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4-25 15:35

《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德意志民族简史》

[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著,黄行洲译,索·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世纪发生的沉重灾难无疑塑造着战后几代民众的自我认知,时刻影响当下的社会舆论以及国家在欧盟与全球合作框架内的政治图景。而一些更久远的东西,例如古老的帝国理念、19世纪的革命与改革、统一与自由之间的反复拉扯,也从未失去现实意义。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回溯千年历史的旅程,归根结底也是一次追寻自我之旅。属于德意志的特殊道路,真的存在吗?温克勒为回答这个问题而写的民族简史,或许也是为全世界开明进步的公民书写的镜鉴。

《逐利而生:3000年公司演变史》

[美]威廉·马格努森著,张洁、黄志华译,方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从传统制造商到新兴科技巨头,公司一直都是历史舞台上备受关注的角色。有人将其视为进步与繁荣的引擎,有人则认为它们不计后果地追求利润,而让整个社会一起来承担发展的成本。公司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们为何存在?从被视为“国家支柱”的罗马大税吏公司到日不落帝国缔造者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从消费型社会始作俑者的福特汽车公司到可以左右选举的Facebook……本书将通过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8家公司,展现公司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为今天的模样。纵观历史,公司为谋求公共利益而生,虽时常偏离初衷,但其独特且持久存在的合理性始终在于增进人类福祉的能力。

《巴西之根》

[巴西]塞尔吉奥·布阿尔克·德·奥兰达著,陈晨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作为巴西本土知识分子剖析巴西国民性的经典学术专著,对当时处于迷茫中的巴西年轻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者聚焦历史,探究巴西命运走向的基底因素,也即书名中的“根”,目的在于理解当下,寻找巴西民主化与现代化进程的未来,并得出结论:巴西的变革方向,就在逐步摆脱狭隘的传统文化包袱,除去伊比利亚之“根”,朝着建立城市文明与融入世界文明的路途前进。

《哈布斯堡帝国的大战略》

[美]A.韦斯·米切尔著,史锴译,时刻人文|东方出版中心

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帝国面临着比其他欧洲大国更多的敌人。它四面受敌,几乎没有什么成功帝国所仰赖的优势。然而,奥地利还是以某种方式存活了下来,顶住了奥斯曼帝国的围攻,战胜了腓特烈大帝和拿破仑。A.韦斯·米切尔述说了这个囊中羞涩、民族多元的帝国,几个世纪以来在欧洲最危险、饱受多线战争压力的地带的求存之路。他向人们表明,哈布斯堡王朝在地缘政治中进行了长期的博弈,拉拢了盟友和敌人自愿共同管理帝国漫长的边境,并在中欧动荡的土地上施加了一种温和的霸权。

《杜威与设计:实用主义的设计视角研究》

[英]布莱恩·S.迪克森著,汪星宇、王成思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本书提出了一种将实用主义哲学与实践导向的设计研究相结合的主张,其内容主要基于两个文献板块。第一个板块探索了实践导向的设计研究在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上的主要议题;第二个板块聚焦于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中后期的作品以及对于这些作品的评价。通过对于这些文献的梳理,本书整合了杜威在经验、探究、交流、伦理、民主、教育等主题的讨论中有关“实践”的观点,揭示了一种杜威式的知识体系,并在书的末尾提出了一种个人展开研究的框架。

《奥本海默传:深入核心》

[英]瑞·蒙克著,刘诗军译,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J.R.奥本海默是20世纪最具争议性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担任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领导期间,负责了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这项工程帮助盟国击败了纳粹。原子弹的诞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永久性的影响,奥本海默也被称作“原子弹之父”。但是,奥本海默的生平,并非一段简单、重复着科学成就和世界性声誉的故事。作为一个复杂而脆弱的人,洛斯阿拉莫斯的工程深刻改变了奥本海默。他在20世纪30年代的人际关系、二战后他致力于控制冷战的军备竞赛、50年代麦卡锡主义盛行等因素,都让他深陷忠诚与背叛的漩涡。

《荒原:一部文化史》

[美]维多利亚·迪·帕尔玛著,梅雪芹、刘黛军、颜蕾译,译林出版社

在本书中,作者采取了“反风景如画”的态度,对传统上令人恐惧和蔑视的荒原风景进行了描述。她认为,18世纪英格兰的信仰、技术、制度和个人的融合导致了一种有关“厌恶”的文化态度的形成,该文化态度直至今日依然在塑造着我们评估景观的方式。书中的大量插图最早可追溯至17世纪,涵盖了景观研究、艺术和建筑史、地理、历史和科学技术史等多个不同的领域。通过这些材料,作者为我们展示了将沼泽、山脉和森林视作“敌对领土”的概念,她认为这些荒原不是出于任何基本的物理特征,而是由它们所激发的厌恶反应而被归纳在一起的。

《奔腾不息:雨、河、岸、海与亚洲历史的塑造》

[印]苏尼尔·阿姆瑞斯著,王庆奖、朱丽云译,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亚洲的历史是由水域塑造的历史。在本书中,历史学家苏尼尔·阿姆瑞斯通过亚洲的雨水、河流、海岸和海洋的故事,以及试图控制它们的气象观测员、工程师和农民的故事,重新审视了亚洲的历史。从印度的角度来看,他展示了对水的梦想和恐惧如何塑造了政治独立和经济发展的愿景,激发了人们通过水坝和水泵重塑自然的努力,并扭转了国家内外的紧张关系,为读者思考亚洲历史进程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启发。

《印度洋史》

[澳]肯尼斯·麦克弗森著,耿引曾、施诚、李隆国译,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印度洋位处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自古便是沟通亚非欧各洲的交通要道,其独特的地理和地形塑造了季风和洋流,为人类早期的海上交往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条件。在本书中,作者肯尼斯·麦克弗森尝试建立一个作为整体的印度洋区域概念,追溯海洋和人相互影响的历史,展开了一幅从史前时代到现代人类认识和利用印度洋的图景。作者详述了从早期印度洋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到15世纪欧洲殖民者的到来引起的印度洋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变化,以及直至20世纪印度洋地区经济、文化与政治格局的变迁史。

《认识你自己》

 [法]吕西安‧热法尼翁著,陈元瑗、张书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既谈论柏拉图,也谈论角斗士,在寻找幸福钥匙的同时,亦思考着有关死亡的问题。作者带我们领略古希腊和早期基督教的智慧、福德和神秘主义,也与苏格拉底、圣奥古斯丁以及翁贝托·埃科同路前行。

《反讽与现代性话语:从浪漫派到后现代》

[德]恩斯特·贝勒尔著,黄江译,上海三联书店

本书系1986年作者在华盛顿大学所作年度院系讲座的结集,旨在系统地回应同时期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的启蒙辩证主义“元叙事”。作者通过探讨与反讽相关的事物,对西方观念史进行了纲要性的梳理,将反讽从一种单纯的修辞手法阐释为一种哲学构型。作者在历史语境中将反讽标定为当下的不断“自我指涉性”,引出了一系列从浪漫派到后现代的“现代性的反讽话语”——“反讽主义者知道没有真理,如今必须完全不同地扮演哲学的角色。”

《重建:美利坚未完成的革命(1863—1877)》

[美]埃里克·方纳著,王希译,商务印书馆

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75万南北方士兵战死沙场,美国人随即面临修复战争创伤、化解区域敌意、重建美利坚联邦的挑战。最艰巨的挑战则是:如何在奴隶制的废墟上创建一个新的自由劳动体制,如何将400万奴隶变成政治上拥有权利、经济上独立自主的公民,以及如何将普遍自由、种族平等和跨种族民主等新宪政原则付诸实践。重建的故事围绕这些挑战而展开,错综复杂、跌宕起伏,历史与未来在此时交锋,理想与现实在此刻博弈。

《白鞋律所:新一代华尔街律师如何改变大公司和美国世纪》

[美]约翰·奥勒著,肖永贺译,中科书院|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白鞋”律所的名字源自常春藤盟校的学生所穿的由鹿皮制成的白色皮鞋。1900年前后,在世纪之交的纽约,一种新型律师诞生了。他们既懂商业又懂法律,其掌握的技能更多地是用在谈判、调解和文件起草上,而不是出庭辩护上。在动荡的变革时代,这些纽约的“白鞋”律师与客户携手合作,制定并实施了改变20世纪商业世界的法律战略。他们既是被许多人鄙视的垄断公司的缔造者,也是帮助行业之王抵御政府过度扩张的守护者,同时,他们还引导自己的客户转变为更开明、更具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助力构建美国现代商业的基础。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白鞋”律师都走在“寻求秩序”的前沿。他们将组织架构和效率管理引入私人律所,创建了时至今日仍在规制公司行为的法律体系,甚至为最终形成的国际秩序奠定了基础。

《孤独鸽》(全三册)

[美]拉里·麦克默特里著,王约西、袁凤珠译,联合读创|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两位退休的游骑兵在美国与墨西哥边境的孤鸽镇安顿下来,经营着一家“帽子溪牧牛公司”,日子过得平静又安稳。一天,随着旧日好友的到来,一场从北美大陆南端到北端的漫长征程突然开始了。一群性格各异的牛仔,赶着两头猪、三千头牛,穿越西部辽阔的平原。无情的雷暴和沙尘、充满敌意的美国原住民和危险的歹徒……他们不仅直面死亡的威胁,也直面内心深处的脆弱、孤独和爱。

《剑桥法律实证主义指南》

[瑞典]托尔本·斯巴克、帕特里夏·明杜斯编,雷磊等译,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

在法哲学的核心议题上,长久以来存在着法律实证主义与自然法理论/非实证主义这两个阵营间的对立。这本厚达800多页的《剑桥法律实证主义指南》可以让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法律实证主义的概念、理论发展脉络和当下的主要学术争论。该书尝试从多个维度刻画法律实证主义的基础理论、地域传统、代表人物、主要准则、规范性与价值,以及它引发的批评。该书作者来自不同的理论传统和学说立场,他们既关注了法律与国家、道德、规范、裁判等关系问题,也探讨了法律的功能、法治的观念、守法义务等一般问题,对于“法律实证主义”秉持不同的理解和立场,由此呈现出这一指称的丰富内涵和多样化面孔。

《棺材船:爱尔兰大饥荒时期海上的生与死》

[爱尔兰]奇安·T.麦克马洪著,初庆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爱尔兰爆发大饥荒,数百万贫苦民众无以果腹,只得漂洋过海,希求移民他乡开始新的生活。在这部作品中,麦克马洪对移民过程里一个至关重要但经常被忽视的部分——旅程本身提供了充满活力的新视角。当饥肠辘辘的人们奔向海边,令人失望的现实摆在他们面前:没有足够可供远航的船舶可以搭乘。而那些费尽千辛万苦踏上甲板的人,也同时把一只脚伸进了棺材——黑暗、潮湿、拥挤是漫长旅程的主基调,疫病肆虐之下,饥饿、脱水与眩晕完全不堪一提。许多人在船上死去,随即被抛入大海,因此移民船也被称作“棺材船”,成为19世纪移民航行中臭名昭著的标签。

全书分五个部分展开:准备、登船、海上生活、死亡、抵达。作者以三大洲的档案为基础,从移民的信件和日记出发,对海上行程进行复刻,这些移民的个人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对这一关键历史的更为复杂的理解。

《我能帮上什么忙?——一位资深精神科医生的现场医疗记录》

[加]戴维·戈德布卢姆、皮尔·布莱登著,廖伟翔译,上海教育出版社

现代社会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但多数患者却没有接受过治疗。这背后既有精神疾病污名化的问题,也有精神科医生常被误解、不受信任的问题。当一个人想要寻求精神科的帮助时,他/她能得到怎样的支持?精神科医生可以帮上什么忙?资深精神科医生戴维·戈德布卢姆和皮尔·布莱登在这本书中讲述了真实的精神科故事,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以及人们想要了解的更多问题。

《鲍里斯·叶利钦传: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到克里姆林宫》

[俄]罗伊·麦德维杰夫著,方婷婷、李冠群译,世界知识出版社

叶利钦怎样获得了俄罗斯的最高权力?他又做了些什么?市场化改革为何让俄罗斯物价飞涨,债台高筑,犯罪率飙升,人民日益贫困?西式民主为何在俄罗斯“水土不服”?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历史经纬?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罗伊·麦德维杰夫以风趣幽默的笔触深入细致地展现了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从一位普通建筑工程师到俄罗斯联邦第一任总统的人生历程,以大量丰富翔实的史料,展现了俄罗斯联邦独立初期叶利钦、戈尔巴乔夫等俄罗斯重要历史人物个人命运与八一九事件、独联体建立、俄罗斯“休克疗法”、北约突袭南联盟、车臣战争等大历史相互交织的细节。

《神女:唐代文学中的龙女和雨女》

[美]薛爱华著,程章灿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探索中国传统叙事中的各种仙女/神女的形象,从女娲、巫山神女、洛神,到湘妃、汉女,再到书中重点陈述的龙女和雨女,这些独特的女性形象多半与水相关,以一种柔和而荡漾的意蕴寄托了古代先民对江河的崇拜。薛爱华梳理了神女们在不同时代、不同文体、不同语境的文本中产生的一系列变化,记录神女崇拜和中国文学传统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探讨一个神话主题形形色色的体现方式。

《深海生物》

[美]埃里克·霍伊特著,张飒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本书展示了在世界海洋最深处发现的神奇生物。作者带领我们漫游深海平原,穿越地球上最大的山脉——大洋中脊,并下潜至海平面以下6000多米的深海海沟,讲述关于鲨鱼、大王鱿、龙鱼、巨大的管虫、蛤蜊和在深海喷口周围发现的细小微生物的最新科研细节。从最小的生命体到最大的海洋捕食者,从500岁的蛤蜊到致命而美丽的水母,从虎鲸与鲨鱼的殊死搏斗到大王鱿的惊鸿一瞥,本书展现了动人的生物群像。

《疯脑:五百年神经学奇案》

[美]山姆·基恩著,叶盛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大脑在哪里结束,心智又从哪里开始?早期对人类大脑的研究只有一种简单的方法:等待不幸降临——中风、癫痫、传染病、可怕的事故,然后看看受害者会发生什么变化。在许多案例里,他们能存活下来堪称奇迹。在本书中,山姆·基恩通过回顾五百年来的神经学奇案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幻肢、连体双胞胎大脑、吃掉记忆的病毒、用舌头看世界的盲人……作者深入剖析神经元、神经回路、感知系统、脑与身体、脑与心智的关系和运行机制,讲述了那些被遗忘的普通人的故事,他们的挣扎、坚韧和深刻的人性使现代神经科学成为可能。

《明清与李朝时代》

[日]岸本美绪、[日]宫岛博史著,王欢欢、刘路译,后浪|贵州人民出版社

明清时期是东亚古代传统社会最后的繁荣时期,在繁荣的背后是传统的朝贡贸易、国际秩序的变动。本书在梳理这一时期明清与李朝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将其放在东亚乃至亚洲的广阔视野之下描写,以整个东亚为宏观背景,既是国别史,也是东亚史。

《父亲身份:探寻血缘之谜》

[美]娜拉·B.米拉尼奇著,马百亮、孙德昕译,格致出版社

本书探索了人类揭开亲子血缘关系之谜、确定父亲身份的历史,并探讨了相应的社会问题,主要聚焦于20世纪各种亲子鉴定手段的发展,详细介绍了血型检测、指纹分析和身体特征分析等分析手段,引出了当前使用较多且具有决定性意义的DNA检测方法。全书结合了大量具体案例追溯科学界对父亲身份探索,同时,也强调“父亲身份”的社会性质,并指出,虽然我们的亲子鉴定技术日益发达,但围绕父亲身份产生的遗产继承资格、抚养义务,乃至公民身份问题,依然是复杂的。

《技术与德国:1800年至今》

[德]卡斯滕·尤尔著,朱任东译,万川|中国工人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德国技术史著作,研究时段为19世纪初至当代,核心观点为“技术塑造现代德国”。全书探讨了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介绍了在200年的现代德国史中,技术呈现出的多种形式。作为一部概述性著作,本书涵盖了技术史的多个方面,例如城市技术、农村技术、高科技、日用技术、技术使用者等,相对完整地描绘了现代德国技术发展的面貌。

《羞耻:规训的情感》

[美]彼得·N.斯特恩斯著,聂永光译,光启书局|上海人民出版社

我们常将羞耻视为一种负面情感加以回避。而历史上,羞耻感在家庭、教育、刑罚、体育、政治等诸多领域都发挥着作用。社会用它来规范我们的行为、维持秩序、建立身份认同。现代社会,羞耻感看似衰落,却仍在各种文化中延续,并不断被开发出新用途。而当新媒体时代的羞辱狂热给人带来难以磨灭的伤害,羞耻是否还能发挥其积极作用?作者比较东西方文化,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揭示羞耻无处不在的情感威力。

《法国革命》

[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著,李博婷译,上海贝贝特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七八九年夏,巴士底狱陷落触发了英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政治辩论——“革命论战”。沃斯通克拉夫特及其同路人对革命满怀热情和期许,希望英国效仿之。一七九二年底,她冒险前往巴黎考察,写成此书。沃斯通克拉夫特从道德视角透视法国大革命,视之为人类迈向理性、自由和平等的重要一步。革命虽带来混乱和暴力,但要理解革命真义,须超越其表面的动荡,深入其背后的理论原则和长期影响。革命失败了,也不应就此否定其核心理念,而应从中汲取教训:革命成功需要一个在道德和智识上准备好接受自由和平等原则的民族。

《可怕的战争——美国内战及其创伤》(第三版)

[加]迈克尔·费尔曼、[美]莱斯利·J.戈登、[美]丹尼尔·E.萨瑟兰著,刘畅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从1859年约翰·布朗袭击哈帕斯费里这一暴力行动入手,分析了当时的美国如何被逼入绝境,为何对奴隶制的争论会导致南方脱离联邦,并得出结论:美国内战并非不可避免。全书将大量笔墨集中在美国内战本身,除关注战术细节外,还将普通士兵的经历与对双方将领军事领导才能的评论融合到一起,强调非裔美国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美国政局及社会各方面的分析,揭示了民众战前、战争期间和战后的复杂情感,挑战了关于这场几乎将美国一分为二的战争的传统观点,对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理解这场战争具有一定的意义。

《从数学到哲学》

[美]王浩著,高坤、邢滔滔译,广西师大出版社·大学问

近代著名数理逻辑学家王浩在数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领域有着超高天赋和开拓性成果,他一生痴迷于哲学研究,是对世界哲学作出过深刻贡献的华裔学者。本书是其代表作。循着从柏拉图到哥德尔的“数学-哲学家”传统,王浩在书中首次对实质事实主义一般立场进行了长篇阐发;广泛、深入地讨论了数学哲学的诸议题;探索了心灵与机器、数学与计算机、知识与生活等话题;还重点考察了逻辑和数学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此为中译本首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