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4-04-25 06:16
新宠一只的回答

4.6长任务「谐律上的咏叙诗」章节名考据

序曲《诡镇之梦.佩特莉可的阴翳》

「诡镇之梦」(Petrichorror Dream)

这一点直接参考 @卿云上 老师的考据就好,摆了。

https://zhuanlan.zhihu.com/p/659217523148 赞同 · 7 评论文章

「佩特莉可的阴翳」(The Shadow Over Petrichor)

《印斯茅斯疑云》(The Shadow over Innsmouth),是美国小说家H·P·洛夫克拉夫特(H. P. Lovecraft)于1931年11月至12月创作的中篇恐怖小说,属于克苏鲁神话(Cthulhu Mythos)系列。

故事讲述主人公罗伯特·奥姆斯特德(Robert Olmstead)是一个到新英格兰进行古物研究的学生,在抵达印斯茅斯之后,发现当地有一些怪事发生,最终揭示出深潜者(Deep Ones)的恐怖真相。

第一章《海魔王的宫殿.水下狂想曲》

「海魔王的宫殿」(In the Hall of the Sea King)

致敬的是经典管弦乐曲「山魔王的宫殿」(In the Hall of the Mountain King)。在1874-1875年间,挪威作曲家格里格(Edvard Grieg)为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Henrik Ibsen)的幻想诗剧《彼尔·金特》(Peer Gynt)写过两组音乐,而「山魔王的宫殿」就是《彼尔·金特》第一组曲的第四段。

「山魔王的宫殿」原为诗剧第二幕第六场的前奏。主人公在山中与妖王之女调情,并在妖王的威胁之下同妖女结了婚。这一场点出全剧的主题,即人与妖之间的区别,是最具幻想性的第二幕的真正核心。

「山魔王的宫殿」的旋律具有很强的三重性;该曲为B小调总调,每个小节中隐含和弦,采用小调结构,遵循下降的半音阶。乐曲以重复的、不祥的主题开始,逐渐增强强度,创造出一种悬念和期待感。

简单的主题在管弦乐队的最低音区缓慢而安静地开始,首先由大提琴、低音提琴和巴松管演奏。演奏开始后,主题会用一些不同的升音符进行轻微修改,但移调为完美的五度(升F大调,主调,但使用降六度)并在不同的乐器上演奏。

然后两组乐器在不同的八度音阶之间进出,直到最终以相同的音高相互“碰撞” 。节奏逐渐加快到急促的终曲,音乐本身也变得越来越响亮和疯狂。

该曲也是世界经典曲目,影响广泛。

「水下夜想曲」(Underwater Nocturne)

夜想曲,即夜曲(Nocturne)。这类音乐作品首次应用于18 世纪,由约翰.菲尔德创立。这是一种形式自由的三段体器乐短曲,一般中段较激昂,常有沉思、忧郁等特点。 格调高雅,富浪漫色彩,旋律歌唱性强,亦称为交响诗,乃富于诗情之短交响乐。 低音部和弦伴奏配上高音部衬出夜之寂,奏出梦般优雅旋律,故称夜曲。

舒伯特:小夜曲(深海水中) (Schubert:Standchen from Swan Song, D.957, No.4(Seabed))

另外,现代音乐家安德鲁·佩克勒(Andrew Pekler )也有同名音乐专辑《水下夜想曲》(Underwater Nocturne)

第二章《被缚的囚徒.雷穆利亚的最后一日》

「被缚的囚徒」(Prisoner in Shackles)

出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理想国》(Republic第七卷的「洞穴之喻」(Allegory of the cave),源于柏拉图的堂弟格劳孔(G laukon)与其老师苏格拉底(Socrate)之间的对话,并由后者记述。

「洞穴之喻」描述了一群一生都被锁链拴在洞穴墙壁旁的人。他们面对一堵空白的墙壁,观察身后火堆前经过的物体投射在墙上的影子,并为这些影子命名。影子是囚犯们的现实,但并非真实世界的准确呈现。影子代表我们通常可以凭借感官感知的现实片段,而阳光下的物体则代表我们只能通过理性感知的物体真实形态。存在三个更高的层次:自然科学,数学、几何学与演绎推理,以及理型论。

苏格拉底解释说,哲学家就像一个从洞穴中获释的囚犯,是「获释的囚徒」(freed prisoner)。他们逐渐明白墙上的影子其实并不是所见图像的直接来源。哲学家的目标是理解和感知更高层次的现实。然而,其他囚犯甚至不想离开洞穴监狱,因为他们对更好的生活一无所知,仍然处于「被缚的囚徒」(Prisoner in Shackles)这一处境。

「雷穆利亚的最后一日」(The Last Day of Remuria)

《庞贝城的最后一天》(The Last Day of Pompeii)卡尔·布留洛夫(Karl Bryullov ) 创作于 1830 年至 1833 年的大型历史画,主题是公元 79 年维苏威火山(Eruption of Mount Vesuvius )的喷发灾害毁灭罗马(Roma)的庞贝城( Pompeii)。介于当时俄罗斯占主导地位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和法国日益盛行的浪漫主义之间的定位,这幅作品引人注目而且受到普遍好评,使布留洛夫成为第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俄罗斯画家。在俄罗斯,它被视为证明俄罗斯艺术与欧洲其他地区的艺术一样优秀。

布留洛夫本人声称说参照了拉斐尔(Raphael)的大型作品《雅典学院》(The School of Athens)才完成这幅作品。

后来爱德华·布尔沃·利顿 (Edward Bulwer-Lytton) 写出了同名世界著名小说《庞贝古城的最后岁月》(The Last Days of Pompeii)

还有同名电影《庞贝古城:最后的一天》( Pompeii: The Last Day)

第三章《法沙利亚狂想曲.通往卡皮托林的阶梯》

「法沙利亚狂想曲」(Pharsalia’s Rhapsody)

《论内战》(De Bello Civili),通常被称为《法萨利亚》(Pharsalia)。是罗马诗人卢坎(Lucan)写的一首罗马史诗,详细描述了罗马将军尤利乌斯·凯撒(Julius Caesar)庞培大帝(Pompey)领导的罗马元老院发生罗马军队内战。

这首诗的标题参考了公元前 48 年发生在希腊北部色萨利法萨卢斯(Pharsalus)附近的法萨卢斯战役。凯撒在这场战斗中决定性地击败了庞培,战斗占据了史诗第七卷的全部内容。二十世纪初期,翻译家詹姆斯·达夫(James Duff Duff)指出这部作品的值得注意之处在于卢坎决定避开神的干预并淡化历史事件中的超自然现象。




狂想曲(Rhapsody)一词源自希腊语:ῥαψῳδός,意为“史诗朗诵者”(Rhapsodist)。

公元前五世纪和四世纪指代古希腊史诗专业表演者 ,ῥαψῳδός一词为ῥάπτω (rháptō-“缝合” ) + ‎ ᾠδή (ōidḗ-“歌曲” ),也就是“将歌曲缝合在一起”。这一词说明了口头史诗诗人或狂想曲如何构建一系列不同的神话、故事和笑话,以包含在史诗的内容中。他们能够通过经验和即兴技巧根据特定地点观众的偏好口味来改变史诗的内容。同时又能保持史诗的外部框架在每次“演唱”中几乎不变,确保了道德或荣誉等基本主题的传达。

狂想曲的演奏内容被认为尤其以《荷马史诗》(Homer)为主,从这个范围也就是包含《伊利亚特》(Iliad)《奥德赛》(Odyssey)

16世纪,狂想曲在欧洲被用作文学形式的指称,不仅是史诗,还用于诗集各种各样的著作,以及后来的任何过度情感或感觉的表达作品。

18世纪,文学狂想曲首次与音乐联系在一起,狂想曲成为古典音乐的一种曲式,作为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史诗性器乐曲,常直接采用民间曲调。

「通往卡皮托林的阶梯」(Gradus ad Capitolium)

《渐进式》(Gradus ad Parnassum),在拉丁语短语中意思为“攀登帕纳苏斯“( Parnaso),有时简称为《Gradus》。这是是一本教授文学、音乐或通俗艺术的书。在希腊和拉丁神话中,帕纳苏斯山( Parnaso)是九位缪斯女神Muse,艺术女神)的故乡。

在诗歌中,“Gradus”也被应用于拉丁语或希腊语词典,其中指示了每个元音的长度,以帮助拉丁语或希腊语的韵律(古诗的韵律基于元音数量) 。

在音乐领域也有一本同名书籍《Gradus ad Parnassum》 ,由约翰·约瑟夫·福克斯 (Johann Joseph Fux)于 1725 年出版了他的。这是一篇关于基于对定旋律(Cantus firmus,自古相传的曲调,常作为复调音乐、包括声乐、器乐的构成素材艺术教学的论文。本书取得了巨大成功,并被用于莫扎特和海顿等人的音乐教育。

根据 @静默 老师整理的成就

《第十位缪斯》The Tenth Muse:得以掌握乐章的人

通常情况下,缪斯有九个。而你便是“第十位”。




卡皮托林(Capitolium)是古罗马的一种神庙,供奉卡皮托利尼三神(Tríada capitolina):朱庇特(rJúpiter)朱诺( Jano) 密涅瓦(Minerva)

第一座卡皮托林神庙,被认为是建在罗马的卡比托利欧山(Campidoglio)上,该词源自其拉丁文名称Mons Capitolinus 。 卡比托利欧山(Capitolinus Mons ),也称为卡比托利欧广场或卡比托利欧山,是罗马七座山中最著名和最高的山之一。此处为罗马建城之初的重要宗教与政治中心,古罗马人认为卡比托利欧山的卡皮托林神庙是罗马坚不可摧与永恒存在的象征。

终章《安魂曲.哀悼命运之疮》

「安魂曲」(Requiem)

在罗马礼仪中,安魂曲(requiem),也称安魂弥撒missa pro defunctismissa defunctorum),是为死者举行的弥撒,即为死者的灵魂祈祷。




「哀悼命运之疮」(Fortune Plango Vulnera)

《Fortune Plango Vulnera 》是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Carl Orff)舞台清唱剧《布兰之歌》(Carmina Burana )序幕中的第二首歌曲。

《布兰之歌》整部作品探讨了爱情与恶习、自然与财富等主题。这篇特别的作品重点关注命运的反复无常以及其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这是中世纪文学和哲学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这首歌的信息提醒我们生命的谦卑和无常。特洛伊女王赫卡芭在特洛伊城陷落后遭受了巨大的悲剧和苦难,这强调了这样一种观念:没有人,甚至国王,都可以免受命运的无常影响。这首歌引发人们对荣耀转瞬即逝的本质的思考,以及为命运的意外转变做好准备的重要性。 歌词大意如下:

哀悼命运的创口 我泪流满面, 她给予过我施舍 却又无情的取走。 记载得清楚 她纵穿金戴银, 当你争我夺的时刻来临 她会身无一物。 命运眷顾我 我坐上宝座, 顶戴五彩桂冠 手握天下财富; 纵使我也风光过 快乐喜悦; 现在我从天上堕下 受尽屈辱。 命运之轮转动不停: 我跌落万丈深渊;

这首歌的歌词表达了对命运带来伤害的哀叹。叙述者描述了自己从财富的王座上佩戴繁荣之花,到从那个崇高的位置上跌落被剥夺荣耀。 “命运之轮(Fortune)”的形象是这首歌的核心,诉说命运是如何变化和循环的,向人们发出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