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 精选博文 ( ) • 2024-04-26 12:26

1、何谓双非高校

  双一流建设高校,简称双非高校。20179月,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201911月,教育部官网发布声明:已将“985工程39所)和“211工程115所)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为双一流建设。20222月,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又联合发布《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分别为42所(相比于985工程,新增了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和105所,合计147所。

  双非高校多为地方所属高校。其年预算经费如果以亿为单位,少部分在两位数,大部分还是个位数(尤其是新建本科和位于地级市的高校)。

双非高校的招生以前多在二本,这是中国大学生的大多数,也是受青睐较少的、缺少光环的、比较沉默的大多数,以前就有一本书叫作《我的二本学生》(首发于《人民文学》2019年第9期)。新高考合并了一本、二本批次,《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合并一本、二本批次为本科批次,有利于淡化评价高校以一本二本论高低的认知误区,有利于高校专注发展特色专业。

 

2、何谓一流教材

  一流教材不是双一流高校教师编的教材的简称,也不是各类所谓规划精品教材,一流教材不需要那些帽子和标签。

  一流教材不是少数人评出来的,而是全世界全球化的选择,对于理工科教材尤其如此。市面上有一部分教材是老先生们早年编著的,有不少是对于更早的国外教材的翻译、消化和改编。而后来又有更多、更不入流的新出教材,是对这些早年教材的再改编或再简化。试问,如果要真正了解《圣经》,是去读英王詹姆斯一世(1566-1625)的钦定版《圣经》(1611),还是读其权威译本,还是去读由年轻编辑(例如刚毕业的且没有这方面研究心得的大学生)节选、改编的所谓为了培养中小学生素养的圣经故事?直接读影印的英文原版教材,大概不适合双非高校的学生(很多学生说看不懂)。翻译版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虽然翻译质量总体不高,但有问题时或还可参阅英文版。尤其对于很多理工科教材而言,在难以完全理解文字的情况下,其公式和图表本身也能说明不少问题。粗制滥造的自编教材可能还不如翻译得不很好的国外一流教材。

  直接使用原版教材,在上世纪的上半叶司空见惯,例如下图是1910年代中后期福建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的高等电气科的上课场景,板书全英文,大概讲的是教材上的一个题目,计算了电路的感抗、容抗、电抗(感抗和容抗的差值)等。师生人手一部的电路教材,估计是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版本,笔者一直未能确切查到。那些在座的学生,之前一般并没有系统学过英文,就像初入船政学堂的严复(1854-1921)一样。【福建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简称工专(今福建理工大学的前身),该时期学校的相关资料还可参阅敝号(微信公众号“昏昏灯火话平生”)拙文《传教士与福州吉祥山下的三所学校》。】

QQ截图20240426094744.jpg

一流教材不仅仅是一时之选,还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出版了多年还一直有重印,可见没有被一代代的教师们忘记。同时,不断修订也是很重要的,尤其对理工科教材而言。所谓修订,不仅是为了换新版涨价赚钱(同时也抑制了二手市场旧版的流通),而是真正有订正错误,更新内容,对于电磁场、光学等领域的重要进展而言,例如二战之后的天线和雷达,五十年代之后的航天,六十年代的国际单位制,六七十年代激光、光纤的发明和发展,八十年代以来的新结构新材料(例如光子晶体、超材料、表面等离激元、石墨烯二维材料等),本世纪的引入机器学习等等。

 

3、经典受益终身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阅读精神食粮,应该好比吃饭一样,应该尽可能精挑细选,少而精。当然,饮食的费用依赖于个人条件,但一流的经典著作不见得就比一般著作昂贵。

专业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常常集之前著作之大成,而又有新的里程碑式的开辟,之后还可能会衍生出很多一般著作。人的精力有限,宜首先精读那一部经典著作为基础,而大学生就正处于这打下专业基础的阶段。对于人文社科类更是如此,例如文学专业,仅仅看文学史之类的功利著作,而不多读经典作家的代表作,是摸不到文学的边的。

笔者看过一些老科学家的传记,有一个印象——不少人在培养学生尤其是研究生时,要求首先精读一部本专业领域的原版经典教材/专著,因为其实他们自己早年的成长就是得益于此的。光学专家邓锡铭(1930-1997)院士说过:看戏要看梅兰芳,看书要看玻恩、狄拉克。高功率激光专家范滇元(1939年生)院士,在风雨的六七十年代(在中国科学院电子所读研、在上海光机所工作时),精读了Stratton的《电磁理论》、玻恩的《光学原理》、Goodman的《傅里叶光学导论》等,并做了全部习题,在以后的工作中,受益终身。

 

4、缩小教育鸿沟

同一门课的教材有很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当然很好,但其实也良莠不齐,很多的出版是靠项目经费支持,昙花一现,并非完全充分的市场。

对于理工科教材,存在问题的不少。例如,有的单薄的不一定简明,因为作者可能也没有更深广的理解,所以无话可说;有的陈旧和抄袭,例如新世纪出版的抄袭八十年代出版的,殊不知后者又主要是翻译六七十年代国外的;有的公式符号等错误百出,语句不通,作者不严谨,编辑无力把关,也缺乏比较客观全面的书评和同行评议;有的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对于学生人数较多的基础课程,或在申报精品课程、一流课程时,集体突击甚至组织研究生编教材,其实均并没有多少该领域的研究心得;有的所谓的新版,基本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更新,主要是为了牟利。

中小学教育的不平衡和差距,在投入,在师资、硬件条件等等,家长和同学则不必说了。但国家统编教材基本还是一致的,当然学校内部的辅导资料或有差别。到了高等教育阶段,以上的差距依然存在,甚至更为凸显,这是由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历史积淀等方面所决定的,是无法短期弥补的鸿沟。但在教材方面——通过选用一流教材(并不昂贵),可以缩小一点点教育鸿沟。

为何有的学生因为高考时一些课程没考好(例如理科生的语文和英语),无奈来了双非高校,就非得阅读一些粗制滥造的教材呢?笔者在电气专业的《工程电磁场》课程(32课时),采用了美国普渡大学海特教授的《工程电磁场》(第八版中文翻译版)。限于课时和学生程度,舍弃了教材的一小部分内容。数年来,并未感到我们学生就不适合、不配或好高骛远。国内的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或也曾有教师选用。

但是,教师对教材的取舍,如果有不当之处,怎么办呢?

 

5、补正教师授课

教师对教材的取舍,原因很多,例如课时限制,学生的程度和专业方向,教师的专业特长等等,甚至还涉及到教师的理解程度和见识。

双非高校早年引进的教师,有些本科也就读于双非高校,或在硕博阶段的学术训练并不足甚至缺失。因此,随着年资的增长,对于教学内容可谓熟练,但难以评价为精微、前沿。对教材取舍的不当之处甚至错误,在所难免,有时反而还需要通过学生阅读一流教材来咂摸和纠正。当然更多的情况还是对教材的删减(一流教材也常常厚实详尽),希望学生课外能抽时间来阅读和涵泳教材。

目前的课堂教学,在激励学生方面,有诸多限制(为了成绩正态分布、保毕业、保就业)。在大众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很多高校提倡通过竞赛等方面来激发学生课外的学习兴趣,但这还难以调动所有学生。归根结底,学生还是要在四年里,静下心来,坐在图书馆或教室里,好好读一些一流教材,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这是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

 

一家之言,抛砖引玉,欢迎留言赐教。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汪涵聪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20722-1431496.html

上一篇:北平三日●都会漫游
下一篇:《科技文献检索》讲义稿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