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越:西方哲学并不晦涩难懂。相反,过去2500年里,哲学与整个西方社会、宗教、政治、科学等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撰写此文的唯一目的,是想用平白的文字说明:西方哲学并不晦涩难懂。相反,过去2500年里,哲学与整个西方社会、宗教、政治、科学等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如果哲学令人知难而退,那是因为很少有人能简单明了地做出解释。

耶鲁大学出版社的《哲学简史》(A Little History of Philosophy)就是这样一本书,作者是英国哲学家尼格尔•沃伯顿(Nigel Warburton),他简要介绍了从古希腊至今的40位有代表性的哲学家。读完令我恍然大悟,同时梳理了西方社会的进步史。

在介绍这些哲学观点之前,有几点说明:

(1)不要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以及二元论等概念阻挡,甚至无需了解它们是什么。因为到了科学哲学时代(20世纪),艾耶尔爵士在其1936年出版的《语言、真理与逻辑》中宣称“哲学历史上充满了gibberish(胡说八道),只有科学才是最伟大的人类成就”。但如果没有这些被他批判为胡说八道的概念,西方也许无法走入科学大门。而我阅读此书的一大感受是:科学只有在这样的哲学环境里才能发育与成长。换句话说,在其他文明里,科学只能被借用,很难发芽,更不要说壮大。还可以把话说得更直白:哲学就是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就是哲学。其他文明里,没有称得上哲学的知识体系。

(2)哲学家虽然做抽象思考,但脚踏实地,在思想前沿带领西方社会前进,往往身兼神学家、数学家、政治家、女权主义者等身份。哲学家的身份变化,与西方社会进步同步。最初,他们是经院哲学家;文艺复兴以后(即宗教影响力逐渐减弱),他们是政治家,是现实与自由主义思想的创立者,深深影响英国、美国和法国的自由主义未来;现在,他们大多数是科学哲学家。

(3)不要听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名字就顶礼膜拜,他们是大师,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本概念与前进方向。但他们是2000多年前的古人,有一些观点难免幼稚甚至错误。当代哲学家站在他们肩膀上成长,仍然在世的有彼得•辛格,他是当前西方流行的素食主义背后的哲学思想家。

(4)西方科学与人文知识体系从零开始建设,历经2000多年,长成参天大树(而不是支离破碎),而且仍在继续。这个基础,是哲学打下的根基,形成了知识论的体系与路径。

(5)那些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词:道德、快乐、邪恶等等,都是在哲学发展过程中被制造/拓展的名词与定义。人对环绕自身世界的认识,一点一点地积累,人们开发出一个又一个新的抽象名词去丰富大脑对现实的认知。观点常常是相互对抗的,不存在唯一的真理。此认知过程无止境,而且可能被中断,重新再来。

(6)中国大一统政治过于早熟,只留下了有利于统治者管理社会的思想,大概这就是实用主义至今仍是中国主宰思维的原因。其他肉眼以外(微观与宏观)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几乎都没有发展空间。故此就算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学习了西方的科学,也只能是学习到皮毛。

(7)而古希腊以来的西方,从未出现过类似中国历朝历代那样强势的集权政府,即宗教/政府控制思想与言论的尺度相对轻松,有空间令哲学思想自由生长。就算基督教管制势力如此强大,其治下的哲学发展,看起来亦为后来的西方哲学起到了桥梁作用。强势的罗马时代,就不曾出现过大哲学家。而南宋与民国这两个管制相对轻松的时代,反倒是中国创新与自由的高峰时刻。

(8)哲学被引入中国时被错误地高大上化了。哲学与人与社会紧密相关,比如当前一个重要哲学研究是:人工智能(AI)与道德以及幸福的关系。这个哲学思想将在未来引导政治人物、媒体以及社会的政策制定与行动方向。

这本书介绍的这40位哲学家,可大致划分为四组:

(1)古希腊时代 :奠定哲学(认识人与世界),基本问题与思路

(2)基督教时代(公元5—15世纪):哲学高度与基督教重叠,解释基督教存在的经院哲学时代

(3)启蒙时代(15—20世纪),政治哲学时代

(4)科学时代(20世纪—现在),科学哲学时代

这样的哲学方向走向,亦能看出西方社会的主题走向,即从基督教控制,到自由民主社会,再到当前的科学空前发展。

(1)古希腊时代 :奠定哲学(认识人&世界)基本问题与思路

中国人喜欢说“眼见为实”,从柏拉图(苏格拉底学生)那里,就已经站不住脚。柏拉图主张观念论(Theory of Forms),即不能相信人的感官的直接判断,而需要做抽象思维,才能真正认识现实。这大概与中国老子的道比较相近。2500年下来,我们只是逐渐靠近微观、肉眼以及宏观现实。

大概是物极必反,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就反对老师的观念论,相信个人感受。人类该如何生活?他的回答是“寻找快乐”。不过亚里士多德对快乐的定义不是简单的感官感受,而必须通过有秩序的政治社会来获得。

我有几个英国朋友,不相信英国政府,也不相信BBC的报道。总之怀疑一切。这样的概念哪里来?来自古希腊哲学家皮浪(Pyrrho)的怀疑主义,他认为无人能够知晓一切,这个判断可以成立,所有哲学家都必须抱着怀疑一切的态度提问与辩论,继而创造出新问题与新判断。

伊壁鸠鲁(Epicurus)也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对生死的考虑与东方思想多有类似。如选择简单的生活方式容易获得快乐(类似知足者长乐);他提倡不要害怕死亡,因为当你死的时候,你已无法体验那种感觉。

在进入基督教时期哲学家之前,最后要提的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流派斯多葛主义(Stoicism),此思潮在中国也能找到类似思想,即人能够运用思想令意志坚强。中国人是我知道的最能吃苦耐劳的民族,二战时期的英国人亦是。这种坚强哲学曾在罗马帝国时代流行。

(2)基督教时代(公元5—15世纪):哲学高度与基督教重叠,解释基督教存在

围绕论证上帝的真实存在与否,引发了辩论,创造出了新概念:如解释了“三位一体”、邪恶(对这个概念的高度关注下,产生了女巫形象)等,创造出了自由意志、正义战争等名词。

代表人物之一是Anselm(安瑟莫,1033-1109年),他出生于意大利,被称作“经院哲学之父”,首先提出本体论论证,他试图诉诸理性的方法,证实上帝的存在和属性。其提出的赎罪论流行至今:耶稣为了全人类的“罪”主动赎罪,是教徒的行为楷模。

(3)启蒙时代(15—20世纪)逐渐摆脱基督教,出现哲学家兼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

这个时代的哲学人物,与我学习国际关系学,以及去年开始参加英国政党以后了解到的政党创建哲学思想人物有高度重叠。这可视为基督教控制欧洲大陆1000年以后,从意大利开始,欧洲逐渐找回古希腊和罗马时代以人为主体的气息,但其路径并非走回罗马的统一时代,而是创生了人权概念,直到欧洲大陆绝大多数国家都成为民主国家,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经济与国家安全上(而非政治上的)统一——欧盟。不过当前欧洲面临俄罗斯对西方文明的威胁。

现实主义认为人性恶,代表人物是马基雅维利与霍布斯。马基雅维利是本书第九位哲学家,我最初知道他的思想,是20年前从国际关系理论中获得。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所著的《君主论》一书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政治理论,他主张以恐怖治国。

Hobbes(霍布斯, 1588-1679年)也是国际关系里的现实主义人物代表,他认为人性恶,提出了“社会契约”的概念。他的代表作是《利维坦》(Leviathan)。

与现实主义相反,自由主义认为人性善,追求个人自由、道德与幸福,其代表哲学家在这个时代承前启后,层出不穷,有斯宾诺莎、洛克、伏尔泰、休谟、卢梭、约翰•密尔等。他们的观点我在移民之前就已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人文读物中有所闻,非常钦慕。

除了政治哲学家外,还有几位重量级的人物,如康德(1724—1804年),他被认为是一位集大成者。17-18 世纪曾有一场关于人们是否知道任何先验知识的争论: 洛克等经验主义者认为“不知道”,笛卡尔等理性主义论者认为“知道”。康德调和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两者的争论。

在中国受到热捧的马克思(在我人生的头25年,马克思是我知道的唯一西方哲学家,其他人物我只听过名字)也是这个时代的人物。他的思想自成一格,但受黑格尔影响极深:黑格尔认为历史有规律可循,这是马克思后来总结西方社会从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最后进步到共产主义思想的来源。中国曾经照搬此阶段论,认为中国也遵循同样的阶段发展。但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走的是两个方向,两种路径,所以照搬马克思的阶段论是张冠李戴。

而至于“历史是否能够预见”的问题,此后没有见过其他哲学家那么胆大,做历史总结与前瞻判断。

此外需要提及边沁,他的效益主义(功利主义)广为人知。这是唯一一位还能见到真身的英国哲学家。他的遗体经过处理,至今仍以正装的姿态展示在他创办的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学生中心(Student Center)入口处。今年年初,我曾意外地被带到大学学生中心目睹他的真身,学生们就在他的玻璃柜门前读书。我当时激动不已,感觉见到历史。

(4)科学时代(20世纪—现在)科学哲学时代

这个时代,哲学继续领导西方社会前进,其思考方式已集中到科学、逻辑以及语言等方向。以上提到的“艾耶尔爵士在其1936年出版的《语言、真理与逻辑》宣称哲学历史上充满了gibberish(胡说八道),只有科学才是最伟大的人类成就”,就发生在这个背景时代。

罗素(1872—1970年)开了始哲学里的linguistic turn(语言转向),在这场运动中,哲学家们开始认真思考语言及其背后的逻辑形式。

艾耶尔爵士提出了logical positivism(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人类知识是由逻辑、数学思维和谨慎的经验观察组成的。

波普尔爵士( 1902—1994年)则更进一步,反对观测-归纳法,认为科学理论不适用于普世,只能作间接评测。例如,人们在检测100万头绵羊后得出“绵羊是白色的”这一理论,然而检测之外,只要有一只黑色的绵羊存在,即可证明前面的理论错误。但谁又能无穷无止地检测绵羊,以证明“绵羊是白色的”理论的绝对无误?故此目前在社会科学以及选民调查里采用的样本调查法,无论怎样调查,都无法“完全有意义”,只能是“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必须要提的还有撰写《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库恩(1922—1996年),我仍记得在2002年的那个下午,我在广州某大学上哲学课,第一次听到罗素与库恩的思想后,骑着摩托车在广州天河一条公路上的那种热血沸腾。库恩认为,科学不是通过新知识的线性积累进步,而是经历周期性革命,也被称为“范式转移” 。

而与我目前写作相关的,是罗尔斯(John Rawls,1921—2002年)。前面提到过,政治哲学在20世纪后已经让位于科学哲学,但罗尔斯在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使得政治哲学在上世纪70年代后得以重振声势。其观点(如公民不服从)是当前一些自由政治运动的指导思想。

如果读者听过“平庸之恶”(banality of evil),这一概念的开创者是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年),她是纳粹大屠杀幸存者。

女权主义哲学在20世纪也终于登场,代表人物是波娃,以《第二性》闻名。萨特的存在主义也值得被提及。

本书里的最后一位哲学家是文章开头提到的彼得•辛格(Peter Albert David Singer 1946年——),这是本书中人物里仍然在世的唯一一位,其《动物解放》一书是当前素食运动的理论来源。

《哲学简史》通俗易懂,基本无需查字典,是入门哲学的好读物。而西方哲学的前方在哪里,是否有尽头?也许这是一个新的哲学问题?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