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要聞 - 聯合新聞網 ( ) • 2024-04-23 22:33
今天凌晨起花莲地区频频发生大小余震,引起民众惊吓。图/取自气象署网站今天凌晨起花莲地区频频发生大小余震,引起民众惊吓。图/取自气象署网站

花莲23日再度发生地震,央视新闻报导,自3日花莲发生规模7.3地震以来,截至23日18时,中国地震台共记录到规模4以上余震41次。大陆专家指出,花莲余震不断的成因与受固体潮调制现象显著,加上区域复杂的构造环境密切相关。从目前的活动特征来看,花莲规模7.3地震序列仍处在起伏活动过程中,余震活动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自4月22日以来,台湾花莲7.3地震序列出现一组强起伏活动,截至4月23日18时,共记录到规模4.0—4.9地震26次,规模5.0—5.9地震12次,规模6.0以上地震3次,最大为4月23日2时26分规模6.3地震。

/*.innity-apps-underlay-ad {z-index: 34 !important; }*/ .innity-apps-underlay-ad ~ .header {z-index: 35;} .innity-apps-underlay-ad ~ .main-content .inline-ads { background: transparent;} #eyeDiv ~ .footer{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2;} /* sizmek_underlay 投递调整置底 z-index 权重 */ .article-content__abbr__text {display:inline-block;} /* to be remove */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蒋海昆表示,22—23日这组规模5、6强余震活动,仍属于序列衰减过程中的正常起伏。

对于余震成因,蒋海昆指出三点:

一是主震后90—365天的晚期强余震概率仍能达到约13%。就以台湾东部海域规模7地震而言,也存在类似的例子。

二是24日是潮汐大潮时间。「固体潮」是指地球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产生的周期性形变现象,其在地球内部产生的周期性应力称「潮汐应力」。余震区相对松弛、破碎的构造和介质环境,以及震后短时期不稳定的临界应力状态,加之潮汐应力与构造应力的「同向促滑」叠加效应所致;

三是结合在该地区发育的多条北东方向平行展布的一组断层来看,此次规模7.3级地震及后续余震的发生,可能是区域多条断裂共同活动的结果。主震的发生,可能触发并激活了附近次级断裂的活动。

自3日花莲发生规模7.2大地震后,我气象署地震测报中心统计,累计大小余震逾1,110次,气象署22日说明,这些地震仍然是花莲0403地震的余震,是有必要以较大规模的地震、短时间将能量释放,没有特别异常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