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4-23 07:16

编者按

4月21日,由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亮点文创园联合主办的NSE50季度论坛暨2024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经济发展升级”。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黄剑辉作了题为《创新制度供给,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演讲。就如何实现发展新质生产力,黄剑辉建议通过“创新制度供给”来发展。一是要始终保持对外开放;二是各级政府都需要从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等方面践行ESG,并建设高品质生活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三是建议加快出台相关法律,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四是从企业层面全面普及ESG,从而促进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五是金融业未来也要推动高质量的发展,在金融业引入ESG理念;六是通过教育的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引入源源不断的人才。

以下为经审定的黄剑辉演讲实录: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创新制度供给,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2024年一季度宏观形势的基本状况分析;第二部分,对2024年二季度和全年经济的展望;第三部分,对新质生产力内涵的分析;第四部分,创新制度供给,发展新质生产力。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角度,如何更好地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这样一个逻辑来分析。

首先,第一部分是对2024年一季度宏观经济状况的分析。4月16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季度的经济数据。一季度我国GDP实现了29.62万亿元,按不变价格同比增速是5.3%,比上年四季度增长1.6%。这里面很重要的可以看到,总体上消费是增长了4.7%,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5%。在进出口方面,按人民币是同比增长5%。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5%,其中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了19.4%,这还是很值得关注的数字。新建商品房的销售额下降27.6%。销售额比销售面积下降得多,显然是价格降得更多一点,单价是往下走的,这是一季度的总体情况。

一季度能实现这样的增长,与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和相关的一系列的政策,包括2024年九项重点工作的第一项,以科技创新来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今年3月全国两会也明确了2024年的主要指标,包括GDP增长5%,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等核心指标。

2024年4月19日,中铁宝桥南京公司职工正在组装出口几内亚的铁路道岔。视觉中国 图

今年一季度为什么能实现增长5.3%?我们可看到春节过后各地政府的行动很迅速,年初以来地方政府层面为推动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我们梳理了我国各地政府春节以后做了什么,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二是优化营商环境,三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2月18日,春节过后第一个工作日,广东、山东、浙江、江苏,我们国家GDP总量排在前四位的省,都召开了相关的重磅会议。在营商环境方面,上海、辽宁、吉林,包括内蒙古,都聚焦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主题,以营商环境好氛围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各地近年均逐步认识到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

从金融数据看,我们也需要看到值得关注的方面。一季度的金融数据有部分指标弱于市场预期,比如M1的增速只有1.1%,是近年来最低的。社会融资总量存量的同比增速已经连续两个月下降,3月份的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了8000亿。为什么房地产的有关数据下降了比较多?从居民的贷款来看,新增的中长期居民贷款和长期中长期的企业贷款都是同比少增,其中居民贷款同比少增1830亿元。以上,是我国一季度经济发展状况,为大家进行了简要概述分析。

第二部分,2024年二季度和全年怎么样?先看国际机构的分析,4月1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最新的预测,其中对我国2024年GDP增速的预测是增长4.6%。总的来看,IMF认为各国经济增长不均衡,未来充满挑战,但是全球的经济仍将保持韧性,政策制定者要优先采取提高经济韧性的措施,例如加强政府的财政和重振经济增长前景,并提出了很明确的对策指向。另外,我们可以看到高盛、花旗最近发布报告都上调了2024年中国经济GDP增长的预测,其中高盛是从原来预测的4.8%上调到5.0%,花旗由4.6%上调到了5.0%。这是二季度和全年基本的分析。

我们预判我国二季度经济增长还是有望继续向好,全年增长5%这个目标是有望实现的。为什么这么说?理由是什么?对二季度和全年,理由第一条是消费者的信心正在改善,投资具有弹性,外部需求也有好转的态势。第二方面可以看到最近几个月来,特别是清明节前后出行的数据,人均支出已高于疫情前的水平,这是硬指标。

咱们讨论宏观经济向好向坏,必须有基本的数据和事实来支撑。还有各地政府,前面有一页分析了全国各地政府到底在做什么,可看到各地政府都在采取有力的措施优化营商环境。今年以来的营商环境比一两年前明显向好,这是有共识的。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对外开放这个信号还是很强烈的。另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会有力地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也是今天我们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一季度会议的主题。

第三部分,关于新质生产力内涵的分析。对此,专家已谈了很多。我基本的看法是,什么叫新质生产力?可以记住14个字,两组词。第一组“创新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现在到了需要“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而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进入到了“创新驱动”这四个字的阶段。

第二个层面,怎么实现“创新驱动”?我们认为基本的公式是: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数字化+碳中和+人工智能。从这样两个层面的最简明公式,来理解“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我们国家从现在起,必须通过科技驱动来实现经济转型,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从而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并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

根据2023年10月份IMF的预测,可以看到我们国家人均GDP只有1.25万美元。按2024年2月最新公布的数据,中美经济总量2023年差距为9.48万亿美元,美国27.37万亿美元,中国17.89万亿美元;从人均来看,我国是1.27万美元左右,美国是约8万美元。

如何追赶弥补这样一个差距?这就是未来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的驱动力和命题,如果不发展新质生产力,1.25万美元与8万美元之间的差距就难以弥补,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原动力。我本人在《中国关键: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出版)一书中谈过这个命题,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必须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

从经济发展理论的角度,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经济,都必然要经历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创新驱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要素驱动阶段(人均GDP小于2000美元),中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之前处于要素驱动阶段,必然是靠投资驱动、要素驱动的。到了人均GDP3000-9000美元,本世纪前十几年的时候,大概到2015年期间,处于效率驱动阶段。到人均GDP大于1.7万美元,2023年我国大约是1.27万美元,但是沿海地区北上广深江浙一带都是在1.5万美元以上,到了这个阶段已经是抵达创新驱动阶段,必须发展新质生产力,引入新的技术才能实现新的发展,否则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理解新质生产力,我们可从任何国家、任何地区都必须经历的三阶段生产力发展进程进行分析。

2014年,我第一次参加莫干山会议(贾康院长是1984年莫干山会议的出席者,今天下午发言的另一位嘉宾刘陈杰首席,我们曾一起参加过2017、2019年的新莫干山会议)。2014年我还在国家开发银行担任研究院副院长,2014年四五月份、十年前的这个时间点,我撰写过一篇论文题为《架设改革创新之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当年参会300多篇论文的前10名,并参加了2014年9月举办的“以全球化背景下大国治理”为主题的会议。从那以后,我也像贾康院长一样有深深的莫干山情结。

这篇文章为什么当年能够获奖?我在文章中将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主要着眼于收入问题,分解成了5个小陷阱,因为如果只从收入角度,似乎讨论不清楚什么是“陷阱”以及背后的驱动因素。而如果将其分解成制度体制的陷阱、社会危机的陷阱、技术创新的陷阱、国际收支失衡的陷阱,就会豁然开朗。基于当时我国各地雾霾严重,我在文章中还加了一个生态陷阱,因为身处2014年前后,无论你有再多的钱,一出门的时候呼吸的是重度雾霾的空气,喝的是不清洁的水,那么即便是亿万富翁,实际的生活质量也不会太高。

所以,加上一个生态陷阱后,就将中等收入陷阱转化为5个中型的小陷阱,从而马上就看到了问题所在及相应的政策着力点:破解制度陷阱,要靠改革;破解社会危机陷阱,要靠共同富裕、缩小社会差距;破解技术陷阱,就是要发展新质生产力;破解收支失衡,必须发展开放型经济;破解生态陷阱,就是需要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我当时看过几十本书,才写出了这篇论文。

为什么说新质生产力等于创新驱动,等于数字化+碳中和+人工智能?从人类社会1782年以来,先后经历了五次康波(五个康德拉季耶夫周期)。2006年,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周金涛先生发表文章《繁荣的起点》,也提出过人生就是一场康波(50-60年),现在到了第五波。

以什么为特点?就是互联网、新能源、数字化、人工智能,由此人类社会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指某个行业的概念,而是从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到了一个智能化的时代,这是整个工业生产迈入第六代的概念。按行业再细看一下,2023年8月,工信部联合科技部发表了新产业标准领航工程,包括信息科技、新能源、新材料、量子信息、脑机接口,等等。狭义的新质生产力概念可以按照这个解读,但是广义就是整个国家要实现“创新驱动”。人均GDP达1.7万美元以后,如果不能够实现创新驱动,就会永远处于中等收入陷阱这个地方。怎么创新?需要通过加快第三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在第五次康波中,依靠、引入和发展数字化+碳中和+人工智能。

如何实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创新制度供给”来发展。因为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经济发展可划分为斯密增长、熊彼特增长、奥尔森增长。斯密增长就是要素驱动阶段,依靠要素的投入和国家之间的贸易;熊彼特增长靠科技进步;奥尔森增长通过建设强化市场型政府,通过国家制度的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靠新型的生产关系,需要靠奥尔森增长、制度的创新来实现。怎么创新?2015年前后,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在贾康院长领导下提出了“新三驾马车”——改革开放+创新创造+生态民生,不是从需求端的出口、消费、投资发力,而是从供给端主动发力。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2014年、2015年提出了基于生产力、竞争力,服务中国梦世界梦的宏观经济框架。把经济发展分解成“总量+质量”。以此为基础,2013年左右,由贾康院长主编的《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苏京春院长后来也配合贾康院长撰写若干相关的大作发表。提出了“八双五并重”,第一个“双”就是“双创”——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和大力发展创新创业。创新型国家就是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相应的创新驱动。   

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创新,我们建议首先要始终保持对外开放。三年前,我出版了《构建开放型经济体战略研究》这本书。如何实现创新制度供给?第一个创新就要从国际环境入手的,以加入地球村的新型高标准贸易规则CPTPP为目标,将我们国家构建成为全面开放型经济体,从而将国外的企业家、科技、人才、资本等要素引进来,全面融入国际市场。我国作为拥有14亿人的国家,仅靠内需是肯定不行的,因为珠三角、长三角的生产力很大程度上不是服务内需的,相当部分产能是服务于地球村约200户人家、约80亿人口。洪崎董事长当时为这本书写了序——《迈向全面开放经济体,强国富民的新篇章》。

2018年,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在洪崎董事长、贾康院长领导下历时四年撰写、出版的《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年的中国》,提出以新制度供给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生产力是目标和结果,但是如何做到则需要依托创新制度供给,才能促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2019年,世界银行提出了国别ESG评价标准。就国别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国家治理三个方面,世界银行构建了17个一级指标,67个二级指标,对应联合国2004年提出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政府的效率、稳定和法治、经济环境、教育、自然与环境、生命安全,都有具体的指标。如果某个国家,这17个方面、67个指标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才能叫创新型国家和发达国家。

地方政府层面,王小鲁教授(1984年与贾院长一起参加莫干山会议的著名学者),最近出版了一本新书《中国分省营商环境指数(2023)报告》,分析了地方政府层面的营商环境。我最近建议将地方和国家层面的ESG,基于其国际通行的内涵,将中文翻译简称为“良治善治”。按字面翻译为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表述太长,不好理解和记忆。实际上,国际通行的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所有的内涵加在一起,就是“良治善治”。国家和地方政府都需要建设基于法治的良好治理;善就是慈善,履行社会责任。展望未来,建议各级政府都需要从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等方面践行ESG,并建设高品质生活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这六个方面加在一起才是好的营商环境。

贾康院长刚才也谈到《民营经济促进法》很必要。两周前,我受邀参与了中国商会法的研究。关于行业协会、商会的现代化,今年两会有多份提案,建议加快出台这个领域的专门法律。经研究,我建议这部法的名称可设定为《民间商协会促进法》,与《民营经济促进法》配套,从而可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好的营商环境。

此外,企业层面也要引入ESG。根据最近的研究,我建议企业层面的ESG应该意译为“良知善治”,就是任何企业都需要从良知出发提供高品质的安全产品和服务,并在此过程中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履行社会责任,并构建有效的公司内部治理。未来我国需要从企业层面全面普及良知善治(ESG),从而促进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金融业未来也要推动高质量的发展。麦肯锡今年初发布的一份报告,分析了全球商业银行未来面临机遇的五大要务,包括深化商业模式转型,AI为代表的科技引入,还有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等多个方面。我们研究认为,未来加快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的方向及着力点是“数字化+良知善治”,在发展数字化、平台化银行的同时,在金融业积极引入新版的良知善治(ESG)理念。

具体运作时,可通过大力发展民营银行,增加有效供给,与国有银行体系共同为广大工商企业提供“融资+融智”的服务,为居民提供“金融+生活”的服务。以“数字化+良知善治”型民营银行的大发展,促进最终实现银行业、金融业平台化运作,实现资源精准匹配,服务随时响应,让企业、居民获得金融服务像打车一样便捷,获得基于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科技的“触手可及,无处不在”的新型金融服务,将融资和融智相结合,并实现金融与居民生活一体化运作,从而使中国未来高质量的银行服务高质量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彻底破解制约民营经济多年的融资难、融资贵瓶颈,进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点是关于教育改革。我2020年疫情期间组织团队研究了中国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四大领域的制度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是关键。教育领域,需要回归教育本质,通过教育的改革为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引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应该是特别重要的关键举措。

以上,就向大家分享这么多,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