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精選 - 聯合新聞網 ( ) • 2024-04-25 09:41
国立中兴大学土壤环境科学系终身特聘教授林耀东指出,长期使用农膜,产量反而减少,甚至影响环境与人体健康。记者林奂成/摄影国立中兴大学土壤环境科学系终身特聘教授林耀东指出,长期使用农膜,产量反而减少,甚至影响环境与人体健康。记者林奂成/摄影

农民种植作物时常用的「农业用塑胶膜」(农膜)并非「公告应回收废弃物」,但因使用量巨大,农业部及环境部近年鼓励农民将其回收再利用。然而,全台缺乏统一的农膜回收机制,加上产出时间不定、产地分散又夹杂泥沙,导致回收业者不愿收取,多数农民自行处理,衍生焚烧与掩埋乱象。

对于焚烧农膜,林口长庚医院临床毒物科主任颜宗海分析,若农膜材质是「聚氯乙烯」,加上不完全燃烧就会产生戴奥辛。他说,戴奥辛主要来自工业制程中未管控的废弃物燃烧,容易累积在食物链,会存于动物脂肪组织,也有遗传毒性,间接伤害细胞DNA,「戴奥辛短期高量暴露,会引起皮肤病变及肝功能异常;长期低量暴露,会引发恶性肿瘤、免疫力异常、流产等。」

/*.innity-apps-underlay-ad {z-index: 34 !important; }*/ .innity-apps-underlay-ad ~ .header {z-index: 35;} .innity-apps-underlay-ad ~ .main-content .inline-ads { background: transparent;} #eyeDiv ~ .footer{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2;} /* sizmek_underlay 投递调整置底 z-index 权重 */ .article-content__abbr__text {display:inline-block;} /* to be remove */

至于掩埋乱象,颜宗海指出,目前无法确认塑胶微粒或更小的「奈米塑胶微粒」(nanoplastics),是否会污染农产品,但是土壤中的塑胶微粒若污染地下水,就会有食安疑虑。他强调:「国内外研究指出,塑胶微粒会污染到水源,河川、海洋里面有塑胶微粒,会进入鱼的身体、食物链和我们人体。」

颜宗海表示,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证实,奈米塑胶微粒是有毒性的,「我们知道它对人体有危害,但是目前医学了解不多,不知道是否增加癌症风险」。

国立中兴大学土壤环境科学系终身特聘教授林耀东指出,农膜使用初期能提高作物产量,因此全球使用量持续增加,每年超过200万公吨,但研究显示,长期使用后产量反而减少,甚至影响环境与人体健康。

林耀东分析,农膜埋入地面后可能破碎成小于5公厘的塑胶微粒,不只存在土壤表层,更会被水带往深层,甚至进入地下水系统,流布至整个生态圈。

他指出农膜危害的四大阶段:随著时间推移,塑胶微粒污染可能逐步影响土壤健康、作物产量与生物多样性,最后累积在食物链顶端的人体。

林耀东认为,塑胶微粒终将透过水或根圈跑到植物,以后将遍布全世界的土壤,「这是慢性中毒,就像二仁溪污染,等我们发现有问题时,已经对环境和人体造成破坏及影响,到时就无法挽回了」。

台南关庙凤梨产地,农民掩埋农膜。记者林奂成/摄影台南关庙凤梨产地,农民掩埋农膜。记者林奂成/摄影林口长庚纪念医院临床毒物中心主任颜宗海。记者杜建重/摄影林口长庚纪念医院临床毒物中心主任颜宗海。记者杜建重/摄影屏东枋寮凤梨产地,农民掩埋农膜。记者林奂成/摄影屏东枋寮凤梨产地,农民掩埋农膜。记者林奂成/摄影屏东车城西瓜产地,农民焚烧农膜。记者林奂成/摄影屏东车城西瓜产地,农民焚烧农膜。记者林奂成/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