在早期创作确实明显带有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和福克纳等人的烙印,这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曾积极地向西方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述花样”。但是,他后来意识到“一味地学习西方是不行的,一个作家想要成功,还是要从民间、从民族文化里吸取营养,创作出有中国气派的作品。”

所以,他一度对民间曲艺十分着迷,迷恋于其一韵到底的气势。之后在《檀香刑》就采用中国传统戏剧结构,穿插着山东茂腔以及话本的唱段和戏文,将“孙丙抗德”这一独特的茂腔剧目改编为了小说的形式,却在叙事上仍留有浓厚的“戏曲”余韵,从而实现对于传统文学更为显著的“撤退”与回归。

图1,《檀香刑》

继《檀香刑》之后,《生死疲劳》被认为是“一部有中国特色的魔幻小说的又一力作,莫言就曾坦言希望读者通过这部小说怀念中国古典文学,“写完了《生死疲劳》,我才可以斗胆说:‘我写出了一部比较纯粹的中国小说。”

图2,《生死疲劳》

在这一部小说中,莫言充分发挥了自己“讲故事”的才华,如古典说书人一般演绎着这部精彩绝伦的“章回体”小说,使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全书每个章节都有反映作品主题的回目,以对偶形式出现,较精准概括了章节内容,便于读者把握主要线索;同时虽然小说内容纷繁复杂、体量巨大,又杂以“六道轮回”的复杂结构和西门闹时不时对于过去的回忆,但总体单线的叙事方式使故事脉络清晰、结构明了,这些特质都与传统章回小说相吻合。

当然了,莫言始终都没有丢弃他的先锋性,在作品中融合了许多西方现代叙事技巧。如在历时性叙事结构中借鉴了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即“在作品的结构中,主人公议论具有特殊的独立性;它似乎与作者议论平起平坐,并以特别的方式同作者议论结合起来,同其他主人公同样具有十足价值的声音结合起来”。

最后,莫言总结道:“《百年孤独》提供给我的,值得借鉴的、给我的视野以拓展的,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哲学思想,是他独特的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的方式。”这种方式吸引了莫言展开对本土传统文学现代化和对外来文学本土化的建构。此间他经历了模仿与重构,同时也走出影响,走向了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