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4-04-26 14:05
墨染诗笺的回答

汝父德薄,勿效之。是刘备的临终遗言,他是说给儿子刘禅听的。我们仅凭他的一句话,就能说他德薄吗?

曹操临终前,絮絮叨叨几百字,怎么安置姬妾、怎么分配衣服都讲到了,居然没有一个字涉及汉魏禅代。我们就能说他,没有野心了吗?

我们总不能,让刘备到地狱里,去改邪归正吧!

白帝城托孤(泥塑)

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政治家的遗言,很多时候不可靠。有人自谦,有人自恋,甚至有人自嘲。但其目的都是为了政治考量,为了家族的权力能够延续。

刘备这一生,博得了仁义的美名。他没有屠城的记载。不攻襄阳是义,携民渡江是仁。他用仁义,集聚民心,换取百姓的支持。

当然,很多人以为刘备假仁假义,一生都在演戏。直到现在,各种阴谋论横行。其实,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的分析,已经很客观了。(如下)

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汉晋春秋论·先主到当阳》

枭雄的仁义,和普通人的仁义,有着很大区别。我们不能用今天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刘备、曹操、孙权的道德。他们生在乱世,争的是天下,玩的是真实的战争。每天过着刀尖舔血的日子,能不能看见明天的太阳,都还不好说。你指望他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未免太过天真。

刘虞画像

东汉末年真正道德楷模,是那个被公孙瓒杀害的幽州牧刘虞。他的忠义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他的仁德,得到了幽州百姓的认同。《三国志》和《后汉书》对其评价都不低。龙镇的《这样读三国》对刘虞在幽州的执政,有这样一段总结。(如下)

刘虞主政幽州后,通过鼓励农耕、开放市场等政策,刺激生产与消费,很快实现了钱粮自给自足。而青州、徐州的民众为了躲避战乱,前来幽州定居的多达一百余万,都得到了妥善安置。黄巾之乱后,天下汹汹,幽州却成为乱世中的王道乐土。更为难得的是,刘虞身为州牧,却生活节俭,“敝衣绳履,食无兼肉”,堪称乱世中的道德典范。《这样读三国》龙镇

品德高尚的刘虞,还有抵御权力诱惑的能力。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根据《后汉书》的记载:

初平二年(191),冀州刺史韩馥、渤海太守袁绍,以及山东诸将商议立刘虞为新皇帝,刘虞坚决不肯。于是韩馥等人又请刘虞领尚书事,以便按照制度对众人封官,刘虞再次拒绝。初平四年(193)刘虞率军攻击公孙瓒,兵败被俘,遭到杀害。《后汉书·刘虞列传》

也就是说,刘虞有成为皇帝的可能,但是其果断拒绝,还差点跑到别的国家,来断绝韩馥、袁绍等人的念想。让他做尚书,他也拒绝了。

但是这样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在乱世里并不是很吃香。因为和公孙瓒理念不合。带领十万兵马攻击公孙瓒,结果兵败被杀。反而是刘备的那套让人捉摸不透的“仁义”,让其能够在乱世立足。

是非成败转头空,德厚、德薄皆在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