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越:张戎的英文著作《慈禧:开启现代中国的皇太后》对慈禧持正面但兼具批评的手法,以平权观念入手,展现了新的慈禧形象。

在我关注英中政治历史对比,疑惑为何英国政治可以千年直线进步,而中国王朝政治则近乎原地盘旋逾2000年无突破?采访张戎(见《张戎——首位获得英国王室CBE荣誉的大陆华人》)令我眼前一亮——她研究发现的慈禧新政(即准备君主立宪),就是曾经的拂晓。

对于慈禧,张戎钻研颇深,著有英文著作《慈禧:开启现代中国的皇太后》。我曾以为海外华裔作家都是先用中文写作,再被翻译成英文出版。后来发现张戎是极个别的例外——作为英国约克大学的语言学博士,她的四本著作都以英文撰写,再被翻译成中文。

《慈禧:开启现代中国的皇太后》英文版

我阅读的是张戎本人翻译的中文版。该书令慈禧、康有为、戊戌变法等历史形象焕然一新,为我一直疑惑不解的清末风云解惑答疑。中国史书绝大多数以“大一统”与“男性皇上”为撰写基调,流传下来的大都经过历朝的筛选甚至更改,史实准确度与客观性难以考证,有单调且带偏见之嫌。此外,蒋介石时代出现的以反帝情绪构建国家的手法,以黑白手法将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入侵等描述成“正义的中国与邪恶的西方”,张戎撰写的慈禧建立在大量中外史料证据来源上,摒弃了非黑即白手法,值得参考与引述。

张戎在紫禁城内慈禧居住过的宫门旁

以今天的价值观判断,她的行为——为揽大权而杀人——自然不符合民主社会的道德规范。不过如果将她与19世纪的满族皇帝与官员相比,她现代、有眼光、且开明。此书打破多年来慈禧在中国历史上阴暗、守旧、残忍的形象,对慈禧多有褒奖。

满族人统治汉人为主体的疆域,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汉人被统治的朝代之一。虽是垂帘听政(后期走上前台,去除了垂帘),但慈禧是大权在握36年的清朝实际控制者。慈禧统治时期的世界背景,是欧洲受法国大革命、1848年革命(民族之春)以及马克思主义等各种思潮影响的变革年代。新崛起大国亚洲的日本开始争霸殖民,欧洲人则抵制亚洲人的崛起(主要目标是日本);国内则有保皇党与革命派(即汉人推翻满人)两大反对势力。变革、内斗、革命与被入侵与赔款压力(甚至倒台)先后/同时从内外夹击慈禧政府。

全书对慈禧持正面但兼具批评的手法,以平权观念入手,展现了新的慈禧形象:靠不流血的政变夺权垂帘听政,有效执政36年,擅长政治手段但不血腥,开明,为保证满人的统治地位一直致力变革,制定计划带领大清走向君主立宪,对内要防汉人与保皇党夺权,毒死光绪从而能将政权交给无用的隆裕皇后(光绪妻子),以体面无血腥地结束满人统治,确保了中国仍然在自己人(汉人)手里,而不是成为康有为设想的日本傀儡国(下文将解释这一点)。

全书最震撼我的史实之一,是对1898年戊戌变法与康有为的历史表述,颠覆了我长期以来认为慈禧守旧,且以破坏和谋杀阻断戊戌变法的认知。在张戎笔下,慈禧与康有为是两个相互争夺权力的阵营首领,两人都思考大清前进与变革的方向,但两人路线高度矛盾,故此无法合作。因为首先争夺的就是谁掌权,是慈禧还是康有为支持的光绪?根据书中表述,康有为已成功获得光绪的信任,但其野心很大,实际上是希望操纵光绪,请日本的伊藤博文来主导清朝的改革。康有为发现慈禧是阻挡自己野心的唯一阻拦,欲先下手除去慈禧。康有为试图找袁世凯执行谋杀慈禧的行动,但袁世凯最后选择支持慈禧,向其告发康有为,令谋杀计划失败,慈禧立即处斩“戊戌六君子”(至于为何不审讯就直接处斩,书中有具体解释)。建立在这样的分析之上,戊戌六君子为变法英勇就义的推论就需要重新审视,甚至被推翻;康有为变法救国的形象亦站不住脚。因为他的变法是要先杀人(慈禧),然后依靠伊藤博文,等同于令清朝皇帝光绪成为傀儡。而根据张戎的看法,慈禧并非阻拦变法之人,相反,她在书中说:“慈禧下令写的诏书(即《明定国是诏》),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大幕,光绪是传话人……但当更多的(改革)项目正在展开时,一场突发事件使这场变法运动戛然而止。导致事件发生的主角是康有为”。而这个突发事件,就是以上谈到的“康有为要杀慈禧,慈禧先手下手,处决了康有为的共谋”。

1900年发生的八国联军入侵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象征西方侵略与欺负弱小,那时国际上通用的规矩就是弱肉强食。当时美国还在实行门罗主义(西半球孤立主义),设立国际联盟(联合国前身)是20年之后的事;人权概念那时还只在西方英美等国内部发芽成长。不过把八国联军入侵认为全是西方列强之错,犯了非黑即白的大忌。书中记录了传教士与村民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相互摩擦甚至残杀(即各有对错),慈禧面对既要保护本国国民,亦被外国政府要求保护传教士和外国人的双重压力,最后采取了错误政策,鼓励义和团野蛮壮大去抵抗列强,造成大清政府最后“理屈”。因为“没有好好保护外国人”,八国联军占领了大沽,慈禧对进攻国宣战,失败后被迫抛弃首都北京,仓皇西逃。对于这样的大错,书中题为《自责之诏》的第25章里写道:“慈禧时常表示对义和团政策的悔恨交加”。但神奇的是,清朝没有灭亡,“八国联军的入侵,不但未损慈禧的权力,反而增强了她的权威”。至于为何她的权威能够在逃难中得到增强,八国占领北京后没有完全瓜分和殖民中国,反倒保护宫殿,没有再现火烧圆明园场景?读者不妨到书中自己寻找答案。

而八国入侵以及几乎丧失政权的经历,令慈禧改变对西方态度,不但开始和西方交朋友,而且大刀阔斧开始了君主立宪改革,这就是为何慈禧值得被冠以“开启现代中国的皇太后”的历史根据。书中说:“从1902年到1908年,慈禧推行了一个接一个的里程碑式的变革。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这些年的改革既是激进的,又是人道的,为的是改善人民生活,扫除中世纪的野蛮。同时中国传统的精华也没有被破坏。”其设置的君主立宪的计划明确,在执行这些改革计划过程中,培养了大批具有新思维的官员,催生了社会新风尚。

故此,虽然慈禧的政治目标是保全个人权力以及满人的统治,但从全书看,其统治令中国朝前进方向大幅度迈进。但因为她无可替代的个人权威,汉人已经因为慈禧推行的言论与办报自由获得新思想,要求推翻满人统治的时代,慈禧死后再无皇帝能坐稳江山,更不用说去继续执行她的改革。她死前毒死光绪,从而能将王朝决策权交给无用的隆裕皇后,提前默认了清朝交出权力(灭亡)——与中国人熟知的各种起义与反叛改朝换代相反,她用心良苦,以最不血腥的方式结束了王朝,“以牺牲清王朝的代价拯救了千百万满人和汉人”。

而“清朝与慈禧生死与共”是英国人眼里的奇怪现象,因为当代英国王室是征服者威廉的血缘后代,该王室历经千年,仍然健在,还未曾因某个国王/女王的辞世而垮台。英国人对中国大地无人不晓的大一统没有概念,因为英国建立之初分权制度已经存在——罗马以后的中世纪社会里,因为基督教先于欧洲各国王权强势存在的现实,国王从诞生之日起,就必须与主教分权。这样的分权基础令英国能够千年持续直线进步(英国是四面环海的岛国是另一重大原因),成为现代民主之母——征服者威廉统治英国后,分权趋势继续,国王被迫与贵族分权,然后贵族掌权;贵族被迫与中产阶级分权,然后白人平民掌权;目前英国走到了白人平民与少数族裔分权的阶段。虽然主教、国王与贵族都被迫分权而失去大部分权力,但都保存了下来,至今与平民(白人与少数族裔)和睦共存(见《为何英国王朝能千年直线进步?》)。而中国从秦朝就建立的大一统,要历经2000余年,到慈禧设计的君主立宪才找到史上唯一的分权出路,可惜未能在她手上得以实现。

清朝虽然因慈禧之死而灭亡,但她栽培出来的袁世凯等干将继续其宪政思想。民国时期是否是中国历史上最自由的时代之一?我将在张戎的《宋氏三姊妹与她们的丈夫》里寻找答案。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