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机核 GCORES ( ) • 2024-04-28 04:28
前言
相信有很多朋友和我一样,第一次认知很多并不是那么主流的世界文明,是通过电子游戏。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文明,我们的历史书上往往一笔带过,而通过帝国时代、席德梅尔的文明,让年幼的我知道了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绚烂多彩的文明。
但是,游戏毕竟是游戏,很多文化上的内容会在一定程度上向游戏性做出妥协,我们对不少文明的认识,也停留在刻板印象上。于是,我萌生了创作这个系列的想法:通过游戏里屈从于游戏性的符号化机制,来反向聊聊其相应的文化基础,也就是所谓的“凭啥加成是这个”。内容不会太过系统,也不会对历史、宗教等进行深入的梳理和分析,希望大家抱着图一乐的心态轻松阅读,就当多一点豆知识和吹逼小故事就好。
本期我们来聊聊高棉,也就是今天的柬埔寨。相较于之前遥远大陆的异国文明,我们对南亚文明更加熟悉,且有较多的史料和文物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可靠的真相。虽然游戏中选择高棉作为文明的例子不少,但实际上,高棉并非一个文明,而是一个民族。且从游戏的描述来看,确切的说应该是由高棉人建立的吴哥王国。
1、吴哥王朝
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16世纪,彼时地理大发现正值狂热,一名叫做迭戈·德·科托的葡萄牙探险家来到了中南半岛。他于柬埔寨当地居民的带领下,在热带低矮的树丛中开辟道路,忽然,在林地中出现了巨大的建筑物,他询问向导,谁知当地居民竟然没人知道这座宏伟但荒废的城池属于何人。于是,科托认定,这些建筑一定是曾经来到此地的欧洲人所建。然而,后来随着一本元代著作《真腊风土记》被译为法语,欧洲人才开始相信,这些宏伟的建筑群确实为当地土著所建,而这些建筑的主人,就是曾经近乎统一东南亚的吴哥王朝。
当我们解读高棉文化时,如前面所说,其实有大量可以参考的史料。除了我国外交使臣、西方学者的记录,更有大量寺庙中的碑文保存至今。而且高棉拥有自己的文字,曾经书写过很多书面材料,但遗憾的是他们使用的主要是一种叫做糖棕榈的植物树叶,这些树叶很容易被虫蛀和风化,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完整记录了。
如同前面所说,高棉是一个民族,他们在中南半岛一度建立过一系列国家。我们能从晋朝的古籍得知,早在1世纪时,高棉人就建立起了一个叫做扶南的国家。而在4世纪时,高棉人创建了作为扶南属国的真腊。
在7世纪时,真腊趁扶南国王逝世,武力兼并了扶南国,调转了二者的身份。之后真腊本身又经过一系列分裂和重新统一,在9世纪初,阇(shé)耶跋摩二世迁都吴哥城,真腊开始了其最辉煌的统治时期,我们以都城的名字命名这个王朝,也就是吴哥王朝。从上面的地图可以看到,吴哥王朝的版图基本覆盖了整个中南半岛,南起中南半岛南端,北至云南,东自越南,西到孟加拉湾,除了泰国和越南的部分地区,全部都是吴哥王朝的国土。
虽然上面说的很简单,但其实当时的中南半岛是十分混乱的,除了高棉人不同国家内部的战争,还有东边的占城人,北方的泰国,以及南方的爪哇,整个中南半岛乱做一锅粥。文明百科里说阇耶跋摩二世“时而是爪哇的座上宾,时而是阶下囚”,其实就是我们看古装剧里经常看到的,阇耶跋摩二世在还是王子时,被送到爪哇成为了质子。而在其回到家园后,也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混战,最终在802年封王,我们之后讲到宗教和统治的部分再详说。
2、水利都城
无论是文明系列,还是帝国时代,都给了高棉一个很鲜明的特色,就是大量的食物产出。我们在地理书上学过,东南亚的主要作物是水稻,在人们的印象里,中南半岛这种气候似乎天然就很适合水稻生产。但其实,在吴哥王朝之前,这里的人口并不兴盛,中南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在雨季,大量的降水让湄公河泛滥,冲毁农田;而旱季,极高的温度则让稻田迅速干旱。
文明6高棉特色能力 文明6高棉特色能力
高棉人为了应对旱涝,沿着湄公河修筑了许多蓄水池,称之为“巴莱”,也就是文明6里的特色能力大人工湖。这种巴莱遍布高棉的各大城市,在雨季蓄水,旱季灌溉,并且有与之配套的诸多堤坝,将湄公河分段,也用作蓄水功能:当一段流域的水稻灌溉用水得到满足,就掘开堤坝让水流向下一段流域,依次类推,这种方式被称作“越丘灌溉”。得益于些水利工程,高棉人的水稻种植,实现了从一年一季到一年三季的飞跃。
吴哥地区航拍 吴哥地区航拍
在国王的号令下,高棉人每年三次重复着这种开掘、插秧、收获的循环,产出的大量粮食成为了吴哥王朝繁荣的原动力。依仗充足的粮食产量,吴哥王朝在12世纪时人口一度达到了200万。后来法国学者格罗利埃甚至称吴哥城为“水利都城”。
不过,这里还需要提一点,正如文明6的加成,除了食物加成外,可以看到还有大量的信仰加成。这些巴莱也不仅仅是单纯的生产工程,所有大型的巴莱中心都建有一种特殊的寺院,称之为“湄本寺”。寺中打有一口与蓄水池联通的深井,国王在祭祀活动时会在祭司的陪同下乘船到达寺中,通过检查井中水位来确认储水池的储蓄情况,并以此判断是否要开掘堤坝放水。在当时,降水的不可控被视作神明的旨意,而国王的这种祭祀活动,无疑是将信仰和生产进行结合的产物。
东湄本寺 东湄本寺
3、神与王
说到了宗教,就到了本篇的重头戏。高棉的政治体制是非常典型的神权政治,一般来说,神权政治常见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君主就是神明的化身,另一种是君主替神明履行统治,而高棉人则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有趣道路。
中南半岛的民族多样性和地理位置都决定了,这是文化交流非常频繁的地区。而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文化,就是印度教。早在扶南时期,就有印度的商旅将印度教传播到了高棉,一同带来的还有梵语以及律法。而在吴哥王朝,印度教更是作为统治工具进一步渗透到高棉社会的方方面面。
这里稍微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印度教,印度教和其他主流宗教较大的区别在于种姓制度和万神殿,前者我们不叫熟悉不多介绍。印度教由三位一体的三位大神毗湿奴、湿婆和梵天统治的诸多神灵组成,而非其他宗教一样只有一位至高的神灵。
然后说回正题,高棉不光仅仅是学习了印度教,还对其进行了本地化:一方面吸收了一定本地的泛灵崇拜,另一方面则是把印度教中的圣山须弥山、圣河恒河等,直接移植到了本地——以荔枝山作为须弥山,以暹粒河作为恒河,以及相应的圣都就是吴哥城,实际上,吴哥(Angkor)一词就是梵语“Nagara都市”的变化。
当一位高棉国王即位时,都需要在祭司的主持下,前往荔枝山上进行一场仪式。通过仪式,国王会成为“转轮圣王”,也叫做“神圣王”。这不仅仅是称号的变化,从此,国王不仅仅是一个凡人,而是和某一特定神灵的合体。
这种特殊的三位一体中,国王、神明、还有合体的偶像(称之为林迦)各不相同,他们的关系有些像艾尔登法环里神和王的关系,即彼此互相依赖,国王处理凡世事务,神灵处理宗教事务,而林迦则同时寄宿着二者的灵魂。
林迦,是象征神与王合体的图腾 林迦,是象征神与王合体的图腾
由于印度教的多神体系,所以每个国王所选的神灵也不尽相同。我们看高棉国王的名字都是某某跋摩几世,其中跋摩的含义就是“具有某某铠甲之人”,也可以引申为受到某某守护之人。比如建造吴哥窟的苏利耶跋摩二世,其中苏利耶(Surya)就是印度教中的太阳神。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高棉留下的大量庙宇了。
读到上面的一神一王班子,大家应该可以想到一个问题:那前代的王,和我这代拜的不是一个山头怎么办?这在高棉社会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情况。而统治者们给出的答案也很简单,正如我们前面所说,高效的水利和灌溉系统养活了大量的民众,这也给了国王充足的劳动力,所以历代国王都执着于建造新皇宫、蓄水池、护国寺这三样一套的建筑套餐。并且尽快完成这些建筑,也是彰显自己是真正于神合体的一种表现。
虽然不是每一任国王都能完整的完成一套,但这种大兴土木客观上留下了大量的水利设施和寺庙,以及驿站、公立的免费医疗设施、国道等等基础设施。同时,这也为柬埔寨留下大量的文化遗产。
现实中的寺庙,文明6里做的还挺还原 现实中的寺庙,文明6里做的还挺还原
而在这些庙宇之中,最为闪亮的莫过于吴哥窟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庙宇类建筑,至今为柬埔寨贡献着大量的旅游收入,并且也被视作国宝,成为了柬埔寨的国旗。吴哥窟在建立之初是印度教的寺庙,其护城河和高塔造型也都有着前面说的圣河与圣上的象征意义。而时至今日,随着印度教的衰弱,这里渐渐成为了佛教的寺庙,每日依旧有大量僧侣在此修行。
柬埔寨国旗 柬埔寨国旗
不过,高棉人的王位继承并不和平,就像当初反抗扶南一样,统治者的更替往往伴随着继承人之间激烈的斗争,这里指的并非仅限于权谋之争,更多的是真刀真枪的内斗。当一名王者的统治强盛时这种情况还好,当他们露出破绽或衰弱时,就会有很多继承人开始争夺王位。这种并非法理而靠实力的继承方式,一方面保证了继承人的强势,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国力在内耗中大量的折损。
4、丛林里的坦克车
说到了继承人的斗争,就来到了帝国时代的环节——高棉的军事。关于吴哥王朝的军事构成,我们可以参考巴戎寺的浮雕,上面刻画诸多了高棉军队作战的情景。巴戎寺由阇耶跋摩七世所建造,这位吴哥王朝的中兴之主也是文明6里高棉的领袖。
阇耶跋摩七世即位前,吴哥城曾经一度被占城人所攻陷,正是这位年轻的王子组织抵抗势力,在多年的战斗后于洞里萨湖大破占城军队,这一传奇水战也在浮雕上有大量的篇幅。在光复吴哥,即位登王后,他又率领部队多次出兵占城,兼并了大量的土地,在他治下,吴哥王朝的版图达到了全盛。
除了武功之外,他的文治也被后人所传颂。他在位期间,修缮了大量基础设施,并完成了诸多先王未完工的寺庙。除此之外,他将大乘佛教引入了高棉,从此佛教逐渐取代印度教,成为了高棉的国教。直到今天,柬埔寨依然信奉佛教,同时,阇耶跋摩七世也是当代许多柬埔寨人心中的英雄,将之视为榜样。而巴戎寺也有大量表现他面孔的石雕,被旅行者称为“高棉的微笑”。
巴戎寺的浮雕,可以清晰的看到军队的组成 巴戎寺的浮雕,可以清晰的看到军队的组成
说回巴戎寺上的浮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高棉部队的组成。基本的兵种可以分为步兵,骑兵,象兵和轴重兵。这里对于其他的兵种不做过多介绍,先来聊聊今天的主角,就是其中的象兵。
帝国时代2高棉的加成 帝国时代2高棉的加成 文明6里的高棉战象 文明6里的高棉战象
帝国时代2和文明6里,给高棉设置的特色兵种都是一种在大象上搭载床弩的设计,活脱脱就是一辆在丛林中的重型坦克。在整个南亚,将大象作为战争兵器有着悠久的历史,高棉(以及其宿敌占城)也不例外。一般的象兵是由经过训练的野象搭载一种叫做象舆的小轿子,上面乘坐3人的作战小组,包括一名驭手和两名持弓箭或长矛的战士。
相较于迦太基的战象,体型较小的亚洲象提供的防护更少,大象本身也不披甲(实际上,披甲战象对大象是一种严重的摧残,大象的散热也很困难),但他们有时会给象牙上装上金属刀刃,来提高战象在冲入敌阵时的杀伤力,这就是所谓的“獠牙剑”。这些战象在高棉和占城的战争中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阇耶跋摩七世就曾经让象兵躲藏在丛林中,让主力部队佯装溃退,将敌人吸引到丛林旁再让战象一举摧毁。
然而,战争的形式瞬息万变,随着占城人从南宋学习了弩机的制造方法,缺乏防护的战象逐渐丧失了之前的统治力。不过,关于在大象背上装床弩这种作战方法,我个人是比较持怀疑态度的。我能找到的文献中没有文字记载提及了这种作战单位,仅有的记录是巴戎寺的浮雕,其中有大象背着床弩的形象,相信游戏也是从这个形象出发,较为浪漫化地设计了出了所谓的重弩战象。然而,浮雕中在大象旁边还有用手推车等运输重弩的场景,所以我更倾向于高棉人是将大象用在武器运输当中。比较,当地的战争主要以消灭有生力量为主,这种笨重的攻城武器很难直接投入战场,而战象的驯化程度也远不及马匹,更多是依靠野性进行战斗,与需要瞄准的弩炮契合度也并不高。
5、王朝的终结
最后,还是依照惯例,来说说高棉文明作为一个王朝的陌路。
如果要以一个时间作为吴哥王朝的结束,那么应该是在1431年时,在北方崛起的暹罗不断紧逼之下,吴哥城第三次沦陷,这次,高棉的王室没能再次光复圣城,而是选择了迁都前往更南方的金边。之后,面对北方强大的邻居,和占城一起,慢慢退出了逐鹿中南半岛的行列。
吴哥王朝的衰落,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首当其冲的就是来自内部的斗争。正如前面所说,吴哥王朝没有成文的继承法理,再加上继承人各自信奉不同的神明,导致继承战争的惨烈程度非比寻常。并且每次王权更替,随之而来的都是以祭祀体系为首的整套国家领导体系的完全洗牌,这对于政治稳定和文化传承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并且每任新王在证明自身的合法性时,都会大兴土木,征收严重的徭役,这些都让民众苦不堪言。而常年和邻国的战争,也不断消耗着高棉的国力,更为致命的是,政治的不稳定导致了国家几乎没有常备军,除了少量国王的私人卫队外,在战争都需要大量征兆没有受过系统军事训练的青壮年平民,这让国王的统治更加不得民心,军队的战斗力也无法得到保障。
严酷的旱灾降临,曾经发达的蓄水池已经由于战乱荒废。吴哥王朝就像一头已经在战场上服役了太久的战象,已被折磨的摇摇欲坠,而北方曾经作为佣兵为高棉战斗的泰人,则像是装备着精锐劲弩的行刑人,为这头巨兽降下了最后的裁决。
阇耶跋摩七世的石像,“高棉的微笑” 阇耶跋摩七世的石像,“高棉的微笑”
随着高棉人的南迁,他们的踪迹逐渐湮灭在了东南亚的丛林当中。留下的只有被遗忘的吴哥遗址,那些高耸的巨石建筑,像是一个切片。巴戎寺中阇耶跋摩七世的石像,依然露出微笑,为后来者讲述着曾经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