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衡:人类的计算能力正在跨越式地逼近其历史峰值,可谓法力无边。然而,AI的大跃进在可预见的未来并不能超越其局限性。

当前,人们关于算力充满信心,不断赞叹其所能处理的数据规模何其庞大,覆盖何其广大,效率何其迅猛,而算法又何其精妙。不难发现,人类的计算能力正在跨越式地逼近其历史峰值,可谓法力无边。然而,AI的大跃进在可预见的未来并不能超越其局限性。

AI算力无法逾越时间约束

AI计算能力本质上只是针对“历史数据”,并不包含未发生的“未来数据”。所有的数据样本都装在时间篓子中的,都戴着不同的时间标签,而时间本身不是凝固不变的。没有谁能宣称,自某一时间点起,数据样本存量即已满足所有需要,封闭而不再需要新的数据样本增量,无视并拒绝新的事实发生。那将是极其荒谬的,无异于宣称不再有所谓的“未来”,“历史走向终结”,进而,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浸泡在关乎既往历史数据的绝妙算法中。

退一万步而言,即便历史终将终结,它将具体终结在哪一刻呢?为什么是这一刻而非下一刻呢?这意味着不再需要“新”的事实与数据,是否也意味着算力也将不再有任何提升,一切或将完全终结呢?质言之,此断非技术上可回答的问题。人类社会无法傲慢地宣称,历史决定并支配着未来。所谓“温故而知新”,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否则,温故泥古即可,何须知新。

算力算法的指向旨在影响人们的未来决策,不能改变时间的一维性,离开人的意志选择或事实存在,计算活动本身无所谓意义,更非独立构成“事实”。AI或令人类社会在时间维度上绵延接续,而非终结其历史。

历史是否终结?何时终结?这是一个古已有之的智者话题,而非一可在技术上穷尽的形而下问题。当AI“足够”发达与成熟的“那一刻”到来,人们或许会选择“退出”,将一切交给AI来作出决定。或许,AI总是在逼近“那一刻”,而那一刻终将无法到来。算力的成长是否指向某个“终局性”的解决方案?这个问题无法由算力本身给出答案,人们或可幻想AI摆脱人类控制而反过来控制人类,此亦即所谓历史终结的别样版本,其最大的症结在于,脱离了“事实”。

AI算力决于事实,而非创造事实

用于计算的数据样本趋向无限制地扩张,所谓数据库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需要不断容纳新的事实,算力本身创造不出事实来,亦无法替代事实的发生,而只是在力图影响事实。

有趣的是,总是有人一方面万分恐惧于AI支配控制乃至消灭人类社会,另一方面无限憧憬着AI或可永续人之生命而实现永生,仿佛AI正所谓魔鬼与天使同体。实则人类社会的绝灭与个体的永生都出自于将算力假想为事实的结果,仿佛照相机发明应用之初,将逼真影像认定为“事实”,事实上,摄相既非取人魂魄,亦非令人冻龄,无关乎生老病死的事实,纯记录刻画而已,并不等同于事实本身。再如医疗检测,有助于准确地诊断病情,预判其发展,然而,病变、病理的事实发生、发展在患者身上,而非检测设备或流程中。在描写刻画事实方面,计算也仅在力图有目的与选择性地接近事实,并不能拷贝复制出既有事实来。

关于案例、样本的归纳、分析、整理,仅据相关标准或需要来刻画事实,其结果是事实的某种映射并不等同于事实本身,更据此宣称产生出新的事实来。算力不在于复制事实,也无法创造出新的事实,而仅在于根据有限数据样本,提供所需的选项参考。正基于此,我们说,单有算力是不够的,尚待充分的数据样本,反言之,庞大而活跃的事实体系方产生强大的数据流量,而这才是成就强大算力的力量源泉。

AI算力面临差异性与多样性的挑战

人类社会活动固然有其趋同的一面,更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个体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就经济活动而言,偏好是个人经济选择的前提之一,意味着个体选择往往别于理性选择的单一标准。偏好或可养成并受到他方的影响,但偏好不会为理性选择或其标准所取代。算法或可接近乃至描述个人偏好,但无从根本取代。更加人性化的算力趋向于保持并推进经济社会的差异性或多样性,即便相当程度上修正或偏离其理性原则,亦须跟进个性化的选择。

这就标示着,算力事实上始终面临着差异性与多样性的挑战,也进一步表明,数据样本的规模、完整性及其“有效的”分析方法或与个体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不同轨,甚或不同向——设定参数指标并有效简化等方法或不能在根本上满足差异性或多样性等需求……

AI算力包容并支持差异性与多样性,但其所提供的选项参考也受到数据样本整体规模的裹挟,合理性与偏好之间的张力不是越来越弱,而在AI的加持下越来越强。如顾及商业利益,正是为数字经济社会所警觉乃至诟病的无所不在,不胜其扰的“推送”活动。整体合理性与个性化选择之间的立场选择与平衡,或并非仅仅是一个算力的价值取向或技术架构安排的问题,而通常显现为赤裸裸的意志较量。

AI无法跨越人的意志

无论AI发展到何种程度,算力也仅给予人们可选择的选项而已,数字社会中,自动化或智能化是人们有条件让渡其决策意志,除非人们根本放弃选择权,AI似乎不能自行取代个人选择。所谓AI为人类社会提供终局性的方案只是科幻而已,即便如此,不可回避的是,仍待AI发起对人类的“反叛”,以执行所谓的终局方案,转而控制、奴役或消灭人类。问题在于,AI是否具备如此的立场或意志,而在之前,AI是否能自行衍生出意识?

于此,不乏淡然处之者,亦有戒慎恐惧者。即便没有充分证据表明AI将萌生意识,增添意志,但世人对其的警惕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人们不会彻底放弃选择权,甚或根本不会减低自主决策的意志。AI所提供的选择及时、有效、合理等,这些都是技术层面的,并非是规范层级的。人类社会秩序的建构,有其技术约束,但根本在于人性及权力、意志的竞争与妥协。

回过头来看,AI的理性标准乃至价值原则都是人们所植入的,并非其所内生的,AI难以据此反噬掉人们的选择权与独立意志。懒惰、自私、贪婪、怯懦,乃至残暴等正是人性中固有的部分,对此,AI的出现与大发展往往不持有立场,或有所遏制,或疏通宣泄,但无法在人性明暗的问题上选边站。简言之,AI无法跨越人的意志,自行其是。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编辑徐瑾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