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 中央社 CNA ( ) • 2024-04-24 20:20

(中央社记者刘世怡台北24日电)司法官学院犯罪防治研究中心针对不堪长期负荷而杀害受照护者悲剧,以实际定谳判决研究分析,截至去年4月,24年内有26案,超过4成案件为父母杀害子女,平均刑度为4年10月。

法务部今天下午举行媒体茶叙,由司法官学院犯罪防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张琼文报告「残忍的背后-长照杀人事件簿」专题,聚焦既有的杀人司法定谳判决,归纳案件发生态样,检视可能存在的社会与法理困境。

张琼文指出,从民国88年至112年4月间,共有26件加害人不堪长期负荷而杀害受照护者的案件,研究结果发现在犯罪特征与背景上,男性被告65.4%、秋冬季节共占67.4%、夜间时段53.8%,显示各项特征在进行犯罪预防的风险评估时,值得特别注意。

张琼文指出,在照顾身分类型上,以父母照顾重度失能子女的情形占比最高,共42.3%;重度身心障碍者的生理老化较一般人提早,若父母为主要照顾者,则家庭内同时面对「双重老化」的压力,在长期缺乏有力外援的状况下,照顾者所承受的身心痛苦将更难获得抒解。

研究进一步分析,在照顾者杀人案件中,有4成以上的被照顾者无法正常沟通,也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另一方面,有73%的照顾者同时患有身心疾病或处于身心状态不佳状态;57.7%的加害人持续照顾被害人长达10年以上,显示大部分的照顾者,最后走上绝路,与身心长期承载巨大压力相关。

张琼文谈到,依判决叙述分析,有32%的家庭处于经济困境,显示长照悲歌的发生多非仅止于经济因素,除关注如何让长照或其他社福资源进入多数不符合低收入的风险家庭,也要建立有效机制,鼓励勇敢向外求援,才能减少长照悲歌。

从判决结果观察,张琼文说,大部分案件成立刑法第271条第1项杀人罪,其中有超过一半案件符合法律要件而获得2次的法定减刑,包含自首、情堪悯恕等。

张琼文表示,考量到有8成的犯罪动机集中在难以负荷的身心压力或使被害人解脱,或对犯罪行为深表悔意,得到家属原谅等事由,法官在量刑上似有尽可能放低刑度的情形。统计26案件,法官的平均宣告刑度为4年10个月,最高刑度包含诈保行为遭判刑19年,最低则是因加工自杀共谋同死获免刑。

张琼文指出,由于杀人罪的法定刑为10年以上徒刑、无期徒刑及死刑,刑度较高,大部分的加害人就算获减刑,仍难达到缓刑免关的门槛(宣告刑度2年)。

研究建议部分,张琼文说,在社会福利方面,建议持续提供家庭照顾者稳定关怀,注意高风险情境的辨识与需求供应,并活用社区力量,强化家庭照顾者的支持与喘息系统;另外,也应注重如何协助这些特殊类型受刑人的心理创伤修复,才能达到社会复归的效果。

法务部次长黄谋信则说,法务部去年为兼顾法理情,提出3种修法方向,包含将缓刑条件由2年徒刑放宽为3年徒刑、修正缓起诉要件及另订较轻独立处罚,立法院也已举行公听会。

黄谋信说,修法并非单纯的立法技术问题,还需要更多社会沟通,目前遇到的困境包含,杀人犯罪态样多,为何长照案件能特例减刑,以及长照的定义为何,即多久时间才算长期照顾,若只聚焦杀人犯罪,伤害或侮辱等其他犯罪该如何处置。(编辑:萧博文)11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