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 中央社 CNA ( ) • 2024-04-29 20:10

(中央社记者陈铠妤台北29日电)香港基本法23条立法后官员继续解说,强调立法后市民及新闻界仍可批评政府,政府反驳外界批评要适度及理性。学者称,官员微调公关策略以软销试图安定人心,相信是为自己形象加分及配合建制派的民间外交,但实质意义不大。

港府为基本法23条立法成立「应变反驳队」,在立法期间多次反驳外国政府或媒体的批评。如保安局局长邓炳强曾批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对23条立法的评论是「抹黑诋毁、误导和错误」,并指是「卑劣的政治技俩」、「虚伪的双标」。

香港行政会议召集人叶刘淑仪4月接受明报访问时表示,除了政府官员要继续对外解说,更应推动民间外交。

对于有意见批评建制派或政府近年出现「低级红」现象,叶刘淑仪说「要慢慢改」,而香港作为世界桥梁,过往成功是因为开放,若国安威胁受控,就应该调整,「如果太过战狼,就会扮演不到这个角色」。

基本法23条于3月23日实施后,港府官员继续解说新法例,手法似乎有所转变。

其中香港NOW新闻台推出「筑牢国家安全」节目,在节目中邓炳强到街市等与市民聊天,解说新条例。他说:「就算有23条后,批评政府是绝对可以的,我们很喜欢市民给意见我们(给我们意见)。」

律政司司长林定国4月接受南华早报访问时表示,反驳是非常重要,而且要适时,「反驳必须是适度和理性,所使用的语言、语气必须与指控的严重程度相称」。

林定国29日在明报撰文表示:「新法例绝对无意而实际上也不会对新闻自由施加任何额外不合理的限制,包括对政府作出批评的自由,无论批评有多尖锐和严厉。」

香港浸会大学政治及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陈家洛向中央社表示,港府在策略上或公关技巧上作出轻微调整,以软销方式试图安定人心,相信是要配合对内及对外某些策略,树立较温和形象。

他说,对内官员要为自己形象加分,对外则可能是配合建制派近期提出的民间外交,「如果官员姿态仍然太强硬,民间也难以发力」。

陈家洛表示,这些公关策略调整没有太大实质意义。如日前欧洲议会强烈谴责港府实施基本法23条立法,港府依旧批评对方「抹黑」、「险恶用心」;又或港府日前批评英国发表的香港半年报告是「颠倒黑白」、「注定徒劳无功」,都显示港府容易故态复萌。

香港目前似乎出现一种现象,如23条立法期间社会没有反对声音,但对于一些社会性议题,如垃圾征费却引起不少市民及商界批评,就连资深建制派人物、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理事长卢文端也在明报撰文,要求政府搁置垃圾征费,确保聚焦经济发展。

对此,陈家洛表示,这反映香港已出现实质改变,「有些地方可以批评,有些地方不可以(批评),以往没有这条线」。

他表示,以往社会对不同议题都有自主讨论空间,但现在似乎是要等「由上而下某种形式的讯号」,才知道什么可以批评。过去数年新闻界都要避免触及红线。

他说,这并不是香港市民以往熟悉的言论及新闻自由空间。「苏联时期有一个笑话,政府说有新闻、言论自由,但行使了这些自由后,还有没有自由便要另外看」。(编辑:曹宇帆)1130429