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盒游戏新闻 ( ) • 2024-04-29 10:16

本期书评书籍《球状闪电》相关文章导读:《三体》| 前无古人的中国科幻巅峰

写在前面

突然之间发现,自己已经太久没有静下心来读完一本书了,虽然是因为开始工作之后被大量压缩的时间,让我实在难以抽出精力来完成太多想做的事,只能用有限的精力尽可能偏向于游戏评测的创作。

但早些时候同我的好朋友Yui聊天的时候他跟我说到,对于创作者而言,输出自己的观点与内容固然重要,但更多通过输入来充实自己更是一门必修课。这句话可谓是点醒了我,虽然这些年我的知识输入方式已经由传统书籍转换成了不少知识密度同样不低的中长视频,但正所谓“开卷有益”,传统书籍的阅读方式,以及书中内容的观点与内容输入,仍是无法被取代的。

所以,我终于再一次捡起了被尘封许久的《中国科幻基石丛书》系列,继久远的《三体》之后,拜读了刘慈欣的《球状闪电》——在我成为一位观点更成熟并且自己也创作的读者之后,重新阅读顶级作者的作品,带给了我相较过往远不一样的体验。

更何况,《球状闪电》本身也同样是一部颇具魅力的作品,虽然相较于大刘创作巅峰的《三体》,这部作品会略显简陋,但其中涉及的科幻部分可谓完美切中了我的畅想,以更硬核的知识展现了属于量子的独特美学,如果仅从科学幻想的角度出发来看的话,《球状闪电》无疑要更胜一筹。

因此,在读完《球状闪电》后,我也同样想同诸位聊下我的感想,以我的理解解读自然界无可匹敌却令人神往的力量。

(图源网络,侵删)

一、何谓“球状闪电”

在讲大刘对于“球状闪电”的理解与设定之前,我们首先应当了解现阶段人类对于球状闪电的追寻与探究。

球状闪电其实并不算太过罕见,这种神秘的“滚地雷”通常诞生于雷暴之中,能够在近地的空中随气流起伏或逆风飞行,同时以多彩的光芒昭示其致命的危险性。

也因此,这种看似宁静实则狂暴的造物并不会像很多触发条件苛刻的现象那般难以观测,事实上,人群中大约有百分之一的人会声称自己目击过“球状闪电”,1000年前的古人也同样对其留有记载——它像是诡异的幽灵,飘忽不定却总是会时不时刷上一波存在感。

之所以将球状闪电称之为幽灵,原因也并不复杂。

一是因为虽然观测到这种现象的人并不在少数,但直到2012年才有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青海省绘制辐射地图时意外间记录下了这个诡异的造物——令人多少有些惊讶的是,这是人类首次对自然界的球状闪电完成科学记录。由此可见,球状闪电的出现几乎没有确定的规律,研究者无法预测这种现象的发生时机与条件。

二是因为,球状闪电的实际成因以及其构成至今也仍是科学界的谜团,由于其狂暴的力量和飘忽不定的出现条件,研究人员很难将其捕获或通过实验产生。再加之球状闪电的存在时间比较短暂(短则数秒,长则一两分钟),即便偶然观测到这种现象,研究者也极难在如此偶然且短暂的窗口中借助有效的仪器对其深入研究。从其形成机制研究的角度来说,球状闪电同样称得上是一个幽灵。

所以,现阶段科学界对于球状闪电的形成机制也是众说纷纭,目前也基本都只是各类假说:有认为球状闪电是由于枝状闪电(也就是常见的“渡劫”闪电)发生时,将水汽分解形成氢氧气团,并在之后由氢氧气团重新化合过程中释放能量产生光和爆炸形成的;另一种传统说法则认为,球状闪电是一种旋涡状高温等离子体,依靠高速旋转产生的向心力与外部大气压达成平衡从而保持一定时间的稳定形态。此外,像是微波激射-孤立子理论,以及与“水汽分解”理论稍有相似的汽化硅假说同样有一定的论据支撑。

正是由于球状闪电的成因至今仍是科学界的一个谜团,所以曾有幸目睹过这个“幽灵”的刘慈欣也能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来将球状闪电以科幻的形式给出另一种“答案”,他没有选择依照现有的理论进行延伸,而是提出了另一种更加天马行空的假说——球状闪电的本质是“宏电子”

二、何谓“宏电子”

对绝大部分接受过基础教育的朋友们来说,电子显然并不陌生:它是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之一,带负电荷,同时由于其身为微观粒子,它也遵循波粒二象性原理与不确定性原理。

这些属于电子的基本性质中,最有趣的自然是其身为微观粒子所展现出的未知性,因为它并不遵循宏观世界的各种基本运动准则,人类无法仅凭肉眼观测到它的存在以及运动轨迹,同时它还能呈现出很多“量子”的表现形式,这便使得人类对于它的观测会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因此,在讲《球状闪电》中设定的“宏电子”之前,我们也必须简单了解电子的一个重要现象——观测。而如果想要理解电子的特殊性,则也绕不开现代物理学的两大理论支柱之一的量子力学。

相信绝大部分阅读此文的朋友都熟知量子力学中一个经典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

虽然我的朋友林大猫可能并不那么情愿,但我姑且先把他抓来做个演示实验:我们将他放置到一个不可观测的盒子中,同时这个盒子里存在放射性物质以及可以因放射性物质衰变而触发的毒气装置。

此时便可能会产生两种情况: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会发生衰变,从而导致毒气的释放,进而使得我们敬爱的大猫一喵呜呼;但也有50%的概率这些决定命运的放射性物质并不会衰变,大猫可以顺利存活。

于是有趣又违背逻辑思维的现象便发生了:在观测者真正打开盒子之前,观测者将无法得知大猫的存活状态,于是大猫便处于“既死又活”的叠加态;而唯有当观测者打开盒子观测之后,大猫的状态才会坍缩成一个确定的结果

这个在宏观世界中很难以逻辑思维理解的实验,实际上很好地反映出了微观世界的特性,也将微观不确定原理变成了宏观不确定原理——也就是,除非进行观测,否则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但不理解这个实验的结论也没有关系,我们只需要知道结论本身即可。因为我们需要的是从这个结论进行推演,以设想出微观粒子放大到宏观世界中可观测的“巨大”尺寸时,它有可能会呈现出什么特性——而这便是书中“宏电子”设定的基础。

刘慈欣在《球状闪电》中对于宏电子的一部分设定是这样的:它在宏观状态下虽然没有实体,但是却可以通过折射可见光的方式观测到,其本身也以“空泡”的形式而存在。当它被雷电激发至激发态后,它便会成为量子态的“球状闪电”,此时由于不确定性原理,它的位置只能用概率来进行描述。唯有当周边存在观察者时,它才会从量子态变为可见且位置确定的坍缩态——也就是那些能够被观测到的“球状闪电”

这一设定的精巧之处在于:宏电子遵循了微观粒子和电子本身的特性,即便其在宏观世界中可被观测到,它的位置在激发态下仍然只能以概率来描述,这完美解释了球状闪电为何行踪如此诡异而触发条件又如此苛刻。

但如果此时有观察者(这个观察者不一定需要是人类或者生物,它也可以是正在监视的卫星、正在拍摄的摄影机,只要观察这一目的或行为成立,那任何物品都可以成为观察者)观察到了被激发的宏电子,那它便会坍缩从而呈现出波的规律性,进而可在被观察阶段持续存在。而又由于此时的球状闪电是以波的形式存在的,它也可以同合适的目标物体发生共振,进而使共振的物品或生物也成为量子态(此时的物品或生物,便处于跟“薛定谔的猫”一样的既存在又毁灭的叠加态),同时使得TA的整体在宏观世界不再可被观测(如果被观测到,便会坍缩成分散的量子)。

有趣的是,球状闪电的共振还具有选择性(以不同的频谱进行选择),它可以在不伤及其他物品的情况下使特定目标变为量子态。而这一点设定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基于了现实中球状闪电的特性:在一些目击案例中,球状闪电可以穿越开着的门窗或者烟囱进入室内。

最后,宏电子同样呈现出了电子本身的性质:它带有负电荷,因此可以被特殊装置捕获并储存,也同样可以被磁场所偏转。这使得人类拥有了干预并利用宏电子的可能性。

三、幻想中盛放的“量子”之花

初步理解了“宏电子”的基本设定以及各种有趣的特性,我们便可以探究《球状闪电》在矛盾却又统一的量子力学之上展示了何种残酷却又浪漫的美学

敏锐的读者肯定能够察觉到,球状闪电本身是非常适合用于被改造成武器的。因为它的共振目标存在选择性,它可以在不伤及人类的情况下,将各类半导体元件转化成量子态,从而直接瘫痪各种依赖电子化产品的现代战争机器,以极小的代价实现对敌方重要军事目标的精确打击。

于是,故事中多位因目睹球状闪电而与其“结缘”的角色,也都在寻找它和改造它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书中的主人公陈博士便是最典型的代表,他在童年生日当天目睹了自己的双亲被闯入屋中的球状闪电“杀害”,只留下了一地白灰。在此之后,这个神秘的现象便成为了他的梦魇以及执念,他执着于气象学的研究,试图再次追踪到这个神秘的幽灵。

在此期间,他遇到了与他经历相似的导师——张彬,张彬和他的妻子郑敏在目睹过球状闪电后便被其神秘且致命的魅力所吸引,但郑敏却在再一次目睹球状闪电时因企图捕获它而同样被“杀害”。起初,张彬并不愿意向主人公透露这段过往,因为他在妻子离开后数十年内对球状闪电的苦苦追寻始终没有结果,各种数学模型和理论都无法合理解释这个神秘幽灵的存在,他并不想自己的学生踏上同样的不归路。

但执念的力量是强大的,尤其是一个人见证过球状闪电神秘莫测的威力之后。于是当主人公遇到同样对球状闪电饶有兴趣的林云少校(林云的父亲是位高权重的将军,因此她拥有诸多特权)时,这种疯狂的念想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彼时的主人公不知道的是,林云其实并非是对球状闪电本身感兴趣,由于她幼年时母亲在越战中被新式武器杀害的特殊经历,使得她对武器本身有了一种纠结的情感,而当她在成长过程中频繁接触到枪械后,她对武器的美学认知甚至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她认为,利用球状闪电制成的武器,足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她对武器的另类渴望。

探寻球状闪电背后的秘密并不容易,主人公和林云造访过西伯利亚冰封千里的荒原,推演过无数存在可能性的数学模型,与狂暴的雷电之力进行过无数次周旋,但这个诡异的幽灵始终不曾展现过它背后的秘密。

直到最顶尖的物理学家丁仪(这位大咖同样在《三体》中登场过,那句“傻孩子们,快跑啊!”便出自他之口)受邀加入团队之后,球状闪电才在这位天才的苦思冥想之下被堪破了秘密——它是难以被发现的、被激发的宏电子。

至此,球状闪电的武器研制终于步入了正轨,但笼罩在所有研究人员的心头上的,仍是无法散去的阴霾:由于宏电子本身带电荷的特性以及被激发形成球状闪电后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原理,这件武器存在两个限制,第一个限制便是当球状闪电被发射后,必须全程有观察者存在才能保障其能够处于“可控”的坍缩态,从而发挥其真正的威力,否则便会同幽灵一般消失;第二个限制则是,球状闪电遵循物理定律,能够被磁场偏转,进而实现对这件致命武器的“屏蔽”。

第一个问题虽然可以解决,但显然大大限制了这件武器在战场上的有效打击范围,而第二个堪称致命的问题,却足以令这件武器失去其绝大部分的存在意义——于是,当它早已被敌人察觉之后,它的首次战斗便几乎宣判了它的死刑。

即便丁仪、林云以及研究团队并未放弃,他们依托宏电子的存在找到了宏原子,并在量子化的郑敏的帮助下,探明了它作为量子武器更强大的潜力:通过让两个宏原子核以特定速度碰撞,可以触发宏原子核聚变,可以凭借同样的目标选择性更有效地打击敌方的电子设备,并且不再能够被磁场所防御。但深知自己女儿已经陷入执念的林父最终决定以强硬的命令叫停这项研究。

备受打击的林云最终在项目最终被裁撤前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她强行启动了宏核聚变,在眩目的聚变光芒中成为了量子幽灵。而宏核聚变展现出了超越预期的惊人威力:它让三分之一国土范围内的所有半导体设备化为了灰飞,这虽然让这一大片国土丧失了防御能力,却同样以惊人的威力震慑了敌人——毕竟如果相同的宏核聚变再发生两次,便可以让全人类退回到农耕时代。

于是,林云最终以一种独特且疯狂的方式终结了这场战争,她痴迷于武器,也湮灭于她毕生的追求。她成为了量子世界中触不可及的幽灵,为所有人奉上了幻想中的量子玫瑰。

主人公、林云和丁仪会后悔他们对于球状闪电的追求吗?我想他们并不会。因为这些致命的宏电子在宏观世界中全方位揭露了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将“量子”的美学阐述得淋漓尽致。而他们也都是困于执念之中的寻路者,唯有不断探究真相,方才能让他们获得最终的解脱:对于主人公而言,那是对球状闪电的“复仇”;对于林云而言,那是阐释武器终极形态的炽烈渴望;对于丁仪而言,那是舍却感性、追求真理的无尽旅途。唯有走到道路的最尽头,方才能最终让他们释怀——即便湮灭于人世间。

我想,用全书的最后一段话为这部分做个结尾,同样是最合适的:

当我走到人生的尽头,当我在弥留之际最后一次睁开眼睛,那时我所有的知性和记忆都消失在过去的深渊中,又回到童年纯真的感觉和梦幻之中,那就是量子玫瑰向我微笑的时候。

四、结语

读完《球状闪电》之后,我的感触是非常独特的,因为这部作品选材的角度真的非常精妙,它不像儒勒·凡尔纳作品中的那些幻想一般已经被科学的飞速发展所碾压,也不像《三体》等作品一样聚焦于浩瀚星宇与残酷的宇宙社会学。它选择了以相对硬核却没有超脱太多人理解范畴的量子力学的基础知识为基底,以合理却奇妙的方式阐述了宏观世界与微观粒子的奇妙连结,既没有让我觉得晦涩难懂不知所云,也用逻辑相对缜密的设定将我曾经的幻想化作了文字。

是的,我也曾畅想过自己所处的宇宙可能会是另一个更加庞大的“宏原子”,但我从未思考过这般庞大的宏原子该以怎样的形式合理存在,也没有思考过当它呈现在我们所处的“宏观世界”中时,又会展现出怎样的奇妙特性,但大刘都思考过了,并且将这些畅想以“球状闪电”为依托,给出了一个冷酷且浪漫的解读。

虽说在“宏原子”设定的尺度上,《球状闪电》所描述的与我自己所想的仍有极大的差距,但这种玄妙的设定依旧折服了我,并让我感触良多。或许正如大刘自己在后记中所写的那样,科学幻想其实并不一定会成为现实,但透过这些幻想所呈现出的思考同样极富意义——这是我最初爱上科幻小说的理由,也是我时隔许久再次深刻领悟到的科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