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盒游戏新闻 ( ) • 2024-04-27 00:58

本文作者:Faraam_Knight

由游戏IP衍生而来的影视作品,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随着游戏行业还有互联网流媒体的蓬勃发展,这些改编的剧集只会像雨后春笋一般,越来越多。影视行业进军游戏领域固然是一件好事,它既能扩展游戏IP的表现形式,提升作品知名度;对玩家而言,他们也能以另外一个视角,欣赏自己喜爱的作品,可谓一举多得。

(曾经一度“救活”了游戏的《赛博朋克:边缘行者》

但“改编”,从来不等同于“乱编”。优秀的改编,不应该仅流于作品表面,借原作的形象符号和名气来博取流量。这里笔者指名道姓的批评一下派拉蒙的《光环》剧集。

而本期内容所要谈论的《辐射》,则做的相当出色;笔者个人认为其中最成功之处,就是它对于原作的改编与重构:既能精准地再现原作独树一帜的废土美术风格,吸引没有接触过游戏的观众驻足;同时也没有摒弃游戏本身的思想内涵,给予原著粉充分的关照。

一、“废土”文学:由来已久的文化基因

如果说修仙练武,是中国文化血液里跃动的细胞;那末世余生一定是西方文化拼图中固定的板块。国内鲜有以世界末日为题材的文化作品,因为我们的文化底色里,很难寻得这样一抹黯淡的,有关毁灭的典籍传说。

(《圣经启示录》天启四骑士)

但于西方文化而言则不同:《圣经·新约》的最后一章《启示录》,讲的便是末日审判的故事。作为世界范围内影响最深远的典籍之一,它启发了无数同类故事的构思与创作。

而《辐射》很明显就是这样一类作品。剧集中的世界观背景,设定在现实中的当代美国;随着战争和核威胁的逼近,避难所科技公司开始兜售地下避难所。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破坏和平谈判、垄断竞争对手,促成核弹的引爆。

避难所科技公司的动机也很清晰,既有作为商人唯利是图的一部分,也有在剧中交代的,希望通过促成战争恶化,摧毁现有文明,在避难所里构筑一个新秩序的文明。

(作为早期游戏改编的成功实践,《生化危机》也是同样的末世故事架构)

而仅仅因为人类社会的矛盾不可调和,就促使其毁灭并重构这样的想法,更明显地说明了“末世”类故事与《启示录》之间的联系。与之类似的,还有《生化危机》系列的剧情。

二、爵士乐和乡村音乐:

《辐射》剧集带给你的,最鲜明的印象是什么?可能是它本该严肃压抑的巨幕下,散落的荒诞不经的幽默光点;也可能是它铸起的先进科技背景的高墙上,仍然斑驳刺眼的社会漏洞。

单就游戏原著的视觉特点和氛围基调而言,《辐射》在讲述末日余生的故事时,使用的却是一种诙谐幽默的语调。在展现避难所和地面的场景时,室内物件也不时透露出一丝上世纪怀旧古朴的味道,特别是一些“朝气蓬勃”的古早宣传画,让人回想起看似一片欣欣向荣,温馨美好的美国黄金年代……

(看到这张图,《辐射》那种未来复古主义的风格就呼之欲出了)

无论是剧集还是游戏原作,在配乐选择方面,都有意突出了“爵士”和“西部”这两个元素。那么,这两种音乐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特点,足以彰显《辐射》这一作品的内涵呢?

乡村音乐和爵士乐都起源于近代的美国。它们都是美国精神文化的符号,乐符中流淌着美国发展演变的基因。乡村音乐,象征着牛仔般顽强坚毅、探索开拓的精神;而爵士乐,代表了民主平等、人权以及抗争精神……可以说,这两种音乐都是美国文化的“灵魂”。

背景故事设定在近未来美国的《辐射》,使用这两种风格的音乐自然非常贴切。不过,它们蕴含的寓意可能不仅限于“符合世界观背景”。

首先,《辐射》美剧的剧情走向,符合传统西部电影的架构:主角登场→反派出现→主角肩负使命→开始冒险旅程→最终对决。其次,剧集非常直接地安排了一位“西部牛仔”式的角色“尸鬼”,来推动剧情发展,所以乡村音乐的插入是非常恰当的。

(爵士乐往往让人联想到上世纪美国富家公子小姐们寻欢作乐的场面)

而爵士乐,往往让人联想到纸醉金迷、华灯初上的黄金年代;这和游戏原作展现出来的特点也是不谋而合的:曼妙诙谐、末日余生中轻吟浅唱的悠长余韵;映衬着断壁残垣、荒漠废土上笑意盈盈的封面女郎;造就了一幕物是人非、腐朽颓败,却又荒诞不经、割裂破碎的黑色喜剧。

三、末世于现世的启示交互

如果说《辐射》系列有什么普适性的意味,那或许应该是讽刺——正如Norman Rockwell式的现实主义画作,又如电台、剧集里曼妙舒缓的爵士乐。它们都是对于美好生活,或者说具体来讲,在这个背景下,是对于“美国梦”的一种歌颂与期待。

但现实中“美国梦”的幻灭,造就了一系列讽刺作品的诞生。如《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盖茨比眺望对岸那遥不可及的绿光,或许也是美国梦的一个意象。政客们许诺人人可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但经济危机、失业、战争和两极对立,击碎了人们对于美梦最后的幻想……所以,《辐射》剧集编织了另外一个梦乡,来承载这一层讽刺意味。

关于这点,剧中也有明显的暗示,那就是台词中多次提到的“红色”以及“共产”这类词汇。

有了这一层背景,我们就可以以一种美式黑色幽默喜剧的角度来解读《辐射》了:在战争和意识形态对立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遭到了严重破坏,核战争的威胁使居民惶恐不安,美国梦轰然破裂。

于是,为了彻底终结战争,改造社会形态;又或者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避难所科技公司”开始建造避难所,为了保证自己避难所计划的成功施行,甚至不惜垄断一切能够避免战争冲突的科技,促成核弹爆发。这里对于资本家唯利是图的刻画,或许也可以看做讽刺的一部分。

而关于避难所本身,或许才是讽刺意味最深刻,最一针见血的。首先,避难所设计的初衷就是提供给那些精英用户,社会上层阶级的;比如说尸鬼的前身,是好莱坞的电影明星。这也是为什么避难所居民不受地面人待见的原因之一:资本家促成核毁灭,富人们把贫民留在地上自生自灭,自己躲在地下安享人生……两个阶级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更加耐人寻味的是,避难所的居民也并非过着想象中锦衣玉食的生活。他们的处境看似自由悠闲,但实际上一切都处于统治阶层的操控当中;他们像地下的蚂蚁,又像是挖洞的鼹鼠,一旦双眼见到地面,双眼就会被阳光灼伤失明。而当资源即将耗尽,这些“老鼠”们就会开始互相残杀,就像电视剧里的一段视频所揭示的那样。

地下居民的存在,有点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白左”,他们自诩正义善良,却从未真正了解过底层人们的生活是何等的水深火热;凭借着自己朴素无知的善恶观,去评判他人的生活。这一切体现在女主露西来到地面后,与地面居民的一系列对话。 

这一设定让人联想到了经典电影《楚门的世界》,在这部电影里,主角同样生活在一个美好的地方,没有罪行和战争,但一切都是根据剧本安排的。地上是真实的混沌,地下是虚假的和平。换做是你,又会作何选择? 

《辐射》剧集的寓言意味不言而喻。

四、剧集本身的出色水准:

当然,影视作品也不应该脱离娱乐消遣的初衷来讨论。也不是所有观众都得去思考、琢磨剧集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

由丽莎·乔伊和乔纳森·诺兰共同创作,(前者参与制作《西部世界》,后者是《星际穿越》的编剧之一)并且有b社亲自指导的《辐射》,获得成功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特别是第一集“血色婚礼”的部分,一片血腥厮杀的凄惨场景,在舒缓的音乐声中,用一种以静衬动的方式展现,将暴力美学四个字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且,相较于《光环》这种每一代都是固定主角的系列游戏;《辐射》系列每一作都另起炉灶,对于剧本改编来说好更把控,没有那么多的拘束。

剧情连贯不拖沓,人物刻画行云流水,忠于原著。《辐射》在游戏改编剧集的历史上,再创一个优秀的范例。有趣的是,随着《辐射》剧集大火,《光环》又被拉出来“鞭尸”了。 

(差距,难道在于游戏本身吗?)

同为游戏名作改编,一个名利双收,另一个却遗臭万年……由此可鉴,不尊重原著,却想单纯依靠著名IP吸引热度圈钱,是怎样的一种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