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4-04-26 09:41
也非的回答

楚国是诸夏的子爵国,

蒙满是胡鞑的蛮夷国。

楚人的老家在河南新郑,中原腹地。楚人的先祖鬻熊,被周封为子爵到蛮荆之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相传鬻熊也是黄帝的后代,屈原的《离骚》写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帝高阳是黄帝的孙子颛顼,五帝之一。当然三皇五帝是上古传说,真实性无法考证。而且楚人在开疆拓土的时候必然与蛮荆之人发生融合。

“蠢尔蛮荆,大邦为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些话便是怼楚人的。齐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攘的对象就包括楚。"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

但是两百年后,画风变成了:“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只是这时华夏的史书称呼楚国的君主依然为楚子。《国语》中的记录很有意思,通常写这个公怎么怎么了,那个侯怎么怎么了,然后再写楚子怎么怎么了。好歹楚国是能问鼎中原的大国,竟然被称为“子”,我都替楚子感到委屈。于是楚子自称为王,后来吴国君主也跟着称王,这就是吴楚僭王猾夏的由来。当然周天子逐渐衰弱式微,到了战国时期,诸侯个个称王,谁都拦不住。

四百年后,秦并天下,画风更是变成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灭秦的陈胜、吴广、刘邦、项羽都是楚国人。有人考据刘邦的祖上是魏国人,后来移居到楚国沛县,但刘邦的汉王是以义帝楚怀王的名义被封册的。

楚国这八百年里画风改变的原因:

华夏的用夏变夷使荆楚百越彻底融入华夏。

中国自古就有华夷之辩,华夷之辩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视异族如洪水猛兽的夷夏大防,

二是有教无类教化蛮夷的用夏变夷。

现在提及吴楚猾夏的历史,不会有人担心国家分裂。但是如果批判胡元鞑清,有些人会扣上一顶“受境外势力资助、意图分裂国家”的帽子。当然,我也会给对方还上一顶“受境外势力资助、支持异类入侵中国”的帽子。担心国家分裂,其根本原因不在于所谓的境外势力,而是这些人心里清楚自己融入华夏还不够彻底。希望某些朝代的遗老遗少们能像荆舒百越那样彻底融入华夏。

有个关于楚人的成语: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希望大家不要犯这种错误。西周时期的荆舒是蛮夷,不代表春秋时期的楚人还是蛮夷。一百一十三年前的满洲人是鞑虏,不代表今天的满族人还是鞑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