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4-04-26 20:57
人渣啸西风的回答

玉钢都是日本人自己吹出来的。低温海绵铁技术那么落后,大量铁矿石只能炼出一点能用的铁,大量都是不完全融化后和杂质混成一坨的垃圾。真靠这个技术做刀,日本怕是铁锅都用不起。


真冷兵器时代,日本都是进口成品铁来制作刀,他们就没什么自己炼铁的技术。没有煤炭,靠木炭炼铁那点产量,他们屎都吃不上热乎的好吧。以明代为例,日本的铁大多是与明朝的堪合贸易以及倭寇的掠夺而来。日本向明朝出口硫黄、铜、太刀、枪、扇子等物资,而进口铜钱、铁、银器、磁器、生丝、织物、毛毡、药剂、古书画、书籍等,当时的日本人为了求购铁,从中国大量收购大铁锅,中国铁锅高价卖日本,“铁锅重大物,一锅价至一两钱,重古者千文价至四两”。


玉钢的出现那都是德川幕府闭关锁国,没进口铁用了,那咋整?自力更生吧。这才开始鼓捣怎么炼铁,就这两千多年前的海绵铁技术,还是日本从朝鲜那学的二手技术。


所以宋明时期吹日本刀的时候,日本当时甚至连玉钢这个词都没出现。都特么进口中国铁原料,精加工再返销给中国。


而那些吹日本刀的,都是些什么人?纯正的文人。欧阳修的《日本刀歌》里这两句:“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闲杂鍮与铜。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描写的是做工精美用料珍贵的文玩刀,而且作用也不过是带着能辟邪,这跟日本刀的实战能力没有半点关系。


这些文人所写的赞颂日本刀的诗歌基本都是赞颂的做工精美价值高昂,仅此而已。只有王邦畿写过一首《日本刀》里最后两句是:“杀人论功不及刀,宝刀尔亦空徒劳。风乾人耳壹百斤,为君致谢日本人。”


看起来似乎是真的是用了日本刀,但实际上只要看看作者王邦畿的履历就知道,他是一个纯正的文人,一辈子从来没领过兵打过仗。只是一个明朝亡了以后依然心怀南明的爱国诗人而已。这首诗不过是从这种文人把玩的玩物为题来抒发自己的爱国心,他本人一辈子都没有杀过人,甚至南明灭了以后干脆出家为僧,只怕一辈子连鸡都没杀过。


明朝胡宗宪总督浙江军务时,为防御倭寇,收集海防有关资料编辑而成的一部沿海军事图籍《筹海图编》中对日本刀有很详细的描述:“又有作贽礼,贺礼,不拘大小,名虽为刀,其实无用。上等:上库刀。山城国盛时,尽取日本各岛名匠,封锁库中,不限岁月,竭其工巧,谓之上库刀。其间号宁久者更嘉,世代相传,以此为上。次等:备前刀。以有血漕为巧,刀上或凿龙,或凿剑,或凿八幡六菩萨、春日,天明神、天照皇,大神宫,皆形著在外为美观者。如匠人制造之精,不论刀大小,必于柄上一面镌名,一面刻记字号,以为古今贤否之辨.枪剑亦然.。”


这里所说的上库刀和备前刀都是日本著名的锻刀流派的东西,日本有著名的“古刀五伝”分别是:“山城伝,大和伝,备前伝,相州伝,美浓伝”这里提到的就是被认为上品的山城伝的上库刀和被认为次一等的备前刀,可以看出这些都不过是制作精美的文玩刀而已,胡宗宪点评为“名虽为刀,其实无用”的文玩。


你说论刀怎么样,是胡宗宪这样抗倭一线的将军懂,还是那些一辈子鸡都没杀过的文人懂?在明、日堪合贸易后期,日本因为战乱导致生产力不够,拿大量被称作“数打物”的供杂兵使用的普通刀作为商品出口明朝,导致明朝十分不满,甚至最终干脆终止了和日本的勘合贸易。这也能看出当时的日本刀并不是什么神兵利器,不过是玩物罢了。


流传最广的就是戚继光仿制日本刀发明戚家刀专克日本刀的传说了,也被拿出来作为日本刀很强的例证。戚继光确实有列装仿日本野太刀的长刀,但是他在《纪效新书》里也说的很清楚:“今如独用则无卫,唯鸟铳手贼远发铳,贼至近身,再无他器可以攻刺,如兼杀器,则铳重药子又多,势所不能。唯此刀轻而且长可以兼用,以备临身弃铳用此,况有杀手当锋,故用长刀备之耳。”这种仿日本刀只不过是火枪手拿来备用的,近战肉搏部队并不装备


所以日本刀真牛逼的话,早就大家拿脚投票去用日本刀了。但实际上抗倭战斗中被缴获的日本刀,中国士兵都一定要重新找铁匠大改,柄截短,换中式装具,才能凑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